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土特產
濰坊,古稱「濰縣」,又名「鳶都」,位於中國第一大半島山東半島的中部,山東省下轄地級市,與青島、淄博、煙臺、臨沂等地相鄰。地扼山東內陸腹地通往半島地區的咽喉,膠濟鐵路橫貫市境東西,是半島城市群地理中心。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兩大國家戰略經濟區的重要交匯處。中國新二線城市,是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和發展活力的新興經濟強市。 濰坊市總面積15859平方公里,約占山東省總面積的10%。轄4區6市2縣。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行。 濰坊是風箏文化的發祥地,為國際風箏聯合會組織總部所在地,也是「國際風箏會」(又稱「風箏節」)慶典活動的固定舉辦地點。它以「二百隻紅爐,三千銅鐵匠,九千繡花機,十萬織布機「聞名遐邇,是歷史上著名的手工業城市,乾隆年間便有「南蘇州、北濰縣」之稱,還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風箏、木版年畫的產地和染散地,又被稱為「世界風箏都」。濰坊盛產蔬菜,素有「煙臺蘋果、萊陽梨,不如濰縣蘿蔔皮」之說,深受人們的喜愛。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灘縣蘿蔔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濰坊是國家確定的中歐城鎮化夥伴關係城市、聯合國水環境示範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首批全國循環經濟示範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全國首批中美低碳生態試點城市,藝術之都、時尚之都。[1]
濰坊屬於山東省的地級市,它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手工業城市,在清朝時期就有「南蘇州,北濰坊」的說法,濰坊又有許多的土特產:
目錄
青州蜜桃
青州蜜桃,產於山東省青州市,是青州市名優果品之一,主要種植在該市西南方園3.2萬畝的山區地帶,以晚熟、肉細、味甜、色艷、較耐貯存而著稱,歷代被列為貢品。青州蜜桃成熟於9月下旬到10月上旬,不僅營養豐富,味美香甜,而且其藥用價值也很高,其根、皮、葉、花、仁皆可入藥,桃仁為中醫要藥。 青州蜜桃,產於山東省青州市,是青州市名優果品之一,主要種植在該市西南方園3.2萬畝的山區地帶,以晚熟、肉細、味甜、色艷、較耐貯存而著稱,歷代被列為貢品。青州蜜桃成熟於9月下旬到10月上旬,不僅營養豐富,味美香甜,而且其藥用價值也很高,其根、皮、葉、花、仁皆可入藥,桃仁為中醫要藥。 山東青州蜜桃自明清以後一直是貢品。北魏時期的著名農業科學家賈思勰是益都人,在他的《齊民要術》中,描述了當時青州一帶廣泛種桃的事,《青州府志》也有蜜桃的記載。青州由於種桃歷史悠久,蜜桃品種多,有關桃的民俗也很豐富。
青州銀瓜
青州銀瓜,屬葫蘆科,甜瓜屬,薄皮甜瓜種。清朝初年引入山東益都(今山東青州市),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其主產區是在流經山東省青州市的彌河沙灘,由於沙灘地光照強,水源足,晝夜溫差大的自然環境條件和當地農民長期以來形成的一整套栽培技術,使青州銀瓜逐漸形成了以表皮潔白個大、肉脆、味甜、香氣濃郁為特點的優質甜瓜品種群。 青州市恰好處在泰沂山脈和渤海沖積平原的交接部位上,境內「半山半注」,河渠縱橫,幾十里的彌河兩岸,有大面積的白沙灘。這種沙灘白天光照強,氣溫高,能促進瓜葉的光合作用創造較多的養分;晚上氣溫低,瓜葉呼吸減慢,又便於積蓄養分。從而形成了青州銀瓜一甜、二香、三脆的獨特風味。同時也是青州銀瓜含糖量高的主要原因。 青州銀瓜已有250多年的載培歷史,相傳,在清明初期,有一次彌河漲大水,有人從河水裡撈出一個白皮甜瓜,食之味美可口,便留種精心栽培,逐漸成此優良品種。此瓜盛名已久,在清朝乾隆年間,就被列為進奉皇帝的「貢品」, 在栽培技術上有其獨特之處,是在彌河沙灘上,採用客土法種植的。彌河兩岸河灘地下水位淺,沙土吸熱散熱快,有效光圍時間長,堅夜溫差大,還有長流不意的彌河河水。優良的品種、栽培技術及自然條件,孕育了青州銀瓜獨特的品質,青州銀瓜糖分足,含糖量達10~13%:水分大,吃起來特別糖,一米高落地,即可辯成數塊,銀瓜成貼後,香氣撲鼻,沁人心肺,是人們消暑度夏的佳品,當地流傳着這樣一首民涵:「彌河清,彌河長,彌河灘的銀瓜稱霸王,汁多肉脆甜又香,黃梨蘋果趕不上。」銀瓜不僅是生食佳品,還可加工製成銀瓜罐頭、銀瓜脯、銀瓜酒、銀瓜乾等。
