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鎮
燎原鎮廣東省普寧市轄鎮,在市區西北部,面積30.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萬,華僑18萬。下轄泥溝村,烏石村,光南村,果隴村,夏地村,大員村,漁新村,漁老村,埔上寮村,四嶺頭村,燎原社區。轄區內有普寧濕地白坑湖、普寧鎮山——鐵山、普寧市教育與科研規劃區(烏石)。是國家中心僑鄉之一;普寧英歌、普寧豆乾發祥地;
目錄
概況
十個行政村
燎原鎮(LiáoYuán Town) ,廣東省 普寧市轄鎮。在市區西北部。國家中心僑鄉之一;普寧英歌、普寧豆乾發祥地;轄區內有廣東省唯一活着的古村落泥溝村、普寧濕地白坑湖、普寧鎮山——鐵山。面積30.08平方公里。人口約8萬。旅外華僑逾18萬人,分布於東南亞、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法國等。
地理位置
普寧市中部平原地區,東經116°09』23.16」,北緯23°20』12.33」,位於普寧市區北部;西靠梅塘鎮,北連大壩鎮,東接流沙東街道,南毗流沙北街道,池尾街道。
歷史沿革
明代之前隸屬潮陽戎水都,清雍正十年(1732年)將潮陽縣戎水都劃歸普寧縣;民國時期屬普寧縣第一區(即洪陽區),解放後,1957年以泥溝,果隴的基礎建立燎原鄉,革命色彩的名字,跟時代背景分不開。1958年燎原鄉併入大壩公社,1974年從大壩公社析出烏石,光南,泥溝,果隴等建立燎原公社,1983年改燎原區,1986年設燎原鎮至今。最近,又劃歸市區,成為:燎原街道
行改規劃區
燎原社區
光南鄉村
居委會片區,1986年成立居委會。在燎原鎮果隴村、光南村、烏石村、泥溝村中心位置,距離普寧市區西北5公里處。人口4000人左右,居民主要分布在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部分務工經商。 光南村(潮音:溝南)
位於燎原東南部平原地區,省道S236燎原路段東側的一個行政村,連接市區西北部,交通方便;明宣德年間,陳氏一支從 福建省泉州遷此創村,因地處練江一支流南岸,初稱江南,為別於長江流域的「江南」,改為溝南村;
果隴鄉門
又因王厝自然村併入,後改為光南。 果隴村(潮音:可隴)
位於燎原東北部,省道S236燎原路段東側的一個行政村,與北部大壩鎮相鄰,交通方便;是轄區內人口最多,面積最大,華僑最多的行政村;明初,該村原有洪、陳、卓、林、王、李、方、柳、張、蘇、黃、蔣等十多姓氏合居,嘉靖年間莊氏在潮安舉族遷入果隴,自莊氏落戶於此,他們自感生活不景氣,繁衍不及莊氏,遂陸續遷移,杜氏遷居西隴村,陳氏遷居赤水村,王氏則不願遷出,後鄰村光南陳氏劃地讓他定居;洪氏定居於烏石洪厝鄉。
普寧市燎原鎮泥溝鄉東鄉門自此果隴僅存莊氏一族。村域為一片窪地,水退曰「可」,名為可隴,後改稱今名。村內溪流縱橫交錯,是中國最大的莊姓村落,是普寧重點僑鄉之一。 泥溝村(潮音:塗溝,土溝) 位於燎原西部,省道S236燎原路段西側,是燎原鎮行政中心,燎原鎮政府所在地;普惠高速公路在該村設有出入口,交通方便;元末明初,便有孫、鄭、張、許等姓居民在此居住。地勢西高東低,原有一條溝,村沿溝旁而建,故名泥溝;是普寧重點僑鄉之一,僑屬占總戶數80%以上。 烏石村(潮音:烏石) 普寧市燎原鎮烏石村村委辦公樓位於燎原西南部,處位於省道S236貫穿南北,連接普寧市區池尾街道;,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楊氏一支最先從福建省遷此 ,後何、洪、莊、 王、張等姓居民相繼遷入。村西山上皆烏黑石頭,故名烏石。 大員村(潮音:大員) 在普寧市區西北8公里處,燎原鎮西北部,東臨白坑湖,以丘陵山地為主;明末,李氏一支從福建省遷此創村,爾後有黃氏、陳氏陸續遷入。因以販賣泥塑「大皇神」為業,村稱大皇,後因潮語「皇」與「員」諧音改為今名,由 大員、 松柏山、 黃厝3個自然村組成,交通不方便,人口在3000人左右。[1] 夏地村(潮音:下地)
