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王守觉 原图链结

王守觉(1925年6月27日 —2016年6月3日),祖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电子学家。

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57年被派往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列别捷夫研究所进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半导体与信息科学研究工作。

王守觉也曾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任同济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兼半导体与信息技术研究会名誉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委员会名誉主任,北京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电子学报》编委会主任,《Chinese Journalof Electronics》编委会主任等职。王守觉先生在教育战线上60馀年,他注重学生的理论基础,著重培养学生实践和实验能力,勉励他们不断创新。学生有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李卫军等。

2016年6月3日凌晨,王守觉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91岁。[1]

目录

简历

王守觉院士早年研究解决了“两弹一星”所需计算机的基础器件,提出和发展的高维空间点分布分析方法和理论,为信息与信号处理提供了新理论。

1958年4月,回中国后,王守觉开始从事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学的研究,参与并主持了锗高频晶体管的开创性研制任务,于1958年9月研制成功了截止频率超过200兆赫的中国第一只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它的截止频率比当时中国国内研制的锗合金结晶体管提高了一百倍以上。在这个科研成果的基础和国家对研制高速电子计算机急需高频晶体管的推动下,王守觉率领生产队伍,进行了小批量试制,为中国核工业急需的首台晶体管高速计算机——109乙机提供了半导体器件。

1961年,王守觉获悉美国发明矽平面器件与固体电路的信息,决定终止正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结果的矽台面管的研制工作,立即集中研究室力量转而投入对矽平面工艺的探索。

1963年底完成了国防部门五种矽平面器件的研制任务,并在全国新产品展览会上被评为全国工业新产品奖一等奖,次年还获国家科委首次颁发的创造发明奖一等奖。这也为中国在“两弹一星”研究工作中作出贡献的计算机——109丙机提供了器件基础。

1964年11月,半导体固体电路也研制成功。

1974年,王守觉在中国首次成功地应用计算机辅助自动制版技术,制成了大规模集成电路掩膜版,为基于计算机与图形发生器的自动制版法代替传统的刻图照相制版方式开辟了道路,使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复杂性不再受制于刻图尺寸与精度。这项工作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在国际上最先发表了《一种集成高速模糊逻辑电路DYL》,并研究了它在精确信号线路与系统中的应用,依此研究的高速数模转换电路使中国集成8位D /A转换器转换时间由80ns缩短至4ns以下。

1990年起,致力于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等机器形象思维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基础研究,在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中,承担了神经网络的实现和应用技术的攻关工作,研制成中国唯一一个产品化的半导体神经网络硬件系列。[2]

1994年,王守觉在对人工神经网络分类功能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已有人工神经网络神经元的结构,发现了神经元与高维空间几何形体之间的潜在对应关系,提出多值和多阈值神经元;1996年,王守觉提出排序学习掩蔽数学模型(SLAM)以及通用前馈网络模型。

1997年,王守觉提出模式识别用的神经网络的新模型,比原来的网络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2000年,王守觉在“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半导体神经网络技术及其应用”项目的支持下,成功地研制了双权矢量硬件“预言神二号”,并用于实物模型的识别。随后王守觉还进一步研制了CASSANN-III和CASSANN-IV预言神系列计算机和通用神经网络处理机——Hopfield网络硬件。

200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何梁何利科技奖和2002年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杰出科研奖。

2016年6月17日,王守觉先生追思会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学术会议中心举行。[3]


视频

百转千回为求新——王守觉

人物评价

王守觉奋进不息,从业40馀年,建树甚丰。对于青年学子,他言传身教,悉心培养,并以严谨求实、探索不倦的学风,勤于任事、拼搏不止的品格,率领他们一起攀峰,从而深得他们的敬重与爱戴。如今,他虽已年届古稀,但追求卓越的使命感仍一如往昔。他清晰的谈吐、敏捷的思维和轻快的脚步,让人难以相信他已经80高龄。他致力于科研,多次转换研究方向,并在自己领域走到世界最前列。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评)。

王守觉先生为中国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技术的创新、发展做出的开创性和系统性的杰出贡献,开拓创新、求索不止的科学精神,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风范,以及为学部发展、国家科学思想库功能发挥和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评)。

王守觉出身名门,兄弟姐妹皆有非凡成就。

祖父:王颂蔚是晚清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不仅有扎实的国学基础,而且崇尚实学,希望士人“学习测量、化学、光学……”并“谘商制造”。

父亲:王季同在机械工程和数学方面造诣很高,曾赴英国任清政府驻欧洲留学生监督署随员,有机会到英吉利电器公司和德国西门子电机厂研究实习,是中国学者最早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现代数学论文的人。

大姐:王淑贞是上海妇产医院创始人,有“南王北林(林巧稚)”之称。

二姐:王明贞,曾是清华大学第一个女教授。

三姐:王守瓈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经留学英国,与晶体物理学家陆学善结婚后主要从事物理文献翻译工作。

大哥:王守竞是中国第一位研究量子力学并卓有成就的学者。

二哥:王守融历任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教授、系主任,是中国著名的精密机械仪器专家。

三哥:王守武是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与弟弟王守觉是中国科学院的兄弟院士。

长子王季烈、次子王季同、三子王季点、幼子王季绪,他们均在数理工程领域,为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五个女儿分别是长女王季昭、次女王季茝、三女王季玉、四女王季山、幼女王季常,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教育史上都留下了足迹。


参考来源

  1. 著名半导体电子学家王守觉院士逝世 享年91岁. 科学网. 2016年06月3日 [2019年02月23日]. 
  2. 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物理卷—王守觉.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2017年08月08日 [2019年02月23日]. 
  3. 王守觉先生追思会.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2016年06月17日 [2019年02月23日].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