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熊伯齐:原名光汉,号容生、天府民,斋号三砚室,别署玉垒轩,一九四四年生于四川井研。

熊伯齐
 
出生 1944年03月
国籍 中國
别名 熊光汉
职业 书法家
知名作品 《熊伯齐印选》、《熊伯齐书法集》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理事、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西泠印社理事、北京印社副社长、《中国书画》副主编、《中国篆刻》执行主编、国家一级美术师。著有《熊伯齐印选》、《三砚室印存》、熊伯齐诗书画印集》等。

擅篆刻,书法,写意花卉及诗词。作品入展全国历届书法篆刻展及其他重大国内国际展,并多次任评委。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展览,有数种出版物及数篇论文发表,作品为国内外多家机构收藏。

作品风格

熊伯齐书法写瘦金体,近年以篆及行草见长,其篆写《石鼓》、《泰山刻石》、秦汉金文及清人邓石如、杨沂孙等,并参之己意,字形略显扁方,结体开合,笔势险劲,间作飞白之笔,更显苍郁古茂,既得纵横飞动之韵致,又具端严雄健之气象。

其行草习北朝写经、孙过庭黄庭坚等,用笔洒脱散逸,少作连绵缠绕之态,然笔笔规范,驾轻就熟而极守法度,通篇洋溢着文质彬彬、潇洒自如的君子之风。

熊伯齐的篆刻以雍容大雅、凝重朴茂之印风颇为海内外篆刻界所瞩目,成为当代印坛的表率,线条、章法浑成自然而朴实生动,他那书意的张扬以及遒劲浑厚的刀法给人以强烈的古拙劲势,显现出感人的力量和金石气息。

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书展、中青展、篆刻展,并担任评审委员,著有《熊伯齐印选》、《三砚室印存》、《熊伯齐诗书画印集》等。

作品赏析

瘦金书法

熊伯齐的瘦金书在国内久负盛名,有“瘦金第一人”之美誉。然而熊先生说自己刚开始接触瘦金体时并没有对它产生特别的兴趣,而是在画画时用瘦金体题字。“如果自己画的画还要找别人题字的话,有些说不过去。我就自己琢磨了这种字体。”熊伯齐介绍道。

熊伯齐写瘦金书可以说是无师自通。从历史上来看,能写好瘦金书的人并不多。现在人们学习瘦金体临的帖大都是宋徽宗的。熊伯齐也曾临过一段时间,但是没多久就开始探索自己的风格。文革期间不能画画,他就专心写字,从那段时间开始喜欢上了瘦金体,并且潜心钻研。如今再来看,同是瘦金体,熊伯齐与宋徽宗的书写风格迥然不同。

说起他的创作经验,在<熊伯齐谈书法>一书中有所提及。“对于搞书法的人来讲,无论是临摹还是创作都要避开一个‘浮’字。一般学书法的人都有一个从生到熟、从熟到巧到精的过程,但更重要的还要使笔墨沉实,不能使之‘浮’。解决‘浮’的方法就是要做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可多练习扎实的黄山谷的线条,纠正这个‘浮’的毛病。”

不仅创出了熊氏风格的瘦金体,熊伯齐的书法还以篆及行草见长。他的篆书既得纵横飞动之韵致,又具端严雄健之气象。其行草用笔洒脱散逸,少作连绵缠绕之态,驾轻就熟而极守法度,通篇洋溢着文质彬彬、潇洒自如的君子之风。

俗话说“书画同源”。中国画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和修养,然而书法因为少了具象的物体作为支撑,更能从中看出一个人的素养。如果要说熊伯齐的书法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有什么特别原因的话,那只能是归功于他的博学。“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越高,其书法内涵也就越丰富,因为书法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修养高的人,其书法平淡中和,萧散简远,没有火气逼人的怪味。”熊先生非常认真地说。

创新思维

创新只是在一万上面加一点

问:有些人的书画、篆刻追求标新立异,您对此怎么看?

