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博物館
澳大利亞博物館(Australian Museum) 位於新南威爾士州首府悉尼(Sydney)市區,威廉姆街(William Street)和學院街(College Street)路口,毗鄰海德公園(Hyde Park)。
澳大利亞博物館建於1827年[1],是澳大利亞第一家公共博物館,也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着重自然歷史和土著居民研究,在自然歷史和人類學領域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博物館原名為「悉尼博物館」或「殖民地開拓者博物館」,建館之初旨在收集「許多罕見的、自然稀有奇特物種標本。1829年,威廉·霍姆斯 (William Holmes)被任命為第一任館長,該機構於1836年被正式命名為澳大利亞博物館,並規定澳大利亞博物館和悉尼皇家植物園由一個殖民地知名人士組成的「監督委員會」共同管理。
中文名稱:澳大利亞博物館
外文名稱:Australian Museum
地理位置:澳大利亞悉尼市
開放時間:9:30-17:00
景點級別:全球十大博物館之一
門票價格:AU$8-15不等
著名景點:史前大鱷魚,恐龍館
目錄
建築布局
澳大利亞博物館早期的藏品以動植物標本以及礦物岩石為主,由於沒有專用建築,這些藏品被存放在悉尼城區內的許多建築中。1846年,建築師莫提梅·路易斯(Mortimer Lewis在海德公園附近威廉街的一個遺址上設計建造了這棟石質建築,新館建成後分布在悉尼城各處的藏品才得以「團聚」。新館於1857年向公眾開放,當時只有一個展覽館。
其建築設計創意新穎、風格活潑,以質樸無華的材料勾勒出簡潔明快的建築線條,配之以五顏六色的外牆裝飾,令人過目難忘。從空中鳥瞰,整幢建築半繞着名為「澳大利亞夢」的中心花園,似貝殼的螺旋,又像緊握的拳眼。從博物館入口上方高低起伏延伸出去的,看上去像翻滾過山車軌道似的構造,最高處達30米,既有遮風擋雨的實用功能,又是澳大利亞歷史曲折跌宕的象徵。2001年,該博物館曾獲世界最佳公共建築獎--「藍圖建築風格獎」。2005年被命名為「澳大利亞最佳主要旅遊景點之一」。
博物館建築本身極富歷史沉澱感,以質樸無華的材料勾勒出簡潔明快的建築線條,宏偉大氣。在之後的150年中,博物館一直沒有擴建,但為了適應日益增長的展覽、收藏和工作人員的需要,還是進行了一些改造,直到2008年,才在主建築東側建了一棟輔樓來應對不斷擴大的展覽需求。
展廳介紹
澳大利亞博物館一共三層,共十個永久性陳列展廳和一個臨時展廳。一層是骨骼展廳、原住民文化展廳、商店、咖啡廳和臨時展廳,二層是礦物寶石展廳,三層是恐龍展廳、史前和現代動物展廳、鳥類與昆蟲展廳、探索角。除了永久性展廳外,博物館還有數個臨時展廳,經常被用來舉辦一些專題展覽,比如澳大利亞金礦開採史、外太空探索歷程、畜牧業發展史,乃至政治漫畫展等。此外,博物館還經常走出去,在全國其他州的首府城市以及海外舉辦展覽。
作為波利尼西亞文化的一部分,澳大利亞原住民的相關文化展品在博物館中占據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原住民文化展廳館內設有5個永久性展廳,分別被命名為「永恆」、「澳大利亞最初的居民」、「地平線」、「國家與民族」、「古老的新大陸」,按各自的主題展示了土著人早期在這塊大陸生長繁衍的歷史、歐洲白人移居澳大利亞大陸史、澳大利亞聯邦成長史;並收錄了50位歷史上傑出澳大利亞人的故事,貫穿以國家的象徵、民族的精神這條主線。用館長克萊多克.莫頓的話說,這樣的安排凸現了博物館的三主題--「吾土、吾國、吾民」,目的是「回顧過去,把握現在,展望未來」。5個永久性展廳內總共設有65處應用互動式高科技聲光多媒體技術的展示設備,幫助參觀者形象生動地了解展品內容。澳大利亞博物館據稱有着全世界最大、最豐富的樹皮畫藏品。館藏展品總共超過19萬件,展出的大約只是其中的2%。雖然展出的只是一小部分,但是這些色澤鮮艷、絢爛多姿的藝術品仍然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除了藝術品之外,很多形態各異的日常生活用品,比如著名的捕獵用具飛去來器也在展品之列。
館藏陳列