敞口山楂
敞口山楂,是青州市山區的主要果樹之一,是大山楂中品質最好的品種。據青州府志記載,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歷史。其果實之大,品質之優,產量之高,在省內數一數二,在全國也名列前茅。敞口山楂,是青州市山區的主要果樹之一,是大山橙中品質最好的品種。據青州府志記載,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歷史。其果實之大,品質之優,產量之高,在省內數一數二,在全國也名列前茅。敞口山楂樹勢強壯,樹姿開張,樹冠緊湊,為自然半圓頭形。山楂蘋果重10——12克,果實近圓稍扁,頂部具有五棱,果面鮮紅或鮮棗紅,披臘光,果實頂部有散生黃白色小果點加以點綴,更加秀色。山橙果肉粉白至粉紅,肉質緊密,味酸稍甜,品質極上。
扒菇
扒(pa)菇,又稱扒谷,是壽光的傳統特產,歷史悠久。由精選上等綠豆浸泡,用石磨加入菠菜或青蘿蔔一起磨碎,然後攢成團上鍋蒸熟即可,綠綠的甚是好看,真正的「綠色」食品。扒谷歷史源遠流長,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老少皆宜,深受人們喜愛。現在,洛城、北洛、留呂、王高等鄉鎮還有很多做扒谷的專業戶。他們每年八月十五開始製作,直至來年的清明節,至少要做半年時間。
歷史典故
據傳齊桓公年輕時落難至壽光,飢餓難耐,恰逢一老婦人提籃經過,施捨了他一團綠綠的類似豆腐樣的食品,齊桓公吃後頓覺精神異常清醒,多年後回憶起此事,想念當年食品的味道,身邊廚師卻無一人能做出,後尋至壽光,嘗到此物,大加讚賞。 起源於壽光民間的一種傳統菜餚,民間稱為「pa/gu-」。因為發音來自於壽光方言中的形聲詞,意思是在炒制艷菇的時候發出的「咕嘟咕嘟」的聲音,起初並沒有對應的現代漢字,「艷菇」二字為參照其製作方法而由現代壽光文史專家所定名,現為壽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艷菇最早起源於何時,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最早見到的記載是清康熙時《壽光縣誌》記載城北隆冬季節有販此物者,可以推斷最早於清初時,這種菜餚已經有了。現在在秋冬季節壽光的集市商場都有半成品施菇出售,以傳統石磨手工製作的艷菇口味最佳,而機器自動化生產改良的艷菇口味則稍遜。
菜餚做法
製作材料:綠豆、蒙菜 製作方法:精選上等綠豆浸泡,用石磨加入鼓菜或青蘿蔔一起磨碎,然後攝成團上鍋禁熟即可,綠綠的甚是好看,真正的「綠色」食品,吃法多以豬肉炒扒谷為主,用豬油炒鍋,將扒谷炒熟,放入粉條韭菜等,烹飪時尤其注意不能放入過多水,做好的扒谷鬆軟鮮香、回味悠長。
昌樂西瓜
昌樂西瓜,產於濰坊市昌樂縣,久負盛名,已有200年栽培歷史,清嘉慶版《昌樂縣誌》即有西瓜種植的記載,民國版《昌樂縣續志》則述:「北鄉所產,最多且佳,每歲運銷青島基果」。適宜的氣候和富含氨、磷、鉀的沙質土壤,造就了昌樂西瓜以「早、大、甜「特點聞名於世。
歷史典故
昌樂西瓜種植始於清代,1809年(清嘉慶十四年)版《昌樂縣誌》即有昌樂西瓜的種植記載,歷史悠久。民國版《昌樂縣誌續》即有「北鄉所產,最多且佳,每歲運銷青島甚多」的記載。建國前,主要分布在昌樂南部廊部金山一帶和北部朱劉都昌一帶,即著名的「南廊北都」。1969年被列為山東省名特產瓜果之一。 1969年引進推廣「寶寶」西瓜後,昌樂西瓜即以早熟、皮薄、沙贏,脆甜而他名省內外,遠銷香港,被列為山東省名特產瓜果之一。20世紀70年代初,昌樂縣無籽西瓜的生產填補了山東省空白,1972年被列為中國國家特需瓜生產基地[2]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