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玉带钩

 

 

 

西汉玉带钩,即1972年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汉墓出土的古玉带钩,鉴定年代为西汉中期,长6.2厘米,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西汉玉带钩属青玉,部分受沁泛黄。器作长条倒钩形,长把短钩,形体是前圆背平,前挺后弯,钩首作鸭头状,后背弯曲处带一长方形扣钮,整件如一伸脖曲颈的鸭子,造型美观。

玉质带钩始于战国时期,它是人们用在腰带上的饰品,起扣拢腰带的作用,故名带钩,带钩有以铜、铁、玉等多种材料制成,带钩古时又名“师比”。

目录

带钩结构

玉质带钩的基本形状一般为扭曲“S”形,一端有钩,多作兽首装饰;背有柱,柱下有顶,带钩除“S”形状外,还有棒形、竹节形、圆形、兽面形、琴面形等。

古代玉质带钩多系新疆的白玉黄玉青玉墨玉碧玉水晶玛瑙、翡翠等等。战国两汉直至宋代玉带钩都有制作,且在形制上区别不大,数量亦少,而元明清时期玉带钩风靡于世,现存数量亦较大。它一端的兽首装饰以龙首居多,有的在钩背上再琢一小龙,谓之螭(古有龙九子螭居其一之说),昂首与大龙首相对,毛发毕现,四足凌空,双尾神采奕奕,故谓之双龙钩。

出土文物

江苏省铜山

名称:西汉玉带钩

西汉玉带钩图

西汉玉带钩图

类别:玉器

年代:西汉中期

尺寸:长6.2厘米

收藏:南京博物院

出土时间及地址:1972年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汉墓出土

文物鉴赏:西汉玉带钩属青玉,其中一部分受沁泛黄。器作长条倒钩形,长把短钩,拥有前圆背平的形体,前挺后弯,钩首作鸭头状,后背弯曲处带一长方形扣钮,整件带钩宛如一只伸脖曲颈的鸭子,造型美观。 安徽省巢湖

名称:西汉玉带钩

尺寸:长约11.7厘米,宽约1.2厘米,厚约1.4厘米。

出土时间及地址:1996年端午前后,巢湖市东亚梁机厂在建住宅楼的工地上。为汉代木椁墓。

文物鉴赏:这枚玉带钩的玉质非常考究,用的是新疆和田玉的籽料,仅产于新疆和田县河库中,不仅产出稀少,且品质属于上乘。其次,看它的刀法和造型,这玉带钩上的纹饰简约大气,整体造型规整简洁,圆润流畅,具有独特的艺术神韵。

历史沿革

历史上玉龙钩的流行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是战国至汉代;二是元、明、清时期。

战国玉带钩

玉质带钩始于战国,它是人们用在腰带上起扣拢腰带的作用,故名带钩,带钩有以铜、铁、玉等多种材料制成,带钩古时又名“师比”。

元代玉龙钩

元代玉龙钩的特征龙首小而扁长,龙的双角雕刻的不太清晰。龙首的眉毛上扬,相向弯转呈勾云纹;眉额隆起,有重眉压眼之感;龙首的吻部用阴刻线条表现唇和上下的排牙;龙嘴侧横钻一对穿孔,以示空腔;龙无鬓而有发较粗,发有两撮、三撮之分,且有长有短,长者可披肩。龙钩的钩背上琢的皆系螭,有作伏地状的浮雕,也有螭身腾起其口含灵芝,方首单尾,但尾后部左右卷曲分离。螭身细呈弧形,曲线流畅,偎依贴附在大龙身上,用深雕技法。其龙首与螭之间的间距较大。元代龙钩的形较宽,似琵琶形,钩钮作成长方形环孔或琢成锤形钮,且贴近尾部。

明代早期玉龙钩的特征

龙首昂起,较宋时宽大,龙眼显然已从重眉中游离出来,眼球突起;螭的耳尖由元代下耸式转而向上方耸立;钩的躯体造型已从琵琶形转向螳螂形,钩体变薄,钩钮亦低,有的为花瓣形钩钮。

清代玉龙钩的特征

以乾隆为代表,选料讲究,玉质纯净,脂感较强,除了继承明代的传统以外,雕刻更细腻和丰满,可谓毫发不爽。唯其刀法生辣,出筋露骨,以手抚之其棱角和运刀的交接处有楞手之感。其一,龙首额部出现块状起凸,龙眼更突起谓之“虾米眼”;龙耳由猫耳形转为棒状形;龙腮上亦出现了表示力度的块状肌肉,鼻翼开阔,鼻尖突起,露出角状鼻孔,龙嘴开口比元明大而深,龙首较短不刻龙发。其二,螭的圆窝状耳向上隆起,额部出须,螭体圆浑,螭首上仰,螭身抬起而与钩背的连接点较多。龙首与螭之间的距离比之明代更窄(恰好搁住一支自来水钢笔)。其三,钩身厚薄均匀,线条形板块,钩钮薄而短。

清乾隆翡翠雕双螭龙钩 现代市面上有用白玉和翡翠及独山玉带钩,其工艺不难分辨。大部分也是元、明、清时期的仿品和衍生品。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