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漣水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漣水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立於1997年6月6日,位於漣水縣委宣傳部,開展文學藝術交流學習培訓。

目錄

相關資訊

漣水縣文聯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

5月13日上午,漣水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四次代表大會開幕,來自全縣文藝界的代表歡聚一堂,回顧總結漣水五年來文藝事業發展的歷程和成果,共商新時代全縣文藝事業繁榮發展大計。縣委書記時勇、市文聯副主席沈軍出席會議並講話。市作協主席龔正,縣領導張超、馬榮、馮建華等出席會議。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郎躍明主持會議。

時勇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我縣文藝工作取得的成就。他說,漣水文蘊深、文脈廣、文氣足,崇文重教之風千古延年。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縣第三次文代會以來,縣文聯團結帶領全縣廣大文藝工作者,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履職盡責、擔當作為,用真情、智慧和汗水澆灌出驕人的業績,文藝品牌愈發響亮、文藝創作[1]佳品迭出、文藝人才梯隊成長,續寫了漣水文藝事業新的篇章。

指導思想

時勇要求,要立足時代、引領潮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建設和文藝發展的重要論述,主動擔負起「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重任,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2]文藝觀,正確處理好主旋律與多樣化的關係,始終保持文藝工作的正確方向。要聚焦發展、服務大局,堅持用文藝作品擴大城市知名度、提振干群精氣神、提升人民獲得感,充分發揮文藝作品的重要作用,努力在建設前沿、發展一線提煉主題、激發靈感,創作出更多反映漣水干群一心一意謀發展、齊心協力忙趕超的精品力作。要崇德尚藝、守正創新,樹立精品意識、注重與時俱進、堅守高尚情操,不斷激發文藝創作的動力活力,積極運用新技術、新媒體、新方法開展文藝創作,藉助互聯網、微信、抖音等新興媒體和平台,推介、展示和宣傳我縣文藝創作精品、文藝發展成就、文藝名家風采,進一步擦亮漣水文化品牌。要加強領導、強化保障,不斷提高黨領導文藝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抓好對文藝創造和文藝活動的指導,提升文聯組織化程度,注重文藝人才的梯隊建設,合力推動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

沈軍代表市文聯對大會召開表示祝賀。他說,近年來,在漣水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漣水縣文聯團結引領全縣文藝工作者,緊緊圍繞重要時間節點和重大戰略部署,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主題鮮明的文藝活動,打造了「中國漣水阿累讀書節」「百姓大舞台」「周末書場」等活動品牌,推出了淮劇「村官三部曲」等一批精品力作,形成了安東畫派、安東書法、五島詩派、漣漪詩風,摘取了中國曲藝之鄉、中華詩詞之鄉等「國字號」名片,譜寫了漣水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嶄新篇章,為全市文藝事業發展繁榮作出了積極貢獻。他希望,漣水文藝工作者要深入貫徹省委和市委的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省市文代會精神,把握時代前進和事業發展的新要求,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繁榮創作、服務人民,堅持與時代同步伐,濃墨重彩描繪美好新時代;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努力攀登漣水文藝新高峰;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大力塑造崇德尚藝新形象,堅持履行好新時期文聯職能,全面推動文聯工作邁上新台階,奮力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上展現文藝工作的新作為新氣象。

副縣長馬榮宣讀了《漣水縣「雙名」工程領導小組關於表揚漣水縣文藝特別貢獻集體、特別貢獻個人、優秀文藝人才、優秀文藝作品的通報》,縣政協原副主席、縣詩詞協會會長李亞夫致開幕詞,淮安區文聯、金湖縣文聯、淮陰區文聯、盱眙縣文聯等兄弟縣區文聯發來賀信,縣群團組織代表致賀辭。

當天下午,漣水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圓滿閉幕。郎躍明在會上表示,這次會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以及省委婁書記在省文聯十代會和市委主要領導在市文聯六代會上的講話精神,會議緊湊有序、務實高效,可以預見,漣水的文學藝術事業將會迎來嶄新的發展階段,漣水的文藝工作者必將迎來新的時代。全縣文藝工作者要牢記使命任務、吹響前進號角,切實引領時代風氣;強化精品意識、推動質效雙升,切實塑造文化品牌;堅持唯才是舉、激發發展潛力,切實培育文化漣軍;加強黨的領導、拓展文藝陣地,切實團結各方力量,為漣水「苦幹新五年,衝刺百強縣」的目標貢獻智慧、展現芳華、再立新功,推動漣水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會上,選舉產生新一屆縣文聯領導機構。沈紹宏當選文聯主席,李艾紅、王繼華、劉奮武、周立異當選文聯副主席,周立異當選文聯秘書長。李亞夫被聘為文聯名譽主席,楊建球被聘為文聯顧問,許晴宣讀致全縣文藝工作者倡議書,沈紹宏作閉幕詞。

視頻

漣水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相關視頻

習近平在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強調 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