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清明二題(李先帥)

清明二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清明二題》中國當代作家李先帥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清明二題

一 清明插青

今年的倒春寒和年後長期多陰少晴,氣溫遲遲沒有達到正常的溫度春天似乎來的太遲,但清明節卻如期而至。三月二十六 日我陪同九十高齡的二姨和表弟表妹們回老家給逝去的親人掃墓、插青。

早上八點鐘,我們一行 十多 人,分別乘三輛車從小溪塔出發,順宜秭公路前行到黃花上宜巴高速,經美麗的曉峰風景區,在新坪白步梯宜巴高速與張太高速的匯通的立交橋上朝右邊駛入張太高速,約五分鐘的車程在張家口使出收費站,然後沿宜秭路順河而上,到黃花鎮中嶺村委會進入村級公路五公里處,便到了目的地,我的老家。休息了片刻,先去給我的父親母親、爺爺、婆婆及先祖掃墓、插青。然後前往我外公丶外婆的墓地。外公丶外婆的墓地離我老家約五、六里路,除坐車外還得走一里路的山路。

我外公、外婆是十分勤勞且老實巴交的農民,解放前靠租種大戶人家的稞田養家糊口,解放後是生產隊的種田行家。二老不僅勤勞、節儉,還十分重視對子女的培養和教育,養育了我的舅舅丶我的母親和我的二姨丶小姨。而今,外公、外婆的內孫、外孫也都有了孫子,可謂是兒孫滿堂,人丁興旺。舅舅和我的母親前幾年相繼去世了,去世時都是八十八歲的高齡。健在的二姨今年已九十歲了,小姨也有八十二歲了。

由於舅舅、二姨、小姨很早就離開了家 鄉,在外地工作和居住,但每年的清明時,他們總會雷打不動地帶領大家回老家給外公、外婆掃墓、插青。

因我小姨今年在海南還沒回來,原本是與表弟、表妹們相約一起回去給外公、外婆掃墓、插青的,但我二姨非要與我們一同去,大家執拗不過她,只好隨她的願。二姨雖然九十了,仍眼不花,耳不背,頭不昏,手腳利索得很,上山下坡走山路輕鬆自如,看不出是九十高齡的老人。

給外公、外婆掃墓、插青結束後,二姨帶我們一行看了她曾經生活、居住過的地方,雖然她原來居住過老屋己不存在了,地形地貌也不是從前的模樣了,但她仍很興奮、親切。她一會兒在老屋的石頭台階上坐一坐,一會兒在老屋旁的古樹的樹杆上摸一摸、一會兒在老水井裡用雙手捧起泉水喝上一口……仿佛回到了童年,格外開心。隨後又帶大家去拜訪了族親、鄉親。族親丶鄉親們都非常熱情,緊緊握着二姨的手,久久捨不得鬆開。臨走時,大家依依不捨,相互擁抱,互道珍重,有的送老母雞丶土雞蛋,有的送臘豬腣丶臘肉,有的送青萊或土特產等等,濃濃的族親、鄉情難於言表,讓人十分感動。

我老伴和我小妹在我四弟家準備了一桌地道的農家菜,像涼拌折耳根、涼拌春天芽、野韭菜炒土雞蛋、香蒿蒸菜、蒜苔炒臘肉、春卷、春餅、魚丸子等。午歺時,因人多、歺桌小,只能坐的坐、站的站,十七.八個人將歺桌圍成一個大園圈,熱鬧極了。臘肉香蒿蒸菜特逗人吃,有的甚至當飯吃,滿滿的一大蒸籠一會兒就吃了個淨光.。午歺後,有的去山坡、田邊、水溝去尋香蒿、折耳根,有的曬太陽聊天。吃過晚歺後,大家才高高興興地返回。

(2024年4月1日於小溪塔)

二 清明斷想

清明節 是一個慎重追遠的節日。清明祭奠祖先,追思、緬懷逝去的親人是中華文化傳統,屬清明民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每逢清明節,人們都要給先祖、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去掃墓、插青。插青寓意插親,也有插祭、插記之說,不管是哪種說法,都是表示生者對逝者的追思、緬懷、祭奠。

聽老一輩人講,過去清明節時,由族內的富戶人家或是族內有威望的老人牽頭,招集族人集中舉辦清明祭祀活動。即請幾個的鼓鑼班子或民間樂師在一起敲鑼擊鼓、奏樂和唱,叫「打清明會」。並在先祖的墳墓前誦讀祭文,焚香燒紙,磕頭插青。清明會是一年之內族人舉行的一次最熱鬧大型活動。現在,由於有的進了城,有的常年在外地打工,人口的流動性大,難於再組織在一起了。但到清明時,仍有很多人會相約一起共同祭祖。

清明掃墓、插青是祭祖的一種形式,有約定俗成的禮儀和程序。一般是上午進行,在墓地不能嬉戲、不能大聲喧譁。先要把墓地周圍的雜草、地稞子清理乾淨;接着就是焚香、燒紙錢、擺鮮花和祭祀品:然後在墳墓上插上用各種顏色紮成的紙青(即清明吊)或在竹箆棒上用各種顏色綁纏的棒棒青;最後是心無雜念,雙膝下跪三磕頭。有的在磕頭時還會和逝者嘮叨些家常,許個願,祈求逝者的護佑。整個過程莊嚴、肅穆,以䖍誠敬畏之心紀念逝去的親人、先祖。若親人、先祖墓地周邊還有其他另零星的墳墓,也應插上一.二支棒棒青,燒二.三張紙錢,以表示對逝者尊重。清明節是活着人們對先祖、親人的追思、緬懷感恩、祭奠的節日

清明節是家庭教育的最好方式,能起到受教育和教育後代的效果。我從小時候記事起,每年清明節我爺爺提着自己製作的棒棒青、火紙等祭祀品並帶上我去給先祖們插清,那個時候的清明吊、棒捧清市場上是買不到的,都是靠自己製作。由於紙的顏色也單一,又不鮮艷,難於做出現在市場上的花樣,甚至有時連彩色紙就難買到,只好舊報紙塗上紅或藍的顏色後做成簡單的棒棒青。雖然自製的祭祀紙品顏色單調,製作粗糙,但對逝者是敬畏的、虔誠的。在插清的時候,爺爺還會教我念墓碑上的碑文,並告訴我墓里的是誰?他在世的故事,與我是什麼關係等等。飲水思源,讓我弄清了祖輩延續的脈絡。

清明節祭祖有助於族親、鄉親的凝聚力。清明回鄉祭祖,繞不過同宗的族人,避不開鄉鄰鄉親,每年的清明時節,在外地的工作、生活的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貴貧寒都會相約回老家,除祭祖外,還藉此機會走親串戶,拜見族人,走親訪友,看望鄉鄰。大夥相互問候,嘮嗑家常,互通信息,顯得格外親切、溫暖、和睦。

感動清明,感悟清明,飲水思源,不忘根本。清明祭祖,修的是自己之身,積的是子孫之德,傳承的是清明文化。

(2024年4月1日於小溪塔)[1]

作者簡介

李先帥,出生1952年3月,大學文化,中共黨員,曾任過中學校長,縣委黨校理論教員丶講師丶副校長,縣政府研究室研究員、副主任,縣房改辦主任,房管局局長等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