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王曉陽[1]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教育部新課程改革教師培訓專家組成員,中國教育學會比較教育研究會理事,中國社會學會教育社會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王曉陽
國籍 中國
職業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
知名於 教育部新課程改革教師培訓專家組成員,中國教育學會比較教育研究會理事,中國社會學會教育社會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知名作品教育發展研究
比較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目錄

主要研究領域

比較教育方法論;中外大學比較研究;大學文化研究;中學與大學銜接問題研究;教育社會學理論研究。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訪問,研究中外合作辦學問題。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任中國駐美大使館教育處二秘,主要從事教育調研、教育交流、教育宣傳工作。期間:參與中國教育部與美國教育部、國務院教育文化局的高層訪問、高層磋商會的籌備、背景材料準備等工作;到美國教育理事會、美國研究生院理事會、美國科學基金會、馬里蘭大學等機構宣介中國教育情況,受到好評;完成並報回調研報告約40篇、動態消息150餘篇;一些調研報告,例如"教育中長期規劃系列調研"、"大學生就業系列調研"等,獲得教育部領導的充分肯定。

學術成果

近年來,主編、參編教育研究專著7部;在《高等教育研究》、《比較教育研究》、《教育發展研究》、《清華大學教育研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世界教育信息》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公開發表論文60餘篇;獲全國、省部級科研獎勵及校、院級工作獎勵多次;目前承擔教育部、北京市課題多項。

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曉陽:預測高校招生的最佳途徑

自新高考落地上海浙江,已有三年,在全國都急迫等待改革成果和經驗分享時,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曉陽,在4月19日山東濰坊四中召開的「2017年新高考改革與創新暨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中學生涯規劃教育研討會」上,以新高考為切入點,比較了中、美、英、日四國的考試與招生策略。

他認為,我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必然要逐漸走向多維度考察學生全面素質、個性特質,改變一考定終身,一把尺子量所有人的做法,而高中教育也應該改變以往以應試為中心的做法,要着眼於學生終生髮展與幸福,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多機會和助力。

同時,王曉陽總結出了我國目前在考試招生方面,仍需向發達國家借鑑和學習的幾大方面。

非學術因素,更能反映學生個性特質和全面素質

為何美國會在招生過程中同時考慮學術因素與非學術因素?王曉陽解釋,因為非學術因素是人能力全面體現的過程,是最有教育分量的活動。

美國的非學術因素考察包括面試、學校推薦、課外活動、校友、捐贈、少數族裔(美國平權法案的要求)等多個方面,其中,課外活動又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為何中國的高考學霸走出國門會屢被名校拒絕,正是由於兩國在招生錄取方面擁有完全不一樣的評價體系。考取高分的學生,在外國名校看來並不一定是最具有培養潛力的孩子。

通常的課堂,是理論教學的過程,考試體現着人的學術能力,這也是傳統的智力考核方法。但智力只是人類能力的一部分,而情商、領導力、社交等其他能力,都可能通過課外活動呈現出來。

王曉陽遺憾於中國的教育還僅僅停留在孤立考察應試結果即考試分數的層面。學生為了應試而死記硬背的知識,常常沒有和其他的知識產生關聯,甚至學生在考試之後就完全還給老師。

他指出,這是一種有害的教育,著名哲學家懷德海說這是「惰性知識」。有效的學習應該是知行合一,哈佛等世界名校看中的,也正是學生在參與各種活動時所展現出的個人品質。

中國銀川一位高中生,自己註冊了一家NGO(非政府組織),與同伴募集了5萬本圖書,15台電腦,捐給了18所農村小學,最多的時候有100多位志願者在這一平台上做短期支教。雖然這位學生的SAT僅有2000分左右,但哈佛經濟系不但錄取了他,還提供了全額獎學金。

名校的錄取標準,是尋找具有影響世界潛力的人,而影響世界首先要看是不是影響了周圍的環境。

「我們國家,包括自主招生在內,都仍以分數為主。」王曉陽用「今天的村莊仍然唱着過去的歌謠」來形容目前的招生考試制度。

雖然此次改革中,出現了很多利好轉變,學生有了更多選擇性,也引入了綜合素質評價,但素質的考察由於難度很大,在招生過程中能夠占有多大的權重仍是未知數。

以多種考試形式選拔創新人才

王曉陽總結出的第二點啟示,在於我國可以擁有多重標準的考試形式。

目前在許多中學開展的A-level,正是源自英國中學階段的大學預科課程。

英國學制為13年,中學階段的畢業證書考試(GCSE)分為普通水平(O-level)和高級水平(A-level),分別提供給16歲以上學生以及18歲以上學生,考試科目包括技術性與非技術性,有40-50門課程。

雖然中國高考並沒有如此多的科目,但在浙江,也已經把通用技術這一門技術性課程加進了高考的選擇範圍。

英國普通水平的考試類似我國的會考。兩種水平的考試都具有全國統一的標準,實行分卷制,有必做卷和難易不同的選做卷,與目前浙江上海推行的新高考類似的是,考生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試卷。大多數科目成績都包括學校評定部分(20%~25%),成績分為A至G7等。

英國高校的基本入學條件為:具有5門GCSE或GCE學科考試的合格成績,其中至少2門為A級考試成績。GCSE(尤其是A級考試)成績為最主要的高校錄取條件。

王曉陽說,英國的A級水平考試不僅有深度,還覆蓋學科的多種能力,每一科考試時間都長達6-9個小時,考核全面且以非選擇題為主,因此A-level無論是高教界還是企業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而美國的大學先修考試AP、國際文憑考試IB等,諸如此類的高級別考試,為優秀學生脫穎而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這也是高中與大學攜手合作,培養創新人才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效率的重要途徑。

未來高考招生:「統一」與「多樣」相結合

在招生制度上,鄰國日本有全國統一考試(NCT)與個別學力測試(由高校招生辦公室完成,稱為AO考試)。全國統一考試用來判定學生在高中階段所學基礎知識和基礎內容的掌握程度,並無文理科之分。

與英國A-level考試截然不同的是,日本統一考試所有科目題型均為客觀選擇題,具有鮮明的標準化考試特徵。

在這裡,王曉陽特別提及:是否經濟發達程度更高,入學競爭的激烈程度就會下降。通過對日本與美國高校的觀察,事實並非如此。

而由於英國高中有大學預科2年的設置,加上兩種水平、多種學科的證書考試,大大分散了升學競爭的壓力,因此英國升入大學的考試競爭並不像中國、日本那麼激烈。

日本的AO高考也意在改變激烈的大學考試競爭狀況。它是一種改變片面強調考試成績和學力偏差值的大學入學選拔制度,能夠完成高校招生從單一的智能評價向多元的整體評價發生轉變,實現選拔方法的多樣化以及評價尺度的多元化。考試分為選拔、對話、體驗型。

日本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賦予了各大學更多的自由選擇權和自主裁量權。各大學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和獨創方式,自主決定利用考試中心的學科和科目,或者考生是否必須參加該考試及考試科目。統一考試和高校的單獨考試成績在錄取中所占比重,也由高校自由掌握。

王曉陽認為,國家統一考試與高校單獨考試相結合,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雖然我國高校自主招生考試在時間上推後,並增加了諸多限制,但自主權仍在逐漸擴大,是未來選拔具有突出才能與創新人才的主要途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