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梁壩
漁梁壩是中國的一座古代水壩,座落於安徽省歙縣城南1公里的漁梁村,橫截新安江的支流練江,始建於唐朝,明朝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重建。
漁梁壩長約140米,底寬27米,頂寬4米,用每塊重達噸余的青色條石壘砌而成,每一層各條石之間和上下層之間插入石鎖固定,使其成為堅固的整體。壩中間設有排水門。漁梁壩的作用在於攔蓄上游江水,並方便下遊行舟,因此處為明清時徽商前往浙江、江蘇的主要起航碼頭。漁梁壩下游不遠處的明代古橋紫陽橋,高達14米,橋孔也比其他橋高大得多,這也是為了方便帆船航行。漁梁壩的北端銜接着古老的漁梁街,魚鱗狀的鵝卵石街道旁,是典型的徽派民居,西側有不少支巷,均通往江邊碼頭,過去均有不同的分工。
2001年,漁梁壩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目錄
歷史沿革
漁梁壩是歙縣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該壩始建於唐代,距今有近1400年的歷史。隋唐時期,徽州人祖先、越國公汪華徙新安郡治於歙縣,並築壩截流,為水上軍需民用。
紹定二年(1229年),袁甫復指揮江東,乃委派本州推官趙希恕督辦漁梁壩修建事宜,得閩工甚精,開始鑿山取石。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盡去壩心灰沙」,成為全部砌石的重力滾水壩,此後又多次修茸。
明萬曆三十三年(1670年),重建漁梁壩,修壩記事碑可考。
建築特點
漁梁壩全部用花崗岩石層層壘築而成。它們壘砌的建築方法科學、巧妙,每壘十塊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層之間用堅石墩如釘插入,這種石質的插釘稱為「穩定」,也稱元寶釘。這樣,上下層如穿了石鎖,互相銜接,極為牢固。每一層各條石之間,又用石鎖連鎖,這樣上下左右緊聯一體,構築成了跨江而臥的堅實漁梁壩。壩中間有開水門,用於排水。
漁梁壩橫截練江,使壩上水勢平坦,壩下激流奔騰。壩南端依龍井山,北端接漁梁古鎮老街。這條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青石板路往河邊側有許多叉口,拾級而下,使可下到漁梁[2]。
文物遺址
紫陽橋
紫陽橋,此橋長140米,高14米,寬10米,因橋的上游即為徽商行舟的碼頭,所以橋孔建得比一般橋要高大得多。
漁梁壩
漁梁壩可蓄上游之水,緩壩下之流。無論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壩長138米,底寬27米,頂寬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重達噸余。
文物價值
漁梁壩壘砌的建築方法科學、巧妙,每壘十塊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層之間用堅石墩如釘插入。上下層如穿了石鎖,互相銜接,極為牢固。每一層各條石之間又用石鎖連鎖,如此上下左右緊聯一體,構築成了跨江而臥的堅實漁梁壩。至今仍在發揮着它的功能,漁梁壩的設計、建設和功能具有綜合利用價值。
視頻
漁梁壩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五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名單通知 ,文博在線
- ↑ 江南第一都江堰--漁梁壩 ,簡書,2019-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