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游擊隊

來自  唱吧 的圖片

中文名: 游擊隊

外文名: Partizan

別 名: guerrilla

性 質: 非正規的武裝組織

活動地點: 游擊區

游擊隊,在敵統治區或敵占區、接敵區,採取分散流動的作戰形式,以襲擊戰鬥為主打擊敵人的一種非正規的武裝組織。被壓迫的人民和民族反抗壓迫或侵略,開展游擊戰爭的重要武裝組織形式。通常編組靈活,裝備輕便,便於機動。[1]


目錄

任務

主要任務是:發動和組織人民群眾開展游擊戰爭,保護人民生命財產,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破壞敵方交通運輸、通信、偵察、指揮、補給系統和各種基地,遲滯和消耗敵人。


發展

恩格斯指出:「群眾起義,革命戰爭,到處組織游擊隊――這才是小民族制勝大民族,不夠強大的軍隊抵抗比較強大和組織良好的軍隊的唯一方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


美國獨立戰爭歐洲國家抵抗拿破崙一世軍隊入侵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反侵略的戰爭,越南抗美和阿富汗抗蘇等戰爭,以及一些國家爭取獨立和解放的戰爭中,游擊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共產黨自領導武裝鬥爭開始,就十分重視組建游擊隊。游擊隊一般由軍隊派出或由當地人民群眾武裝組成,與人民群眾保持緊密的聯繫。其編組的形式和規模,根據作戰任務和游擊戰區的環境等條件確定。通常編為游擊支隊、大隊、中隊和特種游擊隊。實行軍事系統和地方黨委的雙重領導制度,由地方縣以上黨委書記兼同級游擊武裝的政治委員,統一領導和組織開展本地區的游擊戰,直接或間接地配合正規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建立了多種形式的游擊隊,許多游擊隊發展成為正規紅軍。抗日戰爭時期,廣泛組織了敵後游擊隊,在山地、平原和江河湖泊,在廣大農村、城郊和鐵路沿線,長期堅持游擊戰爭,鉗制、消耗大量敵人。


解放戰爭時期,在國民黨統治區內,各游擊隊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軍正規部隊作戰,為贏得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信息化局部戰爭中,游擊武裝仍然是反對侵略和爭取解放,進行人民戰爭的重要武裝組織形式。


隨着現代游擊戰爭條件的變化,游擊隊將不斷改革組織形式,改善裝備,提高襲擊技術和戰術,創造出新的靈活多樣的作戰方式、方法,以適應信息化條件下人民游擊戰爭的要求。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