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
成立概況
新中國成立後,武漢市成為中南大區的首府,一批領受過毛澤東文藝思想教育的革命文藝家會聚此處,帶來了尊重民間文藝和關注群眾文藝創作的優良作風,搜集整理和學習民間文藝蔚然成風。《湖北文藝》和《布穀鳥》刊載了大量蘇區革命歌謠,楊子江(平植義)採錄的《洪湖漁歌》,曾被選入中學文學課本。特別是《雙合蓮》(宋祖立、呂慶庚、夏昭明等搜集整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和《鍾九鬧漕》(孫警文等搜集整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兩部民間長詩的出版,更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不僅被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編撰的第一部《中國民間文學史》列為專節給予很高評價,而且作為近代漢族民間敘事詩的代表作,進入1986年問世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之中。
1958年,毛澤東主席親自倡導搜集民歌。在北京召開了以「採風掘寶,繁榮社會主義民族新文化」為主題的民間文學工作者大會,全國民間文學工作形成熱潮。湖北省委宣傳部部長曾敦被推選為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6月4日成立湖北省採風委員會,大力推進全省的採風掘寶活動。1958—1960年間,陸續編輯出版了《打開岩石劈開山》、《呼風喚雨由我來》等十幾種新民歌選集;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學院和中南民族學院等院校中文系還開設了民間文學作品課。在大量湧現的新民歌中,《歌唱毛澤東》、《架飛泉》、《頂住日不落》、《我是一個裝卸工》、《妹挑擔子緊緊追》等17首精美之作被選入《紅旗歌謠》;黃聲孝、張慶和、習久蘭等成為全國知名的民間歌手。湖北省採風委員會的建立及其活動,為後來湖北民間文藝事業的發展[1]打下了良好基礎。
進入80年代之後,隨着「文革」十年浩劫的結束和中國跨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湖北省的民間文藝工作隨着整個文藝事業的興盛獲得了蓬勃發展。
湖北省文聯於1980年2月召開全委擴大會議,傳達貫徹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第四次全國文代會精神。會上成立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湖北分會籌備小組。1980年12月在武昌召開首屆代表大會,正式建立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湖北分會,曾敦為名譽主席,呂慶庚任主席,江雲和黃聲孝任副主席。之後於1986年11月和1991年12月,又召開了兩次會員代表大會,組成第二、三屆理事會[2]。第二屆理事會推選李爾重為名譽主席,呂慶庚任主席,江雲、劉守華、李惠芳、蔚家麟、辜德祥(常務)任副主席,李繼堯任秘書長,王作棟任副秘書長。第三屆理事會推選劉守華任主席,辜德祥、李惠芳、陳仁梁、方培元、徐榮強任副主席,傅廣典任秘書長,鄢維新(常務)、李征康任副秘書長。聘請呂慶庚為名譽主席。1997年10月增補傅廣典同志為駐會副主席,1998年4月任命鄢維新為秘書長。從1987年起,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更名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湖北分會也相應地更名為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
工作成績
20年來,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所開展的工作及其業績主要有如下幾項: 人才培養。省民協成立後首先抓人才培養,同省群藝館協作,於80年代初期連續舉辦了6期民間文學骨幹培訓班,培訓學員約300餘人,加上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湖北大學和中南民族學院,都在本科中開設了民間文學課程,還招收了民間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省民協對所有民間文學愛好者均給予積極扶持。因而形成了一支既熱愛民間文學又具有較好專業素養的民間文學工作隊伍,現擁有分會會員437人,全國會員60餘人。其中有6人因成績顯着獲得湖北省文藝明星獎,他們是劉守華、王作棟、王老黑、周濯街、陳建憲和李征康。會員中有一批人已成長為全國知名的民間文藝家。這支隊伍是推進我省民間文藝事業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
視頻
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談民間文藝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搜狐,2022-03-29
- ↑ 如何挑選合適的理事會成員?,搜狐,20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