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社研究
《清代詩社研究》,作 者: 胡媚媚著,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主要編輯出版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全國哲學[1]社會科學界、文化界學者的中外文優秀成果,包括專著、資料、教科書、教參書、工具書[2]和普及性讀物;出版國外重要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的中譯本。
目錄
內容簡介
清代詩社研究是清詩研究的重要分支,由此可觀照清詩發展演變的總體脈絡,也可探尋相關詩人群體、地方文學的狀貌。本書以社詩總集為線索和文本依據,考察其規模、形態與體例,以展示清代詩人結社方式的多樣性。透過結社主體、地域分布、詩歌創作等不同視角,本書試圖還原清代詩學觀念及審美的建構過程,分析群體性趨同化創作在清人實現社交需求和情感互動等方面所發揮的功能,並結合當時的政治文化環境呈現清代詩人群體的藝術修養和道德約束。
作者介紹
胡媚媚,浙江平陽人,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講師,畢業於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獲文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明清詩文研究,已出版專著《清代詩社初探》。2020年,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優秀博士論文出版項目資助。
目錄
緒論
一 選題價值
二 研究現狀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清代詩社的社詩總集
第一節 社詩總集的編纂與結社方式的呈現
一 《月泉吟社》在清代的範式意義
二 文本與活動:從社詩總集看結社方式的多樣性
三 民國社詩總集與舊體詩社的最終定型
第二節 社詩總集的文本形態:以《紅犀館詩課》為中心
一 《紅犀館詩課》的歷次集會
二 《紅犀館詩課》的結社主體
三 《紅犀館詩課》的創作傾向
第三節 同聲集與同聲社
一 同聲集的多樣性:以地域、群體、詩社為依託
二 同聲唱和現象及其詩社化傾向
三 同聲社的內部演變及同聲集的衍生
四 「同聲相應」:清代詩人唱和的基本內核
第四節 同聲總集的編纂體例:以胡鳳丹三部同聲集為例
一 皖江同聲社及《皖江同聲集》
二 鄂渚同聲社及《鄂渚同聲集》
三 榕城同聲社及《榕城同聲集》
四 同題詠物與唱和活動詩社化
五 社詩作品與結社環境的轉變
第二章 清代詩社的結社主體
第一節 遺民詩社:耆老並稱與群體身份認同
一 甬上遺民詩社及其詩人並稱群體
二 從抗爭到退隱:遺民詩社的歸途
三 遺民詩人結社舉隅
第二節 閨秀詩社:社事支流與集體創作趨向
一 雙峰並峙——蕉園詩社和清溪吟社
二 集會唱和的閨閣本色
三 女詩人結社的內外動因
四 閨秀詩歌總集及結社勢態
第三節 八旗詩社:消寒傳統與試帖詩歌創作
一 八旗詩社典範——探驪吟社
二 法式善消寒會及其結社脈絡
三 八旗詩社的集會唱和方式
第四節 士夫詩社:宣南雅集與官儒祭祀活動
一 宣南詩社初始階段考證
二 嘉慶「宣南詩社」的序曲與尾聲
三 士夫詩社的集會唱和方式
四 宣南社事與潛園、問梅二社
第三章 清代詩社的特殊類型
第一節 消寒會與消夏會
一 消寒社詩總集三種
二 其他消寒社集三種
三 洪亮吉消寒會的創設和衍生
四 消寒會的集會唱和方式
五 消夏會、消夏社集及其結社模式
第二節 耆老會
一 追蹈唐宋遺蹤:香山與洛社
二 耆老社詩總集五種
三 耆老會的群體規模與社集特徵
四 詩人並稱群體的結社傳統
第四章 清代詩社的地域分布
第一節 粵社及嶺南詩派復興
一 粵社詩歌總集典範
二 「南園」「西園」詩社系列
三 粵社的結社方式及地域標籤
第二節 浙社及詩家名流提唱
一 厲鶚、杭世駿與杭州詩社
二 商盤與紹興龍山詩巢
三 朱彝尊與嘉興鴛湖聯唱
第三節 吳社及結社環境生成
一 滄浪社群
二 紅橋禊事
三 園林興廢和社集盛衰
第四節 其他結社中心及日本同人集會
第五章 清代詩社的詩歌創作
第一節 清代詩社的唱和形式
一 分題
二 分體
三 分韻
四 聯句
五 詩鐘
第二節 清代詩社的詠物主題
一 寄託草木以結社唱酬
二 秋柳唱和的文學效應
第三節 清代詩社的社作批評
一 詩選合刻及批評意識
二 甲乙制度與品評功能
三 詩話及外界評價體系
第六章 清代詩社的文化闡釋
第一節 文學、藝術和信仰
一 文學社與藝術社、宗教社
二 詩人群體和集會場景的藝術再現
三 題圖詩創作與梁章鉅結社軌跡
第二節 詩社規約及結社宗旨
一 真率會約的發展與演變
二 結社宗旨與傳統詩人的道德約束
第三節 結社的政治文化環境
一 政策與社壇
二 書院與詩課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參考文獻
- ↑ 哲學:世界觀的理論形態,豆丁網,2012-04-25
- ↑ 工具書是一種按某種體例編排的專供查找特定資料而不是供系統閱讀的書籍,道客巴巴,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