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溫州南拳是浙南地區的漢族傳統拳術之一。作為廣大民眾歷來喜愛的健身項目,千百年來盛傳不衰。在全國南拳種類中,溫州南拳有其獨特之處,被列為全國128種優秀拳種之一。2010年,溫州南拳入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錄

簡介

溫州南拳起源於古代沿海地區漢族勞動人民的體育活動,後變成在自家中堂、道坦角逐搏擊的強身運動,是溫州武術之「母拳」,流傳於浙閩地區。主要特點是赤膊對練,以聲助力,以力發聲,內外兼修,器械種類齊全[1]

南拳歷史

溫州市各地民眾歷來對南拳情有獨鍾,尤其是兩宋與明清時期,習武之風在農村各個群落里相當活躍 。平陽(含蒼南)、永嘉、樂清等地,習武之風尤盛,因而孕育出眾多名師、名士及拳類、流派。據《歷代人物與溫州》記載,歷代武舉制考試中「騎射與技勇」是主要考試科目之一。自唐宣宗十三年至清末廢科舉的1050年間(859—1905年),溫州共出武進士近400名,其中北宋1名、南宋309名、明代3名、清代70多名。特別是南宋時平陽縣(含蒼南)共出武狀元16名、榜眼5名、探花6名。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甌越的武術發展深受閩越和江淮武壇的影響。我們的先輩們廣泛吸收南北少林的優秀拳法與套路,分析各種流派的搏擊與技巧方法,結合本地域實際用法與生理特徵,編造出具有自己獨特的搏擊技法的南拳多種套路,這是我市歷代先賢的豐碩成果。古時的溫州是東南一隅的蠻荒海灘,先民們在此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空閒時節,大家聚集在一起,搞些簡單的活動如扳手、搭馬、舉重等,作為嬉戲娛樂。隨着歲月推移,逐步形成在住房中堂或空曠壇場進行對練、角逐,模仿原始的搏擊動作。通過不斷摸索,總結出一套符合人體生理功能特點和地域特性,技擊和健身相結合的運動方式。這就是溫州南拳的雛形,在當今溫州南拳中還能找到它的蹤跡。

由於人們歷來酷愛習武健身,古往今來一直流傳着許多朗朗上口的民間諺語。如平陽縣流傳着「男壯皆練武,村村有拳壇」的俗語;蒼南龍港的李家?流傳着「李家?囡兒會划船,李家?老鼠會打拳」的俗語。這是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當地南拳名師李琴南在故鄉傳授武術的結果。

更令人矚目的是永嘉縣甌渠,早在南宋淳佑年間(1241—1252年),吳金明仗劍遊歷此地而定居,以耕讀為生,授拳於民。據傳,當時共有400多農戶,幾乎家家設拳壇[2],村民練武健身成風,社會上廣泛流傳着「甌渠雄雞也有三路柴」的俗語(「柴」是指棍棒,意喻甌渠連雄雞也有武功),此地素稱武術之鄉而聞名浙南。由此足見溫州市各地群眾習武成風,溫州南拳紮根在民間。

視頻

溫州南拳 相關視頻

溫州南拳高手的連環拳演練
溫州南拳大四門拳,好功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