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隆納
波洛尼亞 |
本名 波洛尼亞 又譯為 博洛尼亞 外文名 Bologna 別 名 波隆納 行政區類別 省 所屬地區 意大利 氣候條件 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 人口數量 380604人(2010年) |
波洛尼亞 ,又譯為博洛尼亞(Bologna),意大利城市。位於波河平原南緣、亞平寧山脈北麓,農產品集散地,商業中心,工業以食品、紡織、農業機械、汽車、鐵路器材和化學為主,鐵路樞紐,是艾米利亞羅馬涅的首府。 [1]
目錄
簡介
博洛尼亞(Bologna),一譯「波倫亞」,多城牆、塔、文藝復興時期的宮殿、哥特式教堂等古代建築。有歐洲第一所美術學院博洛尼亞美術學院和最古老的博洛尼亞大學,建於十一世紀初,博洛尼亞足球俱樂部位於該市。博洛尼亞經常被列為意大利生活質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在2006年排名第五,在2007年排名第12名(總共有103個意大利城市參加評比),而在2011年排名則為第一(Il Sole 24 Ore評選)。這是由於博洛尼亞擁有強大的工業傳統,廣泛且高度發達的社會福利,而且位於意大利最重要公路和鐵路樞紐上。
發展歷史
博洛尼亞是在公元前534年建立,伊特魯里亞人在此建造茅舍,圍以石牆,成為最早的都市,當時稱菲爾辛納(Felsina),以牧羊業為主。公元前四世紀該城被凱爾特蠻族所占領,改稱作Bononia。當時已有二千個拉丁裔家庭居於該城。至公元前88年已是一個大城市。
公元190年,經過兩次血戰,羅馬人終於奪取此城,易名為博洛尼亞,並進行殖民統治。羅馬帝國崩潰後歷經拜占庭帝國、倫巴得人和法蘭克人的統治,直到11世紀才成為自由城邦。1088年歐洲有史以來第一家大學建成。文藝復興期間,該城是意大利唯一城市容許女性擔任專業職位,和獲取大學學位。
自1513年成為教皇國的一部分。博洛尼亞還經歷了拿破崙統治時期,最後隸屬於意大利王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博洛尼亞是德國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並遭到許多轟炸。德軍在意大利北部的防線崩潰之後,這座城市於1945年4月21日脫離德國的控制。
博洛尼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意大利抵抗組織的中心,博洛尼亞有無數愛國人士為祖國獻出了生命。在博洛尼亞市政府的牆壁上掛滿了幾千名烈士的照片,照片下寫下了每個人的姓名。為了紀念他們,市政府為他們敬獻花圈,並書有「獻給反抗侵略、為自由正義、為祖國的榮譽與獨立而獻身的英雄們」。意大利廣泛流傳契爾維和他的7個兒子的英雄事跡。為了反法西斯,契爾維老人獻出了七個兒子的生命。博洛尼亞不愧為具有反法西斯光榮傳統的城市。後來成為意大利共產黨的一個重要的據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博洛尼亞成為了一個工業城市,但是仍然保留許多古典的建築物。
市區
直到19世紀初,博洛尼亞都未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改造,所以博洛尼亞仍然是歐洲保存最好的中世紀城市之一,它仍然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儘管博洛尼亞於1944年遭受相當大規模的轟炸,博洛尼亞廣大350英畝(141.64公頃)的歷史中心仍然是歐洲第二大,擁有許多重要的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運動時期與巴洛克藝術的古蹟。
博洛尼亞於埃特魯斯與羅馬的殖民地時代開始發展。由於博洛尼亞保存許多羅馬遺址,所以博洛尼亞的中央大街仍然主要以步行為主。
羅馬時代的城牆被一個中世紀防禦工事體系所取代,雖然有一部份倖存。中世紀防禦工事體系於13世紀完成,其中還有許多部分存留。在二十個中世紀防禦塔樓當中,其中有些已經搖搖欲墜。
優雅和廣泛的柱廊(或拱廊)更進一步豐富博洛尼亞的城市景觀,讓博洛尼亞聞名於世。城市的歷史中心總共大約有38公里長的拱廊(市區部分則超過45公里),使人們在外面散步時可以遮擋雨、雪或炎熱的太陽。聖盧卡柱廊是世界上最長的拱廊(長3.5公里,666個拱),與Saragozza城門(十二個建於中世紀的古城牆城門之一,它環繞市區長達7.5公里)互相連接。
聖盧卡的聖母朝聖地就位於博洛尼亞城外。仍可以通過一條長達3.5公里的帶屋頂的有666個拱的聖盧卡拱廊(Portico di San Luca)前往,聖盧卡拱廊建於1674 - 1793年,是為了在遊行上山時保護聖像。每年的遊行要從聖彼得在博洛尼亞市中心的主教堂,沿着這條路線前往朝聖地。這個朝聖地收藏了一幅聖母像。山頂的教堂已經存在了一千年左右。這座教堂建於1723年,使用了Carlo Francesco Dotti的設計。堂內收藏有不少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