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泰山高山流水亭

泰山高山流水亭泰山斗母宮以北,經石峪石刻以西七八十米的地方的一座石亭,額題「高山流水之亭」幾字,所以這座石亭叫做高山流水亭,亭子建於明代隆慶六年(1572年),據今已有445年的歷史。在中國傳統建築中,有一種常見的建築,統稱亭子,多見於園林、佛寺、廟宇,是供人休息、避雨、乘涼用的建築物。亭子面積較小,大多只有頂,沒有牆。古老的泰山上,廟宇建築眾多,自然也少不了亭子,高山流水亭、酌泉亭、對松亭、望月亭等,每一處看似普通的亭子,都各有特點,也有着各自的傳說故事,都是古人勤勞智慧的結晶。傳說,高山流水亭是俞伯牙撫琴的地方,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發生在此處。[1]

目錄

古琴曲《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亭的風景恰恰詮釋了古琴《高山流水》的神韻。

故事發生在春秋時代,當時有一名精通音律,琴藝高超的琴師名叫俞伯牙,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很高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

有一日,俞伯牙坐船來到泰山峽口處,遇上了狂風暴雨,船夫速將船搖到一山崖下拋錨歇息,暴雨停後,伯牙見這高山之間的川江有別樣的風韻,不禁犯了琴癮,就在船上藉此情景彈奏起來。突然間,琴弦斷了一根,抬頭一看,就見不遠處的山崖上有個樵夫立在那裡聆聽。俞伯牙見狀問到:「小哥怎麼會在此處?」 那人答:「小人打柴被暴雨阻於此崖。忽聽琴聲一片,不覺聽上了癮。」俞伯牙聽了非常高興,又問:「你既然聽琴,可知老夫適才彈的是什麼曲子?」樵夫說:「大人所彈,乃是您見到山中川江在雨後的感慨,琴聲就像那高山一樣啊!琴聲里我還聽到了山間江水流動的聲音。」聽到樵夫解釋後,俞伯牙推琴而起,向樵夫拱手作禮道:「真是荒山藏美玉,今天遍訪知音,今得遇小哥,此生心愿已了!我與你知音一回,就把剛才彈一曲起名叫《高山流水》吧!」經詢問,俞伯牙得知眼前的樵夫名為鍾子期,他與鍾子期面對青山作拜,並約定來年春暖花開之際在此聚首。

到了第二年,俞伯牙如約又來到泰山,卻不見鍾子期來與他會面,打聽後才知道,鍾子期在年前已經病世。俞伯牙聽後,熱淚長流,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為鍾子期彈奏了一曲,隨後淚流滿面地說:「從此知音絕矣!」說完,他拿起琴,對着鍾子期墓前的石頭用力一摔,琴身粉碎,從此俞伯牙再也不彈琴,卻給後人留下一曲《高山流水》。[2]

簡介

石亭全部為石質,非常墩壯結實,是典型的北方建築風格。通高3.3米,寬兩米,為正方形,周邊四根石柱,下有四根踢腳石,上面石橫樑、插板、脊石橫樑各四根,亭頂坡面極平緩,頂部有一四方形石脊。亭內橫樑上方刻有「高山流水亭」之字。

亭外橫樑上方寫有「源頭活水」,這四個字來源於宋代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正面右柱上書有「天門倒瀉一簾雨」,左為「梵石靈呵千載文」之字。意思是說,下雨時,雨水猶如天門上倒下的水簾,水簾漫過「經石」時,似乎在大聲吟詠石上的千年佛經。「高山流水亭」上方有巨幅石刻《高山流水亭記》,詳細記載了「經石峪」水簾的生動和該亭建立的經過。「高山流水亭」建立之後,當時有人在此觀景,並形容之:「瀑流千派,飛噴字畫,上構石亭一,寬容數人,危壁在後,雪浪在前,每風鳴雨響,萬籟俱怒。」明代山東巡撫李戴有詩專門描寫該亭:「壁立石屏向日明,小亭危坐午風清,彈琴人去知何日,尚有高山流水亭。」現在,如遊人遇雨,在亭內看到的情景,與當年描述的仍一模一樣的。


