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王希季(1921.7.26-) 雲南昆明人,中共黨員,中國衛星與返回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早期從事火箭技術研究的組織者之一、中國衛星總設計師。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1]

王希季
王希季
出生 (1921-07-26) 1921年7月26日(103歲)
國籍 中國
籍貫 雲南昆明
民族
母校 西南聯合大學機械系
職業 衛星與返回技術專家

衛星與返回技術專家。1921年7月26日生於雲南昆明。1942年西南聯合大學學士。1949年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碩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顧問、研究員。曾任大連工學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上海科技大學教授、上海機電設計院總工程師、七機部八院總工程師、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及科技委主任等職。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2]

目錄

教育背景

  1. 1942年,西南聯合大學機械系學士。
  2. 1949年,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碩士。

工作經歷

  • 1950年,先後在大連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任副教授、教授。
  • 1958年11月份,上海機電設計院(即1001衛星和運載火箭總體設計院),擔任技術負責人,仍兼任上海交大工程力學系副主任。
  • 1960年2月19日,主持了中國第一枚自行設計研製的液體推進劑探空火箭發射,使中國兩彈一星工程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 1963年,上海機電設計院劃歸國防部五院(後來的七機部、航天部),王希季作為院總工程師承擔了負責研製中國第一個衛星運載火箭的工作。
  • 1965年以後,歷任上海機電設計院、七機部總工程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主任,中國返回式衛星系列總設計師,
  • 1976年之後,擔任了第一個返回式衛星型號的總設計師,負責了6顆返回式衛星的研製和發射工作,提出了第二和第三個返回式衛星型號的技術方案,並負責一部分初樣階段工作。[3]

研究方向

中國早期從事火箭航天器的研製和組織者之一。中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探空火箭、氣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試驗火箭的技術負責人;提出中國第一顆衛星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的技術方案,並主持該型運載火箭初樣階段的研製;主持核試驗取樣系列火箭的研製。曾任返回式衛星的總設計師,負責制定研製方案,採用先進技術,研究衛星返回的關鍵技術;任小衛星首席專家,雙星計劃工程總設計師等職。[4]

主要獎項

  • 1985年,返回式0型衛星和東方紅一號衛星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王希季為第一完成人。
  • 1987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 1990年,返回式I型衛星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 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
  • 1993年,因為王希季在參與發展無控制火箭技術和回收技術兩門新的學科,創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術和導彈技術結合起來,提出第一枚衛星運載火箭的技術方案等成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1996年,返回式II型遙感衛星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1999年9月18日,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5]

主要著作

書名 作者
《船舶汽輪機原理與熱計算》 王希季、鍾芳源
《航天器進入與返回技術》 王希季
《太空·地球·人類》(「空間資源的開發"部分) 王希季
《工程設計學》王希季 包妙琴
《空間技術》 王希季、李大耀
《衛星設計學》 王希季、李大耀

人物評價

王希季是中國空間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是中國早期從事火箭技術研究的組織者之一,創造性地把中國探空火箭技術和導彈技術結合起來。

王希季是中國返回式衛星的技術帶頭人。他首先提出了「空間資源」「空間基礎設施」「空間疆域」等新概念。在他主持下,大量採用新技術並突破一系列技術難關,使中國衛星返回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全世界僅有的掌握此項高技術的三個國家之一。

王希季是中國衛星總設計師、空間返回技術學科的帶頭人,提出了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型號——長征一號的技術方案並負責完成了方案階段的研製工作,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空間國家。在返式衛星的光輝重大成就中,王希季起着關鍵和主要作用。

作為型號總設計師的王希季使中國的空間科學從探測階段登上了試驗階段的新台階,是中國功勳卓著的航天技術專家,長期以來,他兢兢業業地工作在這條戰線上,為開拓和發展中國空間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科學院

外部鏈接

視頻

102歲院士王希季:中國18種探空火箭,12種由他設計!

最讓王希季院士難以釋懷的一件事,T-7火箭的第四次發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