澳大利亞博物館是一個綜合博物館,擁有豐富的自然科學和文化文物收藏品,藏品極為豐富,分屬人類學、動物學、古生物學、環境科學和礦物學,而展出的僅僅只是一小部分。現在,在館藏中擁有約2100萬件物品和標本收藏,分屬人類學、動物學(包括蛛形綱動物、昆蟲、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魚類、軟體動物、哺乳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鳥類動物等)、古生物學、環境科學和礦物學等。陳列內容主要有澳大利亞的特殊自然景觀和動物、澳大利亞土著以及大洋洲諸島自然與人文資料等。展室包括:大洋洲藝術展室,展品有史前石器、陶器、祭器、原始雕刻造型和原始裝飾工藝品。澳大利亞沙漠展室:描繪沙漠自然景觀、動物和土著及移民在乾旱環境中的生活。哺乳動物展室:展示澳大利亞特有動物,以樹袋熊、袋鼠和跳鼠等有袋類最為精彩。海洋動物展室:主要展出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熱帶海洋動物。礦物展室:展出5000種以上礦石標本,其中有珍貴的貓眼石。此外,還有鳥類、昆蟲和骨骼展室。
主要收藏和展出各種動植物標本、化石、礦石、與人類學研究有關的物品、與環境科學有關的物品等。博物館陳列內容主要有澳大利亞的特殊自然景觀和動物、澳大利亞土著以及大洋洲太平洋諸島自然與人文資料等。如同多數歷史悠久的現代博物館一樣,澳大利亞博物館的功能,從當初的展示各種珍奇物品逐漸發展成了科教一體化的學術中心。 澳大利亞博物館內常年展出的有有別具特色的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與工藝陳列;澳大利亞特有的飛鳥、魚類、昆蟲、哺乳類、貝殼化石乃至恐龍化石等種動植物標本,以及一個關於寶石,化石,礦石的教育性展示區,在其他展示區遊客可以發現更多人類的演化、恐龍、太平洋和各地人種的介紹及他們的風俗。
也包括一個完整的甘姆藍管弦樂團展示區;最有趣的是一個骨架室,專門展出各種動物的骨架。此外,千萬不要錯過觀賞「艾瑞克」的機會,那是一隻1億1千萬年前的蛇頸龍,這隻蛋白石似的海洋爬行類生物是從南澳地下城庫伯佩迪挖掘出來的。
為了增加吸引力,博物館定期更換展品,主題通常是有關於環境與文化的傳承,在博物館周圍的商店內有出售關於澳大利亞相關書籍、以及特別的禮物與紀念品。
動物展廳:澳大利亞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就與曾經幾度相連的其他大洲所組成的「巽他古陸」相分離,因此這片土地上的物種與其他的地方都迥然不同,這裡看到的動物標本栩栩如生,細緻地反映了澳大利亞動物的各種生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讓這片土地孕育了特有的生物多樣性,博物館中特別展出了來自澳大利亞本土的各種生物,包括著名的有袋類生物,如袋鼠、樹袋熊、袋獾、袋狼等,以及很多令人聞之色變的蛇類、蜘蛛等劇毒生物。
恐龍展館:分為四個主題展區:恐龍的世界,恐龍的生活,發現恐龍,未死的恐龍。展出了包括三角龍、翼龍在內的多種珍稀恐龍的復原骨骼模型,以及各種化石標本。參觀者將穿越時空,進入一個引人入勝又令人恐懼的巨獸世界、探索恐龍的神秘世界。
整個館藏中,比較著名的展品還有巨大的抹香鯨骨架、長達11米的灣鱷標本等等。這些千奇百怪的澳洲本土生物和璀璨熠熠的礦物標本,令人眼花繚亂。
骨架標本
東部袋鼠
東部袋鼠(eastern grey kangaroo)是澳大利亞最有名的有袋哺乳動物之一,常見於澳大利亞東部。展品是一個骨架,它具有有力的尾巴,幫助它在跳躍時保持平衡。在叢林教堂(bush church)展示基督教與土著性是如何融合的。畫中的人物在和鐵罐茶而不是葡萄酒,吃的是土坑裡烤的餅而不是麵包。十九世紀之前土著人的木製吹管旨在澳大利亞的北部發現。是一種儀式樂器,只有男人能吹。它使用讓螞蟻掏空了的樹幹做成。
彩虹蛇
彩虹蛇(rainbow serpent)是土著創始傳說中所描繪的一種像蛇動物。彩虹蛇蜿蜒滑行穿越澳大利亞,創造了山川和河流。這些繪畫顯示出澳大利亞不同地區對彩虹蛇的不同解釋。來自北領地的人哀悼死者數月。在哀悼期間他們雕刻杆,代表亡人,並幫助其靈魂進入來世。杆子的高度直接與此人在族中的地位相聯繫,杆子的設計象徵着氏族的圖騰。將杆子立起表明哀悼的結束。