鐵山下的燎原鎮
在普寧市區西北7.1公里處,燎原鎮西北部;由 新村、 老寨、 大林口、 文和里、 口寨、 塗田、 浮山前、 頂新厝、 下沙壩、 坑美10個自然村組成,三面環山,是革命老區,人口在7000左右,姓氏以李姓為主。 漁新村(潮音:溪畔) 位於廣東省普寧市市區東北4.9公里處,燎原鎮東部 ,與漁老村、小揚美、四嶺頭、軍田、埔上寮等村接壤,地處鐵山腳下,練江支流穿過,村道暢通,對外交通不發達。全村人口1831人,主要姓氏有潘、秦、傅、葉等,多姓共居。有漁新村小學。保留了很多潮汕傳統習俗。榕樹。竹子。以農業(種植業、家畜飼養業、漁業等)為主。服裝等輕工產業發展迅速。部分村民外出務工經商。是僑鄉。屬革命老區。 漁老村(潮音:牛清湖) 在普寧市區東北8.5公里處,燎原鎮東部;1984年從漁新鄉析出,自成行政村。屬革命老區,地處鐵山腳下,人口在1500人左右。 埔上寮村(潮音:埔上寮) 在普寧市區東北6公里處,燎原鎮東北部;明末,福建移民遷此創村。此間原是一片荒埔,搭寮於埔上居住,故名。屬革命老區,地處鐵山腳下,人口在1300左右。 四嶺頭村(潮音:四嶺頭) 在普寧市區東北5.8公里處,燎原鎮東北部;1986年從漁新鄉析出,自成行政村。地處鐵山腳下,革命老區,是燎原鎮最小的行政村,人口800左右。
地理環境
具體可參考詞條:普寧鐵山,白坑湖 普寧市燎原鎮白坑湖燎原鎮位於鐵山腳下、練江上游白坑湖支流是一塊小平原,鎮界西部有烏石村的烏石山,泥溝村的崎頭山、虎地山、鳳髻山、鵝地山等, 和夏地村大員村小丘陵山脈,鎮東北部有果隴村的雞籠山和管轄部份鐵山山地,西北部有濕地白坑湖,鎮內有練江支流錯雜分布;鐵山是普寧的鎮山,白坑湖是普寧市內一片天然淺湖,是練江的發源地之一,以前為普寧名景之一,可惜解放後掀起了圍湖造田的運動, 使湖的面積銳減, 僅剩下不到十分之三原面積較大,湖面積縮減很多。該湖生態環境尚好,有較多鷺類居住;目前白坑湖退耕還湖建成白坑湖水庫。
交通概況
燎原鎮中心交通
交通方面有省道S236公路縱貫鎮境;揭普高速從鎮轄區西部穿越而過,在泥溝設有出入口,各村都有各自的村道相互相接,縱橫交錯整個鎮轄區。
經濟發展
教育文化
燎原鎮教育
燎原鎮是原 普寧師範(已撤), 普寧職校,興建中的 普寧第二職學,以及籌劃中的普寧大學(2批本科)所在地;而在泥溝村與烏石村交界處也成立普寧市教育與科研規劃區。 普寧英歌之鄉
光南英歌
光南五聯英歌
普寧英歌有二大流派:單槌(死槌)和雙槌(活槌)。光南英歌屬於雙槌。該村有三支英歌:一連王厝英歌,四連光南英歌,五聯新順興英歌; 光南新順興英歌,傳統服裝,鼓樂節奏等從舊年代至今基本一直保持不變。特點是:身着白色短袖,藍色短褲、頭帶草帽,扎領巾;傳統一直不變。扣槌在下,從下而上,雙提臂,單踢腿,幅步大。雙槌起落,扣擊對舞,手腕轉動打活槌,產生漂亮的槌花。槌的下上扣擊與腳部自然晃動,加上強有節奏感的英歌鼓配樂,極富舞蹈感。 泥溝英歌 普寧英歌