高山流水亭不高,但構築亭子的每一塊石頭都很厚,而且屬於榫卯構造,咬合得非常結實,額枋也是榫卯結構。經測量計算得知,亭子的一個石柱就有3500多斤重。亭子的石材是山下的,那時候這邊還沒有路,這麼重的一塊塊石頭,不知道是怎樣運上來的。

亭子正面兩根右柱上刻有對聯「天門倒瀉一簾雨,梵石靈呵千載文」。這處對聯的意思是,下雨時,雨水猶如南天門上倒泄下的水簾,水簾漫過「經石」時,似乎在大聲吟詠石上的千年佛經。這副對聯還有佛教色彩,其中的『梵石』,指的的不遠處的經石峪刻石,上面刻有《金剛經》,經過歲月的洗禮,石頭也有了佛性。『天門』不只是南天門,『雨』也不只是字面上的雨水,對聯里的『雨』還有『水』的意思,而水象徵着旺盛的生命力。

高山流水亭上,還有幾處模糊不清的石刻,在「高山流水之亭」幾字下方,靠近仔細查看,還刻有「乾坤清趣」四個字,這幾個字刻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至於是何人題刻的,已經看不清名字。此外,亭子上還有一副對聯,但已經殘失,查閱史籍補錄可知,對聯內容是「曬經石上傳心訣,無字碑上寫太虛」,對聯中提及了經石峪的《金剛經》和岱頂的無字碑。

在經石峪大石坪北的石壁上,刻有「高山流水亭石壁記」,這處刻石,詳細記載了「經石峪」水簾的生動和高山流水亭建立的經過。這處刻石,是明代隆慶六年(1572年)萬恭題刻。[3]

萬恭與高山流水亭

萬恭,字肅卿,別號兩溪,江西南昌縣武陽鎮游溪村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歷任光祿寺少卿、大理寺少卿等職。歷史上萬恭最大的功績是治理黃河,而他在泰山留名,則是因為他主持修建了岱頂玉皇廟工程,還修建了高山流水亭,「高山流水亭石壁記」不僅記錄了他修亭子的經過,還記錄了他在泰山時做的一些事。

根據刻石記載,萬恭完成岱頂玉皇廟的修建之後,從南麓下山時,路過經石峪,在大石坪上休息,在旁邊寫了「曝經石」三個大字,看到流水飛濺,又題下了「水簾」兩個字刻在石頭上,「水澌澌淅字上,字隱隱匿水中,斯泰山之至奇觀也」。當時的萬恭,在經石峪看到的景色美不勝收,往西看去,有石壁高十五尺,自然天成,往東看去,有泠泠的流水和蒼翠的樹木,於是萬恭決定「倚石壁而為亭」,當時造亭全部使用的石料,四根石柱直接安插到石基上,深度近一尺,亭子上方覆蓋上石板,方便登山的遊人在此歇腳[4]

細讀刻文,從中可以得知,因為萬恭喜歡彈琴,而在經石峪處彈琴,有高山,眼前也有流水,與古人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意境相合,所以就把建起的亭子命名為高山流水亭。高山流水亭建立之後,當時有人在此觀景,並形容此處:「瀑流千派,飛噴字畫,上構石亭一,寬容數人,危壁在後,雪浪在前,每風鳴雨響,萬籟俱怒。」明代山東巡撫李戴有詩專門描寫高山流水亭:「壁立石屏向日明,小亭危坐午風清,彈琴人去知何日,尚有高山流水亭。」

據介紹,高山流水亭原本建在刻石旁,1965年為保護經字,將亭址改為河道,亭子也被移到了現在的位置。 [5]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