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白蚁科
澳白蚁科(Mastotermitidae)澳白蚁科仅分布于大洋洲。取食活木和死木。头圆形,触角30节,前胸背板平,宽于头,无囟[1] 。后翅臀域大,4跗节,尾须5节。无工蚁,雌虫有产卵器。
白蚁的胸部由前胸、中胸、后胸三节组成。每节有数块几丁板,按照生长的位置称为背板、侧板和腹板,由膜质部分相互连结。前胸腹板在一般种类,已退化不易看到。低级白蚁的胸部较为宽大,同时,有翅成虫的胸部较土蚁和兵蚁的胸部发达。前胸背板游离,不与中胸背板连接,而中胸背板与后胸背板则相互连接。前胸背板的式样变化很大,在有些种兵蚁和工蚁基本上是平坦的,仅前缘略高起:而有些种兵蚁和工蚁中部前方部分显著隆起,使整个前胸背板近似马鞍形。但有翅成虫的前胸背板平坦。从背面看,前胸背板的形状有横向长方形、元宝形、半圆形,前宽后狭的梯形等等。前缘及后缘的中央往往有深浅不同的凹刻,也有些种的前胸缘光滑不具凹刻。
中文学名:澳白蚁科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录
基本简介
澳白蚁科(Mastotermitidae)澳白蚁科仅分布于大洋洲。取食活木和死木。
头圆形,触角30节,前胸背板平,宽于头,无囟。后翅臀域大,4跗节,尾须5节。无工蚁,雌虫有产卵器。
有1现生属澳白蚁属Mastotemes和1化石属Miotermes(仅见于欧洲第三纪地层)。
分类学
澳白蚁科(Mastotermitidae)属于动物分类学里的一个科目。昆虫纲(INSECTA )包括有翅亚纲 (PTERYGOTA);有翅亚纲 (PTERYGOTA)包括等翅目 (ISOPTERA )。
等翅目 (ISOPTERA )里包括:
形态特征
每一胸节的腹面生足一对。足一般颇短,但也有少数种的足相当长。每足分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和跗节五段。基节和转节很短小,腿节和胫节较长。胫节的边缘常生有一排硬刺,在胫节的末端有2—3枚硬刺。跗节包括几个小节,澳白蚁科的跗节为5节,原白蚁科的跗节分离不完整,由腹面看可见到5节,而由背面看只见到4节,木鼻白蚁属,印白蚁属的跗节3节,其余大部分白蚁的跗节都是4节。在最末一个跗节的末端生有一对弯曲的爪。木白蚁科有些种类的有翅成虫的末节跗节有爪间突。
有翅成虫的中胸和后胸背面,各生翅一对。翅为薄膜质,形状狭长,不飞时泗翅平贴于背部,向后伸过腹部末端。翅面平坦或密布刻点。前翅略长于后翅。翅脉的分布在前翅与后翅也并不完全一样,低级白蚁。这种差别较大,高级白蚁较趋于一致。澳白蚁科的后翅有大的臀片,其他几科都缺少这一部分。靠近翅基部有一条横缝,称为肩缝。有翅成虫的翅经过飞翔以后即由肩缝处脱落,四翅脱落后所残存的翅基部近于三角形,称为翅鳞。木白蚁科和鼻白蚁科的前翅鳞显著大于后翅鳞。而白蚁科的前后翅鳞约为同等大小。翅脉的变化非常大,总的规律是低级白蚁翅脉较复杂,愈高级则翅脉愈简单。木白蚁科的有翅成虫可以见到前缘脉、亚前缘脉、径脉、径分脉、中脉和肘脉,径分脉有许多分枝。在鼻白蚁科和白蚁科中,径脉与径分脉合并为一,可仍称为径分脉,而臀脉消失。中脉的起源很有趣,有些种的中脉在肩缝之后由径分脉分出,有些种的中脉在肩缝后由肘脉分出,另外,也有些种的中脉在肩缝处独立伸出。中脉的部位不一定。可能靠近径分脉,也可能靠近肘脉,往往在翅中点以后开始分出数个支脉。肘脉有较多的支脉,靠近翅基的支脉比较粗壮,离翅基远的支脉比较细弱。有些属中在各主脉和大形支脉之间还有极多细小的网状脉互相通连。
从有翅成虫转变的蚁王和蚁后,终生都保留着两对翅鳞。短翅型补充蚁王和蚁后,只有两对发育不全的翅芽。所以除去身体硬化的程度,颜色的深浅和复眼发育状况上的差别外,根据翅鳞的有无就可以很清楚地将原始蚁王和蚁后与补充的蚁五和蚁后区别开。
白蚁的腹部圆筒形或橄榄形,由10节组成。每节背面有背板一块。腹面第一节的腹板退化成一极小片。第二节以后每节均有明显的腹板。雄性有翅成虫的第2节至第9节腹板的形状大致是相同的,第10节分为两块,生殖孔在第9,10节腹板之间。雌性有翅成虫的第7节腹板的长度显著大于其余各节,并且覆盖着以后的腹板的一部分,后缘为圆形:第8、9、10三节的腹板在中部间断,各分为左右两小块;雌性生殖孔位于第了节腹板下面。除去澳白蚁科外,各科雌蚁都没有产卵器。背板几丁化程度较腹板为甚:腹部的侧壁呈膜质。蚁后腹部膨大,节间膜特别扩展,因而各板形成排列在庞大的白色腹部上的几丁小块。此外,在生殖类型的腹部有短而直立的黄毛,由褐斑点上生出,称为分泌毛,能引诱工蚁舐吮,对于品级形成上有重要意义。在前8个腹节上,有8对气门.,但蚁后只有6对。低级白蚁在第9对腹板上生有一对短小腹刺,腹刺可能生于两性,也可能只生于一性。如家白蚁的雄性有一对腹刺,雌性缺腹刺。
