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之歌
海燕之歌 |
中文名: 海燕之歌 作者:高爾基 時間:1901年 國家:俄羅斯 |
高爾基寫的《海燕》是一篇有巨大影響的散文詩。這篇著名的作品,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即將來臨之際勇敢歡樂的形象描寫,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急劇發展的革命形勢,熱情地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堅強無畏的戰鬥精神,預言沙皇的黑暗統治必將崩潰,預示無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並必然取得勝利的前景,號召廣大勞動人民積極行動起來,迎接偉大的革命鬥爭。本文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可分為三部分。這三部分描繪了大海面臨狂風暴雨,波濤翻騰的壯麗圖畫。[1]
目錄
原文
作者 [前蘇聯]高爾基原題目為《海燕之歌》
在蒼茫的大海上,
狂風伴着烏雲。
在烏雲和大海之間,
海燕像一道黑色的閃電,
在天空中高傲地飛翔。
一會兒翅膀碰着波浪,
一會兒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
它叫喊着,
──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里,
烏雲聽出了歡樂。
在這叫喊聲里──充滿着對暴風雨的渴望!
在這叫喊聲里,烏雲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
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着,
──呻吟着,它們在大海上飛竄,
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
埋藏到大海深處。
海鴨也在呻吟着,
──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鬥的歡樂:
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
蠢笨的企鵝,
膽怯地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在懸崖下面……
只有那高傲的海燕,
勇敢地,自由自在的,
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烏雲越來越暗,越來越低,
向海面直壓下來,
而波浪一邊歌唱,
一邊沖向高空,
去迎接那雷聲。
雷聲轟響。
波浪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跟狂風爭鳴。
看吧,
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
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
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沫。
海燕叫喊着,飛翔着,
像黑色的閃電,
箭一般地穿過烏雲,
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
看吧,它飛舞着,像個精靈,
──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
──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
它笑那些烏雲,它因為歡樂而叫!
這個敏感的精靈,
──它從雷聲的震怒里,
早就聽出了睏乏,
它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
──是的,遮不住的!
狂風吼叫……雷聲轟響……
一堆堆烏雲,像青色的火焰,
在無底的大海上燃燒。
大海抓住閃電的箭光,
把它們熄滅在自己的深淵裡。
這些閃電的影子,活像一條條火蛇,
在大海里蜿蜒遊動,
一晃就消失了。
──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
這是勇敢的海燕,
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
高傲的飛翔;
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創作背景
《海燕》作於1901年3月。由於19世紀歐洲爆發的工業危機很快就蔓延到了俄國,在1900年到1903年的危機年代裡,俄國倒閉了3000多家大小企業,被開除的工人達10萬多人。工業危機和失業痛苦並沒有能迫使工人運動停止,也沒有把它減弱,相反,工人開始從經濟罷工轉到政治罷工,轉到遊行示威,提出關於民主自由的政治要求,提出「打倒沙皇專制」的政治口號,使得工人鬥爭更加帶有革命性質。工人革命鬥爭的發展,對農民運動發生了影響,學生的反政府運動也更為強烈。列寧在1901年12月寫的《示威遊行開始了》一文中這樣說:「現在我們已經看到示威運動正由於種種原因而在下新城、在莫斯科、在哈科夫再次高漲起來。民憤到處都是增長,把這種憤懣匯合成為一道衝擊到處橫行霸道、肆虐逞凶的專制制度的洪流,愈來愈必要了。……當人民的憤懣和公開的鬥爭到處開始迸發火星的時候,首先和主要的是供給大量的新鮮空氣,使這些星星之火能夠燃燒成熊熊的烈火!」