巨頭鯨
巨頭鯨(sperm whale)骨架是一百多年前這頭鯨魚在悉尼南部擱淺之後送到博物館來的。以往擱了淺的鯨魚為不同群體的土著人提供了聚餐和交易的機會。
巨鱷
一隻生活一億一千萬年、身長11米的史前[[巨鱷],它是目前已知在地球所出現的最大型鱷魚,它的骸骨化石是2000年在撒哈拉沙漠出土的。
展館活動
澳大利亞博物館設管理、科研、陳列、社交和教育等部門。有內容豐富的科普教育項目,科普教育活動十分豐富多彩,館內的教育中心可供中小學生上課。在學校假日裡,博物館還為學生們放映科普電影、讓學生觀看顯微鏡標本、組織學生進行野外考察。除日常展出外,博物館還與各地中小學合作開展與課業密切相關的教學項目,作為其課外學習以及國民性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幫助孩子們從小了解自己國家的由來。據統計,每年有大約8萬人次的學生參與該學習項目。
此外,還有一輛兩節車廂的展覽列車、展覽汽車。可供出借的「博物館箱子」,內有資料、小冊子、標本、照片、幻燈片和圖表等。該館每年定期出版科普雜誌《澳大利亞自然史》和科研論文報告《澳大利亞博物館記錄》。
場館特色
澳大利亞博物館特別注重參觀者與博物館之間的互動體驗,特別提供了各種互動場所,比如讓孩子們觸摸動物標本,或者觀察一些養在保溫箱中的動物,乃至模擬恐龍化石的發掘現場,讓人們與這些在地球上統治了1億多年,卻又在6500萬年前神秘消失的地球霸主們打一次特殊的照面。
博物館擁有零障礙衛生間,兒童看護室,咖啡廳,博物館商店,多功能放映廳等,餐館,停車場,輪椅停放處(電話預約)等一系列人性化服務。
針對年幼的參觀者的心理特點,博物館設計了一系列相應設施,通過類似猜謎尋寶的方式,引導孩子們提出問題,探究答案,獲取知識。館內開闢了一個「K空間」,讓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自己設計未來的澳大利亞城市,然後技術人員再利用三維視像手段將其設計理念當場真實還原,讓孩子們享受到親自動手創造的樂趣。凡來此的孩子無不樂此不疲,興高采烈,流連忘返,盡興方歸。
澳大利亞博物館還專門常設一間「教室」,用以舉辦座談會和多種形式的論壇,不定期邀請聯邦和各州政府的官員與高年級學生直接對話,或就某一話題深入探討,或以現場採訪的形式進行。先後有聯邦總理、總督、反對黨領袖以及多位政府部長,各大企業總裁等各行各業知名人士應邀參加對話。
參觀亮點
- 動手做一個帶裝飾的恐龍
- 旋轉「命運之輪」,看看哪些動物在大滅亡里生存下來。
- 觀看真實大小的,由計算機製作的幻燈片,再現澳大利亞恐龍大逃亡的真實場景。
- 動手挖掘恐龍屍骨,使用手提實驗用具確認恐龍骨骼。
精彩之處還有:9米長的食草恐龍Muttaburrasaurus,參照昆士蘭發現的鱗甲龍所作的真實大小的恐龍模型 Minmi,以及1億1千萬年前澳大利亞的景象和食草龍Fulgurotherium。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Australian Museum 6 College Street (oppositeHydePark)Sydney NSW 2010 Australia
如何到達:
從達令港(Darling Harbour)和環形碼頭(Circular Quay)可步行到達;
最近的火車站是位于海德公園內的博物館站(Museum station)。
門票與開放時間
博物館一年到頭除了聖誕節(12月25日)之外,每天都開放。
開放時間:9:30am- 5pm 每周7天 (除了12月25日)
費用:成人$15,16歲及以下免費,優惠票$8.00,家庭票$30(2大人,2兒童),家庭票$15(1大人,2兒童)
持老年證及5歲以下兒童免費。
持博物館通票可以免費參觀。
符合以下條件的都有一定的優惠:
老年卡持有人(所有國家)
國際老年人年齡超過60歲
國際學生證
澳大利亞學生卡持有人
Centrelink的醫療卡持有人
澳大利亞政府養老卡持有人
澳大利亞退伍軍人事務持有金卡
視頻
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迎來「中國文化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