熊伯齐:搞艺术实际上就是搞自己的东西,如果搞了半天是搞别人的东西,那实际上在艺术上是失败的。所谓自己的东西,也是不能抛开传统的,如果自己闭门造车地胡搞一通,那不叫艺术。有一些搞艺术的,误以为反传统就是创新。中国的文化艺术起码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你用人生的几十年,去对抗几千年,实际上是以卵击石。所以只要在传统里面有自己的一点东西,就是大成功。艺术像一条大河,我们好比是在河里的鱼。鱼为了表现要跳出水面,让四面八方都看得见,当然跳得越高越好,但是跳得不好跳到岸上去了,你还有生命吗?历史上有好多激进派,搞非常怪的东西,最后还是流传不下来,被艺术淘汰了。有好多现代派搞流行书风、流行印风——街上流行红裙子,流行一年就没气候了,所以搞书法、篆刻是赶不了时髦的。上海有个篆刻家说“传统一万岁,创新一万零一岁。”就是说,创新实际上是在一万上面加一点儿。我的观点是,作为艺术追求,我们还是得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个性。

问:有些家长让孩子学画练字,希望能在书画艺术上有所发展。您觉得应注意什么?

熊伯齐:选择学习书画、篆刻,要注意到四个方面:首先他要明确学习的目的,第二是他的天资,第三是他要走的道路,第四是他要勤奋。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秉性和天赋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成功的人来讲,勤奋与天资二者缺一不可。我们有些家长,凭着自己的愿望,非让孩子用大量的时间学画练字,我不赞同。如果他不是材料,你非让他去干那个,他既痛苦又耗时,而志大才疏的结果是事倍功半。我觉得,最先打基础时应该多下点工夫,临摹名家的帖,但到后来你临10遍能够像80%也就差不多了。你把其他时间去练别的,也许你都写出自己的风格了。因为临摹无数遍,你也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像。

目录

作品欣赏

篆刻雍容大雅

除了“瘦金第一人”的美誉,熊伯齐还是全国一流的篆刻家。[1]

与书法一样,熊伯齐刚开始也没有对篆刻有特别的偏好,也只是画上必需。后来见到庆云堂卖旧印章,他便凑过去瞧了瞧。这一看,可被众多精美的印章吸引住了。在这些印章里面竟有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的作品,让他爱不释手。“篆刻家就是画家,篆刻作品就像一幅画。”熊先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脸上的表情显示出他仿佛又看到了当时那么多精品印章。

熊伯齐1973年就到了荣宝斋,从事篆刻工作,那时他已经小有名气。然而篆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以其深邃的文化语境、高古的审美内涵成为中国艺林中的一朵奇葩。这门古老的民族艺术经过几千年的积累过程已经发生了种种变化。熊先生认为,对于如此有深厚底蕴的艺术,继承是必然的,创新更是不可忽略的课题。“继承传统,最大力量地学习,然后最大力量地跳出来。”正是他的主张。

经过不断地钻研,熊伯齐的篆刻以雍容大雅、凝重朴茂之印风颇为海内外篆刻界所瞩目,成为当代印坛的表率。线条、章法浑然天成而朴实生动。他书意的张扬以及遒劲浑厚的刀法给人以强烈的古拙劲势,显现出感人的力量和金石气息。

正如著名书法家启功对他的评价,“刃欲刚,毫欲柔,备于一手传千秋。”

诗画怡情

熊伯齐是很少见的精通于多种艺术的艺术家。自己画一幅画,用瘦金体写上一首自己创作的别致的小诗,加上一个自己独特设计的印章。整幅作品浑然天成,让人久久玩味。在他看来,所有这些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

他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绘画。对于绘画、书法和篆刻之间的关系,他说:“篆刻虽由刀石完成,但其文字书写仍需笔墨,故古人有‘印从书出’之说,赵之谦也有论篆刻的诗句云:‘古人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列于笔墨传统的绘画与书法所用的工具都是毛笔。而前代蒙童的文化学习是从写毛笔字开始的,日常书写亦基于用毛笔,所以古人有熟练的毛笔使用习惯。当用同样的工具来作画时,这种习惯也会下意识地带到绘画中去,因有‘书画同源’之说。”

当问他精通于多门艺术,有什么经验时,熊先生笑着说:“在艺术的道路上,能否成功首先是艺术目的;其次是资质;第三是艺术道路及其环境,也就是走的路正不正;第四才是自己的勤奋努力。我们不能鼓吹什么‘天才论’,但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人的秉性和天赋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成功的人来讲,勤奋与天资二者缺一不可。”

对于有些人一味地埋头苦画苦写,熊先生表示,“艺术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异想天开”。这是说一方面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又要有自己的创新,用艺术的思维去创作。不能一味地重复自己。

熊先生艺术成就斐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淡然的心态。熊先生喜欢与自然接近,也喜欢写游记,沿途美景都收录在他的诗词当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