正當俄國革命運動不斷高漲的時刻,高爾基在1901年2月19日從下諾夫哥羅德(蘇聯時期曾改名高爾基市,蘇聯解體後改回原名)到了彼得堡,參加俄國作家協會為了紀念農奴解放40周年而舉行的特別會議,發表了抨擊沙皇政府的尖銳演說。接着3月4日他又參加了在彼得堡喀山大教堂附近舉行的學生示威遊行,親自目睹了沙皇憲警對學生的血腥鎮壓。他還在一些作家和社會活動家聯名寫的抗議沙皇政府暴行的公開信上簽了名。3月12日,他回到尼日尼-諾夫戈羅德之後,就根據自己在彼得堡的經歷,結合當時的革命鬥爭形勢,寫成了一篇帶有象徵意義的短篇小說「幻想曲」《春天的旋律》(也有人譯為《迎春曲》),它的結尾部分,就是着名的《海燕》。估計這篇作品的寫作時間,不會早於3月14日和晚於3月24日。
高爾基在《春天的旋律》里,說當春天即將來臨的時候,在他房間窗外面的花園裡,有一群鳥兒在交談着和歌唱着,他們爭論的是關於「大自然即將甦醒」和「自由」與「憲法」等問題。其中「七等文官老麻雀」是個自由主義者,他曾經也夢想過自由與憲法,他輕輕地喊過「自由萬歲!」,但立即又大聲地補充一句:「在法律限制的範圍以內。」「令人尊敬的老烏鴉」講話一向簡短扼要,她老是叫着"烏哇──是事實!「既持重,又肯定。……」告密者年輕的大公雞「則」本着職分所在「,」要細聽棲息於空中、水裡和地下的一切生物的談話,並且嚴密注意他們的行動「。他特別注意剛飛來的一群金翅雀,因為他們膽敢希望整個大自然很快就要甦醒。」四等文官灰雀「聞到空氣里有股什麼氣味,他在打牌的時候,聽到一隻」世襲的可敬的鴟鴞「也講過同樣的話,表示要察看,要追究,要」弄個明白「。這時」詩人云雀「飛來了,他預言到黑夜漸漸消逝,曙光正在微笑,」我要迎接朝陽,迎接清晨,迎接光明和自由「。不用說,」四等文官灰雀「和」告密者年輕的大公雞「是都瞧不起雲雀的,灰雀甚至罵他是」一隻多麼灰色的……下流貨"。而在花園的角落裡,有一群金翅雀坐在老菩提樹的樹枝上,聽着其中一隻帶有鼓舞力地唱着他從什麼地方聽來的一首關于海燕的歌。
高爾基寫的這篇作品把鳥兒加以「人格化」,而且對其中某些鳥兒加上官銜和稱號,用來諷刺俄國社會各階級的代表人物和抨擊沙皇統治,在當時是無法發表的。高爾基原想在莫斯科的《信使報》上發表,但遭到審查當局的否決。高爾基又立即把這篇小說寄給聖彼得堡的《生活》雜誌,也同樣遭到審查當局的否決。但其結尾《海燕之歌》卻被單獨發表在當年四月號的《生活》雜誌上。這是由於沙皇審查當局「漏審的疏忽」。《生活》雜誌主編波塞曾這樣回憶說:「《海燕》是經過審查官葉拉庚事先審查後發表的,但他沒有看出它有什麼革命性的東西。」審查當局不久就發現「漏審的疏忽」所造成的嚴重錯誤,下令查封了《生活》雜誌。
內容分析
因此,它被譽為迎接革命風暴的「戰鬥的革命詩歌」。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對它給予高度的評價。列寧的《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引用了《海燕》里「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一含義深刻而又給人以巨大鼓舞的詩句。
第一幅:(1~6段)暴風雨來臨之前,海燕高傲的飛翔,渴望暴風雨的到來,以及其他海鳥的醜態。
第二幅:(7~11段)暴風雨逼近之時,海燕搏擊風浪迎接暴風雨到來。
第三幅:(12~16段)暴風雨即臨之時,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呼喚暴風雨的到來。
三幅圖景,是一步緊似一步地揭示了大海的變化,描寫了暴風雨即將到來的情景。它象徵着俄國無產階級大革命即將爆發的緊張形勢,海燕這個無產階級先驅者的大無畏的英雄形象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被逐步揭示出來的。
暴風雨象徵着日益迫近的革命風暴。整個作品都是通過暴風雨的逐漸迫近來刻畫的。海燕,這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的性格是隨着情節的發展而逐步鮮明的,是隨着暴風雨的漸次逼近而逐步完整,逐步豐滿起來的。
這篇散文詩在寫作特點方面有四點值得注意。
(一)象徵手法的運用
海燕象徵: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
海鷗、海鴨、企鵝象徵:形形色色,自私,害怕革命,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大海、波浪象徵:革命高潮時人民群眾排山倒海的力量。
狂風、烏雲、閃電象徵:反革命勢力和黑暗的社會環境。
太陽象徵:光明的未來。
暴風雨象徵:席捲一切反革命腐朽勢力的革命浪潮風暴。
(二)形象而恰當的對比、烘托
這篇散文詩為了表現海燕的勇敢、樂觀和對暴風雨的渴望,作者除了對海燕作直接描寫外,還通過暴風雨來臨前夕大海海面變化的描寫來烘托,並以海鷗、海鴨、企鵝來作對比。第一部分寫海鷗、海鴨、企鵝的呻吟、飛竄、恐懼、躲藏,與海燕那高傲地飛翔、歡樂地叫喊,恰成鮮明的對比,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突出海燕的英勇、樂觀。第二部分寫海浪與狂風生死搏鬥的激戰場面,正是以壯闊背景來烘托海燕的戰鬥雄姿。第三部分寫風、雲、雷、電一齊出動,以此背景來烘托海燕那戰鬥豪邁的精神,振奮人心。通過對暴風雨來臨前夕大海海面變化的描寫來烘托海燕。
