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皮(中药)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牡丹皮
- 别 称:牡丹根皮、丹皮、丹根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毛茛目
- 科:毛茛科
- 属:芍药属
- 种:牡丹
- 采收时间: 秋季采收
- 用量: 6-12g
- 毒 性: 小毒
- 牡丹皮:(牡丹)本经中品
简介
牡丹 味辛,寒。主寒热,中风,瘛疭,痉,惊痫,邪气,除療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藏,疗痈创。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牡丹皮,又称丹皮、粉丹皮、木芍药、条丹皮、洛阳花、亳丹皮等。
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产于安徽亳州、四川、河南、山东等地。
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略向内卷曲或张开,长5~20cm,直径0.5~1.2cm,厚0.1~0.4cm。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
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淤、退虚热等功效。
丹皮清热凉血
《本经》首言牡丹皮“主寒热”,可见其清热功效早已被古人所认识。当今牡丹皮清热凉血与活血化瘀两大功效亦与《本经》著述并行不悖。其清热凉血故可用于热病发斑发疹、热病后期或阴虚发热等,在相关组方中较多地体现了其清火滋阴功效。
治热入营血,《千金方》有犀角地黄汤(药用水牛角、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可针对热入血分时耗血动血、扰及心营之危急重症,症状表现如
吐血、便血、鼻出血,以及皮肤出现紫斑,胡言乱语等。从犀角地黄汤之功用,可体会其中牡丹皮“主寒热,中风,瘛疭,痉,惊痫,邪气”功用,其“中风”当与“抽风”互参,而与当今之“中风”有异。
《景岳全书》清化饮,用牡丹皮、生地黄、茯苓、黄芩、芍药、麦冬、石斛。可治妇人产后阴虚火旺之发热以及血热妄行之出血症。现代临床常用本方治疗原因不明的低热。方中丹皮、黄柏同用,泻阴中之火。正如《本草求真》云:“世人专以黄柏治相火,而不知丹皮之功更胜。盖黄柏苦寒而燥,初则伤胃,久则伤阳,苦燥之性徒存,而补阴之功绝少。丹皮能泻阴中之火,使火退而阴生,所以入足少阴而佐滋阴之用。”
《丹台玉案》滋阴抑火汤(丹皮、地骨皮、知母、麦冬、天冬、当归、酸枣仁、天花粉、人参、灯芯草),亦是应用丹皮泻阴中之火的代表方剂。现今临床应用其治疗原因不明的低热,但辨证属阴虚火旺而不甚者。
近代清肝降压之用
牡丹皮具有清肝火作用,可治疗肝都火旺证。针对高血压而使用牡丹皮,近代应用较多,发挥其清肝降压作用。
《景岳全书》化肝煎,药用牡丹皮、栀子、泽泻、青皮、陈皮、芍药、土贝母七味,主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烦热、胁痛、胀滞、动血等证。其中以牡丹皮、梔子清肝火。
丹栀道遥散以逍遥丸加牡丹皮、栀子而成,功能硫肝解郁,泄热调经。可适用于肝郁血虚,化火生热所致的胸胁胀痛,烦躁易怒,纳少潮热,或月经不调及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慢性乙型肝炎等。
丹皮野菊汤以牡丹皮、野菊花、佩兰各9克,银花藤、鸡血藤各18克,石决明30克水煎服,清肝降压,适宜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痉挛、眼底出血等症。[1]
参考文献
- ↑ 中药古今研究:牡丹皮,神农追随者,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