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溫疫論》,中醫傳染病學專著。吳又可著。有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葆真堂刻本和三十九年(1709)積秀堂版本。其後,從清代至民國間版本迭出,不下45種。人民衛生出版社根據鄭重光補註本《溫疫論補註》出版了影印本。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分上、下兩卷。上卷重點論述溫疫之病源、溫疫病初時之病狀,由於治療不當所致之不典型脈症變化如發斑、發黃、痞嘔、似狂、詀語,並告誡忌極參術等藥。下卷首論「雜氣」,認為致溫疫病之雜氣「無形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人惡得而知見氣也」,「其來無時,其着無方,眾人有能之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隨後列述雜氣可致發頤、大頭瘟、蝦蟆瘟、痹氣、痘瘡、斑疹、瓜瓤瘟、癭閡、疙瘩瘟等等,認為皆是不同的雜氣所致。在「論氣所傷不同」一節中,他又指出「無形之氣,偏中於動物者,如牛瘟、羊瘟、雞瘟、鴨瘟、豈當人疫而已哉?」指出動物之溫疫與人體之溫疫同屬於一類雜氣所致。然而,書中又指出具體到每一種致病的氣,不同的動物之間又有所差異,「然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知其氣各異,故謂之雜氣」。書中還特意指出這種「氣」並非虛無漂渺的東西,認為它是「非風、非寒、非暑、非溫,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而且是物質的,所謂「物者氣之化也,氣者物之變也,氣即是物,物即是氣」。作者且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預測將來治療溫疫病的發展方向,書中提到「知氣可以制物,則知物之可以制氣矣」。認為可以制服這種病氣的就是藥物。指出以往由於「受無形雜氣為病,莫知何物之能制矣。惟其不知何物之能制,故勉用汗、吐、下三法以決之」,認為「能知以物制氣,——病只有一藥之到病已,不煩君臣佐使、品味加減之勞矣。」在這種「一藥之到」病已的時代尚未到來之時,作者仍然不得不有煩君臣佐使的複方,所擬達原飲等,對治療某些溫疫病仍有其一定的實用價值。

《溫疫論》在中醫傳染病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四庫全書總目》謂其「推究病源,參稽醫案,普為此書。瘟疫一症,始有繩墨之可守,亦可謂有功於世矣。」

作者簡介

吳又可,名有性,明末吳縣(今屬江蘇)人,生卒年待考。生活於明末政局動盪時期,崇禎年間,南北直隸(今江蘇、河北省)、山東、浙江等地瘟疫大作。一般醫家沿襲古代治療傷寒方法,率多無效,「未嘗見其不殆也」。其書之「原序」有「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原無明論,是以投劑不效,醫者彷徨無措,病者日近危篤,病癒急,投藥愈亂,不死於病,乃死於醫,不死於醫,乃死於聖經之遺亡也。」遂決心研究溫疫,另立新說,以拯救枉死於醫者之手的無辜病者。

相關信息

名著是書籍中的精華[1]。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溫疫論 相關視頻

中醫傳染病學
中醫執業-傳染病學

參考文獻

  1. 100部科普經典名著,豆瓣,2018-04-26
  2. 工具書及其分類,豆丁網,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