普寧泥溝英歌舞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英歌舞之鄉」,英歌舞取材於《水滸》中梁山泊好漢元宵節大鬧大名府的故事,它是一種融舞蹈、南拳套路、戲曲演技於一體的民間廣場舞蹈,其中泥溝村的英歌舞尤以獨特的「雙槌」、「活槌」 和獨創的套路陣法吸引人。普寧英歌按照節奏快慢分為快板、中板、慢板三種,其中泥溝村的英歌舞是中板的佼佼者,技藝精湛,頻繁受邀前往港澳地區、廣州、深圳、潮汕各城鎮,為當地的節慶增添熱鬧氣氛,非常受歡迎。曾在第一屆世界女足錦標賽抽籤儀式、中國旅遊藝術節、澳門世界美食節等大型活動中大放異彩。
普寧豆乾之鄉
普寧豆乾
光南建村至今六百餘年,光南人學會製作豆乾源於明朝初期。元朝末年,群雄並起,陳友諒被朱元璋打敗之後,他的軍師何野雲(人稱虱母仙)流落到普寧一帶。他除了會為人選地建房、造寨門、修墳墓之外,還有一套手藝。當時,光南村的二世祖母逝世,請何野雲選地造墓。同時他也教光南村六百年來的主要副業。現在普寧會製作豆乾的人很多,大城鎮鄉村中賣豆乾的小攤和小食店星羅棋布,不管誰品嘗到豆乾,特別是油炸豆乾,都稱讚說:油炸豆乾,清中有香,補而不燥呀!普寧豆乾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而且在國外也是名菜。如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新加坡等地都有普寧華僑經營豆乾生意。
普寧著名僑鄉
從遠昔紅頭船漂洋過海的年代起,燎原鎮內各村大批村民就開始旅居海外,到現今,在外的燎原人比本地的燎原人要多出好幾倍,就果隴村旅居海外華僑近10萬之多,
莊世平紀念館
而泥溝村旅居海外華僑也在8萬人以上。海外僑胞心繫故園,熱心家鄉事業的赤子之情便代代相傳,為家鄉的建設、發展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物質支持。旅外僑胞中大多業有所成,有大批工商界巨子、政壇人物以及名人學者,他們為僑居之地繁榮做出貢獻,愛國愛鄉之情也源遠流長。改革開放以來,在家鄉興建了大批公益事業,為家鄉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傑出華僑
莊世平先生
莊世平,普寧市燎原鎮果隴人,全國原僑聯副主席,中國銀行常務董事,中國航空公司董事,汕頭經濟特區顧問、汕頭大學校董會副主席,香港潮州商會名譽會長,南洋商業銀行名譽董事長,香港文化藝術基金會名譽副主席.24歲時畢業於北京中國大學經濟系。1930年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3年底前往泰國曼谷及東南亞一帶開展華僑抗日救國活動;1949年,莊世平先生創辦香港南洋商業銀行,當選南洋商業銀行董事長兼經理,香港第一面五星紅旗在這裡升起。他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出謀劃策,資助如TCL等名族企業走出困境,為潮汕第一所大學——汕頭大學與包括李嘉誠在內的在外僑胞捐贈穿針引線。 張錦程先生
張錦程,普寧市燎原鎮泥溝人,系泰國順和成集團、泰國億王亞哥大眾公司創始董事長。出生於泰國北柳府。他是泰國經營農產品出口的大戶,1988年榮獲泰國藍甘杏大學工商管理學博士,2006年又榮獲泰皇御賜泰國農業大學森林學名譽博士,還曾任泰國上議院議員、泰國總理經濟顧問等顯要職務。張錦程先生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捐助人民幣1200多萬元興建了普寧職業技術學校。1992年學校落成之際,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同志為該校親筆題詞——「希望普寧技術學校為祖國四化培養更多人才」。 張靜君:普寧燎原人,163創始人,時代財富總裁 張仲凖:普寧燎原人,多保利、立達總裁 莊文強:普寧燎原人,南莊總裁 莊育民:普寧燎原人,裕益總裁 莊振鴻:普寧燎原人,衍宏總裁 張慶民:普寧燎原人,獲利集團總裁 張仲彩:普寧燎原人,泰國巨富,曾獲泰皇御賜紀念章,八世皇慈善基金會主席訕蘭上將為其頒發鑽石獎章
