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曾鞏(分析冤案圖)原圖鏈接來自 網易 的圖片

洪渥傳》是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的作品之一。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1],世稱「南豐先生」。

目錄

原文

洪渥,撫州臨川人。為人和平。與人游,初不甚歡,久而有味。家貧。以進士從鄉舉,有能賦名。初進於有司,連輒出;久之,乃為官。官不自馳騁,又久不進,卒監黃州麻城之茶場以死。死不能歸葬,亦不能反其孥。里中人聞渥死,無賢愚皆恨失之。

子少與渥相識,而不深知其為人。渥死,乃聞有兄七十餘,渥得官而兄已老,不可與俱行。渥至官,量口用俸,掇其餘以歸。買田百畝,居其兄,復去而為官,則心安焉。渥既死,兄無子,數使人至麻城,撫其孥,欲返之而居以其田。其孥蓋弱,力不能自救。其兄益已老矣,無可奈何,則念輒悲之。其經營之猶不已,忘其老也。渥兄弟如此,無愧矣。渥平居若不可任以事,及至赴人之急,早夜不少懈。其與人真有恩者也。

予觀古今豪傑士傳,論人行義,不列於史者,往往務摭奇以動俗;亦或事高而不可為繼;伸一人之善而誣天下以不及。雖歸之輔教警世,然考之中庸或過矣。如渥所存,蓋人人所易到,故載之雲。

譯文

洪渥是撫州臨川人。為人溫良和順,和別人交遊,開始時不很讓人喜歡,交往久了就感到很有味。家裡貧窮,憑着進士的身份參加科舉考試,有擅長作賦的才名。剛開始被推薦給有關部門,總是接連被罷黜,很久才得到一官半職。做官後又不奔走鑽營,又很久不升職,最後死於黃州麻城茶場監任上。死後不能歸葬,也不能使他的妻子兒女返回家鄉。鄉里人聽說洪渥死了,無論是賢能的還是愚笨的人都遺憾失去他。

我年輕時和洪渥相識,但不很了解他的為人。洪渥死後,才聽說他有一個哥哥年紀已七十多了,洪渥得到官職時他哥哥已很老了,不能和他一起去做官的地方。洪渥到任後,根據自家人口使用俸祿,把多餘的錢拿回故鄉,買了百畝田,給他哥哥,又離開家鄉去做官,然後才感到安心了。洪渥死後,他哥哥又沒有兒子,就多次派人到麻城,安撫他的妻兒,想要讓他們返回家鄉然後把田給他們居住。他的妻兒因為很柔弱,沒有能力自己回家。他的哥哥也已很老了,沒有辦法,一想起洪渥就感到悲傷。但他經營田產仍然不停止,忘記自己已老了。洪渥兄弟能做到這樣,應該沒有羞愧了。洪渥平時看起來好像是不能做事情的人,等到別人有急難需要他去奔走解救時,他早早晚晚不敢稍有懈怠。他對於別人是真有恩惠啊。

我看古今傑出人物的傳記,往往根據人的品行道義來寫的,像那些不被寫進歷史的人,往往一定要挑選那些奇特而驚人的事來讓他感動世俗;有的是選擇那些高尚得無人能繼的事跡來寫;有的是為了表彰一個人的善行來批判天下人趕不上他。雖然他們這樣寫是出於用輔教來驚醒世人,然而求證於中庸這也未免是過分了。像洪渥這樣的關心人,應該說是人人能做到的,所以我就記下了他的事跡。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2]後,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四年,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唐論》是代表作,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著名有《墨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寄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執政書》。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

散文成就

曾鞏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接受了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其文風則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於說理,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堂該校點,詩賦文21卷。

曾鞏文章的特色體現有長於記敘、不多寫景,例如《醒心亭記》、《游山記》等。但也有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當西崑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

他的議論性散文特點是: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戰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

他的記敘性散文特點是: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敘事委婉深沉,語言簡潔凝練,結構十分嚴謹。

視頻

洪渥傳 相關視頻

俊德堂書院古文背誦課【醒心亭記】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街景,這裡是古今才子之鄉,一個很有戲的地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