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和天皇
淳和天皇 |
---|
|
淳和天皇(じゅんなてんのう;786年-840年6月11日),日本第53代天皇(823年-833年在位),桓武天皇第三皇子,母亲为藤原百川之女藤原旅子。讳大伴(おおとも),又被称为西院帝。810年时因为药子之变的关系,皇太子高岳亲王遭到废黜,大伴亲王被改立为太子。823年嵯峨天皇退位,大伴亲王以皇太子身分登基。[1]
由于天皇名为大伴,为了避讳,便将“大伴”这个姓氏改为“伴”,以免造成该姓与天皇名字有冲突。
淳和天皇积极的录用良吏,并且改善已经荒废的地方政治,恢复调解国司间纠纷的官位“勘解由使”。另外在土地政策上有所改革成就,因此增加了财政收入。另外下令继续编纂《日本后记》,记载桓武天皇到淳和天皇这段期间的治世。在他的治世时期,可以说是平稳的时代。
833年时,让位给皇太子正良亲王(嵯峨天皇之子),并于840年过世。天皇过世后,众人根据他的遗愿,火葬后将骨灰洒于大原野西岭上陵,日式谥号为“日本根子天高让弥远尊”。
目录
生平
大伴亲王两岁时,生母去世,爱怜大伴亲王的桓武天皇让出色的女官文室与伎之妻平田孙王抚养大伴亲王。810年10月14日(弘仁元年9月13日),药子之变后,大伴亲王取代被废的高岳亲王(平城天皇之子)成为皇太子。
823年6月9日(弘仁14年4月27日),大伴亲王即位。大伴氏为避讳,改姓为伴氏。
833年3月22日(天长10年2月28日),淳和天皇让位于仁明天皇,退位为上皇。
淳和天皇统治时期积极任用清原夏野等良吏,整顿地方的政治,并对改革土地政策,致力于增加税收,还命人开始编纂《令义解》和《日本后纪》,是表面上比较平穏的时代。
但是,淳和天皇即位并不是他本人的意愿。根据《日本后纪》的记载,806年5月22日(大同元年5月1日)当时的大伴亲王希望在父亲桓武天皇去世时被降下臣籍,但被皇太子(平城天皇)慰留,继续在皇籍。虽然淳和天皇并不是桓武天皇的皇后藤原乙牟漏所生,但是与高志内亲王(淳和天皇的异母妹,生母和桓武皇后藤原乙牟漏同是藤原式家出身的异母姐妹)生有恒世亲王。由于除了平城、嵯峨两天皇之外,恒世亲王是与桓武天皇嫡系血缘最近的皇族(比母亲出身于臣下的平城天皇之子高岳亲王、嵯峨天皇之子正良亲王要近),而恒世亲王要即位又不能绕过父亲大伴亲王,因此并非嫡子的大伴亲王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大大上升。但大伴亲王害怕自己及儿子恒世亲王像他户亲王、早良亲王(他户亲王、早良亲王都因为卷入皇位继承之争而冤死)一样,卷入皇位继承之争,所以上表,请求解除最接近桓武天皇嫡系血统的恒世亲王的皇位继承权,但没有被接受。
淳和天皇即位后,也并没有立恒世亲王为太子,反而册立了嵯峨天皇的嫡子正良亲王(平城天皇嫡子高岳亲王在药子之变后被废)。淳和天皇在位时,恒世亲王病死,皇位由正良亲王(仁明天皇)继承,但仁明天皇又册立淳和上皇与正子内亲王(嵯峨天皇之女)之间所生的恒贞亲王为皇太子。淳和上皇没有有力的贵族为后盾,对儿子恒贞亲王成为仁明天皇的皇太子感到不安,托孤于忠实的亲信藤原吉野。但在淳和上皇去世后,他的不安在承和之变中变成了现实。
840年6月11日(承和7年5月8日),淳和上皇去世,按照他薄葬的遗诏散骨灰于京都大原野西院。
家族
- 子女:
- 恒贞亲王
- 基贞亲王
- 恒统亲王
- 恒世亲王
- 氏子内亲王
- 有子内亲王
- 贞子内亲王
- 明子内亲王
- 良贞亲王
- 宽子内亲王
- 崇子内亲王
- 国子内亲王
- 统忠子
影片
参考文献
- ↑ 第53~55代天皇 淳和天皇~文徳天皇,日本の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