國家主席李先念會見張仲彩先生 莊坤平:普寧燎原人,金味集團總裁 莊元盛:普寧燎原人,泰華進出口商會副理事長,叻甲挽工業區公會主席,亞洲日報副董事長 張貴龍:普寧燎原人,十七家公司企業老總,曾創辦老撾第一家民營商業銀行、第一座五星級酒店,萬象市潮州鄉親會會長、老撾國家教育基金會顧問 張作波:普寧燎原人,美國金塔燒臘飯店連鎖董事長 莊明英:普寧燎原人,傑出教育家,原廣州外國語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黨委書記、「亞洲大學校長論壇」發起人、潮汕學院創辦者 莊稼:普寧果隴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研究副會長,獲輕工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經過燎原鎮的城鄉公交線路
2路 僑聯賓館 - 僑北一路 - 服裝市場 - 市郵政局 - 市公安局 - 市政府 - 華僑醫院 - 市公路局 - 市政府 - 市電力局 - 市信用合作社 - 電信廣場 - 池尾大圓 - 科技工業園 - 池尾街道辦 - 池尾大道北 - 職業技術學校 - 燎原- 大壩 – 洪陽大圓 – 寶鏡院 – 洪陽鎮政府(共22站) 10路 湖東工業區 - 秀隴開發區 - 引榕東路 - 新壇 - 文竹北路 - 人民醫院 - 中華新城 - 河東路 - 河西路 - 南華路 - 南園 - 怡熏園 - 水上樂園 - 紡織品市場 - 赤華北路 - 體育東廣場 - 長春路 - 藥材市場 - 市交警 - 西站 - 市法院 - 市監察院 - 科技工業園 - 池尾街道辦 - 池尾大道北 - 烏石- 職業技術學校- 果隴- 泥溝(共28站) 14路 下架山- 白馬路口 - 碧輝園 - 東埔信佳美 - 新壇公園 - 人民醫院 - 新光路 - 南園 - 西隴 - 光南村 - 果隴娘宮
燎原地理的民間故事
古時候,練江上游是一塊小平原,從平原往東遠眺,沒有高山,只見天邊一片白茫茫,人們稱為海白。這塊小平原,因受海白帶來的海潮浸漬,海風吹拍,五穀不豐,六畜不旺,白蟻、蟲害嚴重,疾病流行,住在這裡的人們,過着悲慘的生活。 天上有—位善心仙人,叫赤腳大仙,雲遊路經這小平原,見狀很表同情,就到遠處挑了兩座小山,準備擋住海口,為這裡的人們解厄消災。誰知,赤腳大仙挑山至這小平原,右腳踩在平膿西面的一座小山頂,左腳跨上東面的鐵山頭。這鐵山,山頭又尖又硬。腳踏上去很不好受,就把重心放在右腳。因受力過大,山頂被踏凹了,搖擺了。從此,這個山便叫做崎頭山。赤腳大仙因此摔了一跤,屁股落在小平原上,西北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一一年長月久,積水成湖。手腳落處,印成了許多小河流。 赤腳大仙這一跤摔得可不小,地面又濕又軟,他所挑的兩座小山,落在地上後,也拉不上來了。這樣,在崎頭山的東、西兩側,便出現了兩個雞籠山,東邊的那個在燎原鎮果隴村;西邊的那個在梅塘鎮大宅村。崎頭山頂上,又印下了一個大腳跡,叫仙腳跡。崎頭山下,大仙屁股坐出來的那個湖,便是白坑湖,也是練江的上源。
相關視頻
桐梓縣燎原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