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靈鷲峰是五台山台懷鎮內的一座名山,往往作為五台山的代稱。

中文名稱 靈鷲峰

外文名稱 Vulture Peak

地理位置 五台山台懷鎮內

高 168米

目錄

介紹

飛來峰又名靈鷲峰,高168米。相傳東晉咸和初年,印度和尚慧理雲遊到此,看到這座嶙峋石山,認為很像印度靈鷲峰,說「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出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此後,他就在這裡建寺,名靈隱,將寺前石山稱飛來峰[1] 。飛來峰在地質構造上屬石灰岩,與周圍群山迥異。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怪石嵯峨,古樹繁茂,且洞壑遍布,傳說有72洞,大多已經湮沒。現有的龍泓洞,洞中端坐一尊觀世音造像。洞的左面是射旭洞,透過岩頂的石縫能看到一線天光,這就是著名的一線天。在藏六洞可聞淙淙不絕的水聲。西側山上還有呼猿洞,相傳是僧人慧理呼喚黑白二猿處。冷泉猿嘯曾是錢塘十景之一。飛來峰西麓有冷泉掩映在綠蔭深處,泉水晶瑩如玉,在表澈明淨的池面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噴薄而出,無論溪水漲落,它都噴涌不息,飛珠濺玉,如奏天籟。明代畫家沈石田詩云:「湖上風光說靈隱,風光獨在冷泉間。」冷泉池畔建有冷泉亭。飛來峰龍泓洞口有理公塔,一名靈鷲塔,是杭州現存唯一的明塔,用石塊砌成,六面六層,殊為罕見。全塔由下至上逐級收分,結構樸實無華,別具一格。位於靈隱飛來峰半山腰的翠微亭小巧玲瓏,亭旁山徑旋繞,掩映在蒼松古木之中,樸素而端莊。此亭是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為悼念岳飛而建的。亭上有楹聯云:「路轉峰迴藏古蹟,亭空人往仰前賢。」今日的翠微亭是1924年時在原有亭址上重新修築的。在飛來峰諸洞穴及沿溪間的峭壁上,雕刻着從五代至宋、元時期的石刻造像470多尊(其中保存完整和比較完整的有335尊)。年代最早的青林洞入口靠右的岩石上的彌陀、觀音、大勢至等三尊佛像,為公元951年所造。這些精美摩崖石刻造像藝術的珍貴歷史遺產。宋代造像有200多尊,以上型居多。盧舍那佛會浮雕造像是宋人造像中最精緻的作品。南宋大肚彌勒像是飛來峰造像中最大的一尊,也是我國現有最早的大肚彌勒。那坦胸露肚、笑口常開、「容天下一切難容之事;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的形像,使遊客競相攝影留念。飛來峰喇嘛教造像,現存元代漢、藏式造像約100多尊,雕刻精細,容相清秀,體態窈窕,且保存較為完整。青林洞口外壁上的毗盧遮那和文殊、普賢造像,是杭州西湖最早的一龕元代石刻造像。呼猿洞口左側有一塊宋代高浮雕造像。

現狀

1993年,飛來峰景區又開闢了一處名為中華石窟藝術集萃園景點。集萃園借飛來峰山林之勢,依石刻造像之利,因勢賦形地塑造了四川大足石刻、樂山大佛、安岳臥佛、甘肅麥積山石窟、山西雲崗石窟、河南龍門石窟等石窟造像。集萃園全長250米,塑造了代表不同地方、各個年代的佛像近萬尊。飛來峰的元代造像尤其珍貴,彌補了我國五代至元代的石窟藝術的空缺。1982年,國務院公布飛來峰造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鷲釋義

靈鷲一詞,來源於古印度。古印度有一座山,因山形似鷲,山中又多鷲,認為有靈氣,稱為靈鷲山,略稱靈山[2] 。傳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曾在山中居住和說法多年。所以佛教中的許多傳說與此山有關。靈鷲山往往成為佛的代名詞。中國佛教信徒為了宣揚本教,許多名僧便將自己的修持之處附為靈鷲。(光緒)五台新志記載:「南下一支、屢起屢伏、突出一峯、小於羣山名靈鷲峯、一名菩薩頂、今為黃敎大喇嘛駐錫之地...」,故靈鷲峰是今菩薩頂的別稱。

視頻

五台山靈鷲峰上的菩薩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