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狼山,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南郊,是江蘇省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被稱為「江海第一山」。與馬鞍山、劍山、軍山和黃泥山組成,合稱狼五山。為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一,同時狼山也是天主教在中國的十二大朝聖地之一[1]

海拔106.94米,於狼五山中最為峻拔挺秀,其他四山如眾星拱月,狼山成為五山之首。狼山風景區共有43處古建築、8處古墓、23處題刻石刻、13處古洞穴。狼山之北的狼山聖母堂為蘇北重要的天主教活動場所,1930年代,羅馬教廷幾下詔書頒賜「全大赦」使狼山列入中國天主教十二大朝聖地之一,在遠東地區都有着崇高的宗教地位和影響力,每年有大量的天主教徒尋訪而來,到此朝拜。

目錄

得名由來

狼山,又名狼山、紫琅山、五狼山、白狼山、寶塔山。狼山得名,一傳山中有白狼,二說山形似

在唐天寶年間或更前,狼山已經定名。狼山之名最早見於記載鑒真和尚東渡的《唐大和尚東征傳》。鑒真於天寶七年(公元748年)過狼山,「六月二十七日發自崇福壽,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風急浪高,旋轉之山」,今黃泥山龍爪岩建有鑒真東渡紀念塔;《資治通鑑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也提到狼山之名。

北宋淳化年間,州官楊鈞認為「狼」字不雅,以「琅」字代之,又因狼山北麓石多為紫褐色,感於其「煙光凝,暮山紫,故稱紫琅山」[2]

明末,包壯行《游軍山記》中有「白狼山昔亦居水,而夸踞江滸」,因狼山山巔建有寶塔,又稱寶塔山。

建設歷史

狼山建立佛寺是在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先建大雄殿。當時已有關於「山頂浮屠」的記載,說明當時狼山之巔已經建塔,狼山山寺的格局早在初唐就已經初步奠定了。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984年),修支雲塔。

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僧伽殿;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建江海神殿和大聖殿;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建金剛殿;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建萃景樓、大觀台;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建四賢祠。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重建金剛殿;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建三仙祠。

經過北宋初年和明中葉的兩次大規模興建和清代的幾次重修,狼山山寺格局逐漸形成。到清末民初,重建北麓觀音禪院。新中國成立後,又在五山大規模綠化造林。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面修復狼山的古建築及園林設施,紫琅禪院、支雲塔院、駱賓王墓、金應將軍墓、劉名芳墓、自雅雨墓、沈壽墓和石碑等修葺一新。在黃泥山、馬鞍山景區新建了梅林春曉、龍爪園等,重新修建了虞樓、軍山氣象台等舊跡。

1989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南通狼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景區的建設按規劃逐步實施。

1990年和1995年,南通市人民政府成立南通狼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和南通狼山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統籌規劃、建設、經營、開發利用五山。

2000年後,南通狼山風景名勝區大規模整治景區環境,實施「香山」工程,在狼山種植桂花樹,在黃泥山、馬鞍山種植梅花樹;新增綠地,疏浚護山河道,維修環山道路,拆除狼山老街,維修古建築等。同時,為保護劍山、軍山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歷史古蹟,重新開發劍山和軍山景區。在劍山,修復文殊院,新建重陽亭等景點。

2000年12月,南通狼山風景名勝區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AAAA級國家風景旅遊區」。

2001年5月11日,南通市委以通委(2001)12號文,決定撤銷南通狼山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狼山辦事處,建立狼山風景名勝區規劃建設管理領導小組。撤銷狼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設立狼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副處級建制,接受市狼山風景名勝區規劃建設管理領導小組和崇川區政府的雙重領導。保留狼山風景名勝區,並將狼山鎮15個行政村作為狼山風景名勝區規劃區範圍,規劃面積由5.12平方公里擴大至11.61平方公里。

2001年6月,嗇園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被命名為南通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1年10月25日,崇川區人民政府以崇川政發(2001)179號文,決定建立南通狼山風景名勝區景區管理處,正科級事業單位

2006年和2008年,在狼山風景名勝區範圍內又新建濱江公園和南通園藝博覽園[3]

視頻

狼山 相關視頻

狼山
佛教八小名山之首,江海第一山,江蘇省南通狼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