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州區
潤州區,鎮江市轄區。位於鎮江市區西南部,地處長江、運河交匯處。東以古運河為界,與京口區毗鄰;東南部分地段與鎮江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連接;西、南兩面與丹徒區接壤;北瀕長江,與揚州市邗江區隔江相望。總面積129平方千米。戶籍總人口10.09萬戶24.51萬人(2010年末)。轄7個街道:寶塔路街道、和平路街道、金山街道、七里甸街道、蔣喬街道、官塘橋街道、韋崗街道;以及3個場圃、1個開發園區:鎮江市黃山園藝良種場、鎮江市水產養殖試驗場、潤州茶場、江蘇鎮江潤州工業園區。區政府駐七里甸街道。
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境內丘陵平地此起彼伏,有金山、寶蓋山、跑馬山、五州山、嶂山等,征潤州、牌灣、鯰魚套、小碼頭一帶濱江沙洲由長江淤泥沉積而成,地形平坦寬闊。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帶[1]。
目錄
歷史沿革
潤州是鎮江的古稱,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置潤州,此為潤州行政建置取名之始。在此之前,潤州一帶還曾被稱為朱方、谷陽、丹徒、京口等。1949年4月23日鎮江解放後,6月成立鎮江市城郊區人民政府,轄永固、林隱、焦東三個鄉,後曾更設為鎮江市城郊區區公所、鎮江郊區辦事處、鎮江市郊區人民政府等,並多次調整了轄區範圍。
1983年9月,隨鎮江地、市合併,體制變遷,鎮江市郊區與諫壁區合併,建立縣級建制的郊區。1984年10月,鎮江市郊區人民政府更名為鎮江市潤州區人民政府,以鎮江古稱冠區名,管轄諫壁鎮、韋崗鎮、丹徒鄉、象山鄉、汝山鄉、七里甸鄉、蔣喬鄉、官塘橋鄉、漁業鄉等9個鄉鎮,以及水產養殖試驗場、黃山園藝良種場、潤州茶葉試驗場,並代管省農墾局所轄共青團農場。
1992年10月,鎮江市潤州區、京口區進行行政區劃調整,以市區古運河為界,潤州區轄運河路以西城區寶塔路、和平路、中華路、京畿路4個街道,近郊七里甸鎮、蔣喬鎮、官塘橋鄉、漁業鄉、韋崗鎮5個鄉鎮及水產養殖試驗場、黃山園藝良種場2個國有場圃。
1996年,潤州區面積132.7平方千米,人口21.7萬人。轄4個街道、3個鎮、2個鄉:中華路街道、寶塔路街道、京畿路街道、和平路街道、七里甸鎮、韋崗鎮、蔣喬鎮、官塘橋鄉、漁業鄉。區政府駐三茅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潤州區總人口268391人,其中:寶塔路街道84280人、中華路街道13234人、京畿路街道13816人、和平路街道49012人、七里甸鎮65190人、蔣喬鎮20223人、韋崗鎮7365人、官塘橋鄉12300人、金江鄉2971人。
2003年末,全區總面積132.68平方千米,總人口23.47萬人。
2004年末,潤州區轄4個街道[2]、3個鎮。總人口23.71萬人。七里甸鎮面積29.20平方千米,人口23552人。蔣喬鎮面積71.00平方千米,人口23505人。官塘橋鎮面積22.44平方千米,人口10364人。(數據來源於《江蘇省統計年鑑》,缺街道數據)
2005年,根據省政府批覆,潤州區由原來的4個街道、3個鎮,調整為4個街道、1個鎮:撤銷京畿路街道、中華路街道,合併設立金山街道,駐地伯先路1號;撤銷七里甸鎮,設立七里甸街道,駐地七里甸;撤銷官塘橋鎮、蔣喬鎮,合併設立蔣喬鎮,駐地官塘橋。保留和平路街道和寶塔路街道。調整後,潤州區轄4個街道、1個鎮:寶塔路街道、和平路街道、金山街道、七里甸街道,蔣喬鎮。鎮的面積71.2平方千米,人口3.18萬人;街道平均面積15.37平方千米,人口5.13萬人。
2009年末,潤州區總面積130平方千米、總人口24.48萬人。其中:蔣喬鎮面積47.07平方千米、人口19530人。(數據來源於《江蘇省統計年鑑》,缺街道數據)
2011年7月2日,省政府批覆同意撤銷蔣喬鎮,設立蔣喬街道,辦事處駐官駙路6號,管理3個居委會、8個行政村(實際是:8月,撤銷蔣喬鎮,設立蔣喬街道、官塘橋街道、韋崗街道)。
視頻
潤州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與分布,搜狐,2019-10-03
- ↑ 話說世界系列:城市街道的發展 ,搜狐,20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