一般白蚁(木白蚁科、鼻白蚁科、白蚁科及原白蚁科)的工蚁在第5腹板基部有腹板腺,能分泌一种外激素或称跟踪物质。但澳白蚁科的腹板腺分别位于第3、第4及第5各腹板,而非洲草白蚁仅存于第4腹板基部。
生活习性
白蚁为社会性昆虫,从卵孵化幼虫后就分化成为工蚁、兵蚁、若虫等不同的品级,其若虫等又可成为具有繁殖能力的有翅成虫。不同白蚁种类的品级分化有所不同,木白蚁科和原白蚁属的白蚁生活史缺少工蚁这一品级;鼻白蚁科的家白蚁、散白蚁、原鼻白蚁等和白蚁科的黄球白蚁、大锯白蚁等的品级分化有补充型蚁王、蚁后;大白蚁、土白蚁等生活史中缺补充型蚁王、蚁后。
白蚁是天生的杰出的建筑师。白蚁是巢居生活的昆虫,蚁巢是白蚁集中生活的大本营,但群体活动的范围可以扩展到巢外相当远的距离。各类白蚁不论如何生活,都有或简或繁的蚁巢,有些在地上筑垄高达9米,基部直径20-30米,有的巢筑在地下,也有的筑在墙壁里、树木中。在天然环境中脱离蚁巢的白蚁很难长期得以生存,所以蚁巢在白蚁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蚁巢不仅有保护白蚁群体免受外敌侵害的作用,而且提供一个适于白蚁生活的稳定环境。蚁巢内的温度经常保持在温暖的幅度内,冬季巢内温度高于巢外,而在夏季巢内温度却低于巢外。黑翅土白蚁的主巢温度通常处于25-28℃,当冬季周围土温降至9-19℃时,巢内温度不低于20℃,夏季巢外酷暑,而巢温仍然相对稳定。巢内湿度的保持也是依赖于蚁巢的外壳,白蚁自身的活动和菌圃的代谢作用,都可以调节巢内的温度和湿度。
生长发育
雌雄配对营建新居后即行交配产卵,一般交配后一个星期产卵,一个月左右孵化。初期群体0.5年50头,1年80-243头,1.5年300头,2年418-956头,2.5年1000-1500头,3.5年2732头,4年5000头,5年估计也可能仅有10000头,6-7年发展比较快,尚未产生有翅成虫前仍是未成熟群体。
群体数量的发展快慢,主要取决于生态条件,特别是温、湿度和食料是否得到满足。1973年4月27日接种配对一批置于恒温(300C)、恒温(85%)培养箱中,给予充分食料和适当水分,群体发展相当快,在1974年7月24日检查一对(配对后15个月)群体数量已达1039头,其中工蚁915头(占88%),兵蚁124头(占12%)以及蚁卵一堆。
黄亮文、陈丽玲(1984)在室温条件下,成虫配对后5-10天开始产卵,产卵盛期在第6天,当年产卵期有5个月,每天雌虫平均产卵为46粒。雌虫产卵后,如果不断将卵取走,产卵量显著提高,每天雌虫可产卵约96粒,比正常产卵增加一倍。
产卵后第31-35天孵化,卵要经父母蚁或工蚁舐触、抚育才能孵化,幼蚁共有6个龄期,4龄出现工、兵蚁分化,拟工蚁可以产生短翅补充型。从1龄工蚁到6龄工蚁需20.22天,孵化后19-22天出现黄兵蚁,从白兵蚁到黄兵蚁大约8-9天。
食物来源
白蚁食性很广,其营养物质来源于植物,以植物性纤维素及其制品为主食,兼食真菌和木质素,偶尔也食淀粉、糖类和蛋白质等等。然而,人们也常见白蚁会蛀食人造纤维、塑料、电线电缆甚至砖头、石块、金属等,它们是以口吐乙酸之类的化学物质来腐蚀、熔化这些物件的。除此之外,也能吞食同一蚁巢内的白蚁尸体、幼蚁发育中蜕下的旧皮,在外界食料缺乏的情况下,也会吞食蚁卵甚至幼蚁。不过相互吞食不是它们的正常营养方式。
白蚁的食物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含糖量高的干枯植物;
纤维素在白蚁全部食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许多种白蚁不仅取食天然木材和干枯植物,如蛀食枯死树桩、枯枝落叶和被木材腐朽菌寄生的枯木。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还取食晒干的牛粪。除此之外,白蚁还能取食各种含纤维素的加工产品,象纸张、布匹等。
白蚁对纤维素的消化与吸收:白蚁虽然取食大量的纤维素,但是光靠白蚁本身并不能完成消化纤维素的全部过程。除白蚁科以外,其它白蚁肠内都含有数量很多的单细胞生物,其中包括了原生动物的四个纲(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以及细菌,已定名的有300多种。这些微生物与白蚁是共生关系,只有依靠这些微生物的协助,才能使纤维素消化转变为白蚁可以吸收利用的物质。
(2)活体植物:
许多种土栖白蚁都能取食植物的根、茎,尤其是幼苗、嫩茎和根部
(3)从微生物中摄取补充其他营养物质;
某些白蚁取食真菌,这些真菌有两类,一类由白蚁用特殊的方法培养,另一类不是经白蚁特殊培养的。
(4)白蚁尸体、幼蚁蜕皮、蚁卵和幼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