(三)形象、生動、準確的詞句。
表現海燕飛翔時的速度和姿態,「像黑色的閃電」,借「黑色」代海燕,以「閃電」喻雄姿,形象鮮明。刻畫海燕動作變化的詞語也很準確,開始「直衝」,後來「穿過」,突出更加勇猛、矯健的形象。表現海燕的聲音、神態的詞語有「叫喊」「大笑」「號叫」等,突出了海燕對勝利充滿信心。相反,刻畫其他海鳥形象時則使用的詞語充滿貶義色彩。如「呻吟」、「飛竄」、「蠢笨」、「膽怯」、「躲藏」等,生動地揭示出這伙害怕革命的傢伙們的醜惡嘴臉。
(四)運用各種描寫
動作描寫:矯健勇猛、銳不可擋。
神態描寫:歡快、豪邁。
語言描寫:祈使句,語勢有力,語調高亢,表達了無產階級對反動勢力的無比憤怒和渴望大規模革命風暴早日到來的思想感情,富於號召力、戰鬥力。
心理描寫:樂觀堅定。
寫作特點
象徵義是人們賦予那個象徵體的,而且象徵的表達方法多是體現在一段或一篇之中,如上述用大海象徵人民群眾的力量,用暴風雨象徵革命形勢等等,如果孤立的從一句話來看,是不容易看出它的象徵義的。因此,作品的象徵義是什麼,要聯繫寫作的時代背景和深入分析文中所描繪的情景和藝術構思才好理解。
作者簡介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列寧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生於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城(現名高爾基城),父親是細木工,早逝。高爾基由外祖母撫養成人。外祖母家貧,11歲的高爾基就不得不出外謀生。他曾在鞋店、聖像作坊當學徒,在輪船上幫廚,做過腳夫、鋸木工、園丁、麵包師等等以維持生計,少年時期曾參加傾向民粹派的大學生秘密團體。這一切就是高爾基的「大學」。20歲後,高爾基開始在俄國各地流浪,目的在於「了解一下俄羅斯」,「看一看人民是怎樣生活的」。在長期的流浪期間,他一面做工,一面組織秘密小組,進行革命宣傳。
1892年9月高爾基發表了他的處女作《馬加爾·楚德拉》,從此,一顆光芒奪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國文壇。
90年代高爾基寫了許多短篇小說,大多取材於「底層」社會(如《馬爾華》《柯諾瓦洛夫》《切爾卡斯》等)。在高爾基早期作品中,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傳說和寓言式的故事占有重要地位,如《伊則吉爾婆婆的故事》《鷹之歌》《海燕之歌》(1901);其中《海燕之歌》是一曲鼓舞人心的向革命進軍的號角。
90年代末,高爾基的創作思想臻至成熟,這時期高爾基發表了第一部著名長篇小說《福瑪·高爾傑耶夫》(1899),接着,《三人》(1900)也問世了。此外,高爾基還寫了許多具有極大社會意義的劇本,如《小市民》(1901)、《底層》(1902)、《太陽的孩子》(1905)、《野蠻人》(1905)、《仇敵》(1906)等等。
1906年高爾基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母親》問世。
高爾基在許多作品中無情地抨擊了作為舊制度支持力量之一的小市民意識,如中篇小說《奧古羅夫鎮》(1909)、《馬特威·克日米亞金的一生》(1911)。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高爾基發表的重要作品有《意大利的故事》《俄羅斯漫遊記》等。
在準備「十月革命」的年代裡,高爾基完成了自傳性的三部曲的前兩部──《童年》(1914)和《在人間》(1916),第三部《我的大學》於1923年寫成。
「十月革命」後高爾基完成了長篇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1925),同時又創作了幾個劇本,其中着名的有《葉戈爾·布雷喬夫及其他》(1932)等。高爾基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是一部史詩式的不朽巨着。
高爾基不僅是語言藝術家,同時還是評論家、政論家和學者。高爾基的文學論文是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重大貢獻。此外高爾基還從事大量的社會活動,他曾擔任《紅色處女地》雜誌的編輯工作,組織「世界文學出版社」,領導1934年第一次蘇聯作家代表大會工作,同時他還是國內戰爭史和工廠史寫作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在他的關懷下,培養出整整一代的蘇聯作家。
高爾基對青年主義的貢獻 更是起到主力作用 用擬人的辦法批評了黑暗社會。
流傳廣泛
在那個時代,一篇文章要在刊物上發表必須要經過一道道審核,所以高爾基希望發表的這本書《春之歌》因有革命色彩而不批准發表,但由於審核人一時眼錯,認為《春之歌》的最後一首詩歌(也就是海燕之歌)的文章特別美,特別好,極富有文學氣息,所以就被發表。
而正是這篇散文鼓舞了當時的人民爭取解放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