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狂風戰鬥機(Panavia Tornado)是一個由意大利英國和西德聯合開發和製造的雙引擎可變後掠翼多用途戰鬥機系列[1]。狂風主要有三種改型:IDS(攔截 / 打擊)戰鬥轟炸機,壓制敵人防空的ECR(電子戰/偵察)和狂風ADV(防空)攔截戰鬥機。

狂風由帕那維亞飛機公司(Panavia Aircraft GmbH)開發和建造,該公司是由英國宇航(前英國飛機公司),西德MBB和意大利阿藍尼亞宇航組成的三國聯合體。

狂風戰鬥機於1974年8月14日首飛,並於1979年到1980年投入使用。由於其多重用途設計,使它能夠在採購國空軍中取代幾種不同的飛機機隊。除三個原始夥伴國外,沙特阿拉伯皇家空軍(RSAF)成為狂風的唯一出口用戶。三國合作的狂風培訓與評估機構位於英國皇家空軍的科提斯摩爾基地(RAF Cottesmore),在生產階段結束後,該機構繼續保持國際間的合作。

在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英國皇家空軍(RAF),意大利空軍和沙特阿拉伯皇家空軍都使用了狂風戰鬥機,完成了多次低空穿透打擊任務。在前南斯拉夫地區的波斯尼亞戰爭,科索沃戰爭等武裝衝突中,在利比亞內戰期間,狂風戰機都扮演了多種角色。阿富汗,也門和敘利亞的衝突中,狂風戰機也負責了一些不重要的任務。

包括所有型號在內,狂風戰機共建造了992架。仍在使用中的飛機,目前都已計劃由歐洲2000颱風式戰機替代。

目錄

開發過程

英國、西德、意大利和荷蘭在1969年3月26日合資成立帕那維亞飛機公司,研發新飛機;就MRCA概念的初始要求,旨以研發一型可實施戰術攻擊、偵察、防空和海上攻擊的機種,以求最大量產規模之利基。因此在初期有許多初步概念案供各國挑選—包括固定機翼、可變機翼、單引擎構造、雙引擎構造等,換言之,大部分技術特徵均未決定。由于飛機開發計劃複雜度過高,1969年7月荷蘭退出計劃,尋找其它設計概念較為簡單且機動性優秀的機型,荷蘭最後從美國引進F-16[2]。雖然荷蘭退出後,但英國和西德接管荷蘭各42.5%股份,餘下15%意大利接管。工作生產範圍確立——前機體和尾巴在英國,中心機體在西德,翼在意大利。另外一個獨立的合資財團「Turbo聯合」(Turbo-Union)在1970年6月建立為發展和製造RB199引擎,其股份歸屬相似MRCA有40%給勞斯萊斯,40%給MTU,20%給飛雅特。

在項目定義階段的結論在1970年5月出爐,概念剔除了二個設計案;西德最初更喜歡同時生產單座Panavia 100和雙座位Panavia 200設計案和後來會成為狂風的皇家空軍可變翼設計案共三種飛機。

但這時機型單一化成為其他國家的共同結論,因為可以有效減低成本,但皇家空軍此時決定更需要一種空優戰鬥機,於是創立名為F2的變形機型,這等於要強力主導全部設計,引起西德極大不滿;雖然和德國的會談初期嚴重破裂,但它的缺點迅速折衷成了F3型以符合所有國家的需求,但狂風由於本身的較偏向對地打擊設計,機動性相比起同期的第四代戰鬥機則較差,所以為皇家空軍衍生的ADV型實際上是一款攔截機。

視頻

狂風戰鬥機 相關視頻

英國狂風戰鬥機起飛一幕,不可思議

參考文獻

  1. 歐洲老將-狂風戰機,Acfun,2020-2-18
  2. F-16「戰隼」傳奇,豆丁網,20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