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不如期
内容简介
本书从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出发,再联系她自身,映现张爱玲的思想,属于思想传记。全书提到宿命、纯粹、虚无、爱情等几个命题。其文笔柔而不腻,瘦而不柴,是对张爱玲的深度解读。
与通常张爱玲的研究著作关注于她“做些什么”和“写些什么”不同,这本书旨在通过张爱玲”写些什么”体会她“想些什么”,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张爱玲可能与今天的读者有更多的共鸣。
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张爱玲都是中国现代文学景区中一处无法不看的景点:幽深而又绚丽,凄清而又喧闹,纯净而又驳杂,临水照花顾影自怜,而又大红大紫摇曳生姿。您手上的这本书,无疑是“爱玲景观”独具匠心的解析与导游……
——翻译家、学者 林少华
月下的书没有学者腔,对张爱玲的会心处,直逼精神的痛楚。知道文本的隐秘者,才能解人解世。此书读人时的灵动与机敏,颇值一赞。
——中国人民文学院院长 孙郁
作者简介
月下,80女子,现居北京。出版长篇小说《你是笙歌我是夜》文化随笔《爱恨不如期:遗世独立张爱玲》多家报纸、杂志特约作者。
原文摘录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
书评
张爱玲遇到金庸会会怎样?这里说的不是棱角峥嵘的张小姐遇到四平八稳的査老板,而是白流苏与郭靖擦胸而过。这幅奇异的图景,是在女作家月下作品《爱恨不如期》中看到的。 月下是张爱玲与金庸的双料粉丝,在书中多处可以看出来。一般读者都觉得两位名家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然而月下却偏偏打通了其中的关隘,像把长江之水引到黄河,又像打通了任督二脉,气血运行周天,可以陆地飞行,发现了新世界。于是,她自信满满地写道:“最爱张爱玲,她的思想像金庸武侠世界里的奇花异草,不由人不一一采撷。” 她写张爱玲的孤僻狂妄,“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药师,什么江湖大义,什么国家安危,都不在她眼里”;她写张爱玲情伤之后“我自将萎谢了”,像“《白马啸西风》里的李文秀牵马回中原,也是一样的怅惘”;她从《色,戒》王佳芝和易先生的关系,想到《飞狐外传》里“田归农也没有爱上南兰,只是喜欢她的美艳,想据为己有,后来就厌倦了”……这些比附都很陌生,很精彩。 张爱玲在短篇小说《爱》中发了一句流传至今的感慨:“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想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却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这句话被后人们反复念叨,谱成了曲,唱成了歌。到月下这里,唏嘘成了江湖剩女的一声叹息。“这个刚巧赶上是多么难。袁紫衣错过了胡斐,胡斐错过了程灵素。男人的过错日后可以挽回,胡斐又有了苗若兰,令狐冲又有了任盈盈。而女人一错就是一生,李秋水如是,李莫愁如是,程灵素如是。” 我很欣赏月下的穿透力,她从《心经》里的许小寒,看到了《小李飞刀》中的龙小云,同是“孩子似的天真,孩童似的残忍”。这种穿透力让我们发现很多书中惊艳处都是相通的,就像柳河东的“伐竹取道,下见小谭”,像黄山谷的“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也像杜丽娘“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真的是枉然。也许是张爱玲的悲剧人生,感染了月下的情绪,这本书给人感觉最深的是怅惘。月下有一双类似张爱玲的眼睛,过早显露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天分,目光尽处是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于斜阳草树之上。一叹清角吹寒,再一叹,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对于胡兰成,书中多处有微词。她认为,“《今生今世》里的胡兰成是中国文学中难得一见的唐璜式人物。他对女人,情虽不伪,却也不专”。这话说得很客观。首先,因为世人了解胡兰成,批判胡兰成,用的绝大多数都是他半自传体的作品《今生今世》中的材料,用他自己的话来骂他,这样的结论是否正确恐怕骂人者自己也要怀疑。其次,“情虽不伪,却也不专”,对很多女人而言并非可憎,不信你去看那《天龙八部》中一张国字脸、浑身细皮白肉的段正淳,他要比胸怀大志的慕容博父子强上多少倍? 书中还写道:“张爱玲的交往完全随心所欲,不受束缚。她和日本人池田笃纪相交甚密,又经常出入周佛海家,从来不会避嫌。在张爱玲眼里,人是按照聪明人和不聪明的人,而不是按照好人和坏人划分。所以她宁可和聪明的坏人来往,也不愿和愚笨的好人相处。”在道学家和民族主义者眼中,这一句分明是在为张爱玲护短了。因为,彼时正是日本侵华,池田笃纪是日本外交官,周佛海是汉奸,张爱玲此举算不算糊涂呢? 然而,这正是月下的可爱之处。我笔写我心,你有意见是不是?请保留,或者来辩上一辩,这厢奉陪到底。 最后,我冒昧向月下进一言,其实你的文字和胡兰成相近之处甚多。不是我灌迷魂汤,你且思量,或许另有乾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