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区
沾化区,山东省滨州市辖区,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湾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东部与东营市河口区、利津县为邻,南连滨城区,西南部与阳信县接壤,西部与无棣县毗连。2014年,沾化区总面积2215平方公里,辖7镇2乡、2个街道、1个海防办事处,438个行政村,总人口39.06万人。
沾化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升招安镇建县,金朝金明昌六年(1195年)更招安县为沾化县。境域属于鲁北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位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气象特征明显,四季差别显著,年平均气温12℃。
有“中国冬枣之乡”之称。先后获评“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经济林示范县(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 。2018年12月13日,沾化区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 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9年12月6日,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1]
中文名沾化区别 名沾化行政区划代码371603行政区类别市辖区所属地区山东省滨州市地理位置山东省北部、渤海湾南岸面 积2215 km²下辖地区7镇2乡、2个街道、1个海防办事处政府驻地富国街道金海五路166号电话区号0543邮政区码256800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人口数量39.06万人(2014年)著名景点下洼生态旅游园、沾化文化古城机场滨州大高机场(无民航业务)火车站沾化火车站(货运)车牌代码鲁M
目录
位置境域
沾化区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渤海湾南岸,东部由北向南与东营市河口区、利津县为邻,南连滨州市,西南部与阳信县接壤,西部与无棣县毗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5′-118°21′,北纬37°34′-38°11′。区境东西宽53.75公里,南北长68.99公里, 总面积2218平方公里。
河湖
区境内主要河流有徒骇河、钩盘河—秦口河、潮河3条干流河道。徒骇河系境内最主要的自然河道,境内河段长48.5 公里(至与秦口河汇流处),由大高镇入境,向东北经富国街道迤北接套儿河入渤海,流域面积533.5平方公里。钩盘河—秦口河境内河段长57.65公里,由阳信崔家寨北入境,经赵山村向北至下洼、冯家,迤东北与徒骇河汇入套儿河入渤海;流域面积598.2平方公里。潮河系独流入海河道,境内河段长约67.47公里,由滨城区西沙河入境,流向东北,经泊头、富国、河贵、徒骇河农场,由洼拉沟入海;流域面积354.3平方公里。
区境内没有自然湖泊。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域内兴修大型平原水库,即人工湖。主要有思源湖、恒业湖、清风湖、兴业湖(金沙水库)。思源湖,寓意“饮水思源,不忘党恩”,取名思源湖。又名毛家洼平原水库,是为解决当地淡水资源严重不足和饮用水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而修建的一座中型水库。位于县境中部,城区西北5.6公里处,东临胡营河,西濒杨营干沟,北近新海路,南靠荣乌高速公路。思源湖风光秀丽,天水一色,沙鸥翔集,亭台廊桥,景色宜人,是沾化区重要旅游景点。恒业湖,寓意“恒心创业求发展”,取名恒业湖。又称恒业水库,位于富源街道境内,近似长方形,东临韩墩引黄灌区潮河干渠,北靠永馆路,由山东水务恒业供水有限公司融资建设。清风湖,寓涵“清廉实干,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而取名清风湖。位于沾化城区东北18公里处,滨海镇境内,系在原河贵水库二库区基础上扩建而成,是沾化实施“北带”开发战略和生态皮业城建设的主要水源工程。兴业湖,又名金沙水库,位于滨海镇境内,沾化城区东北28公里处,为中型平原水库。
海岸线曲长170.5公里。海域滩涂面积5.64万公顷,-15米以上浅海面积 18.97万公顷。滩涂及浅海底平坦,均系泥质。
地形
境域属于鲁北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滩涂以上海拔1.6~8.4米(黄海高程,以下同),坡降约为1/7000~1/10000。受黄河尾闾摆动及下游决口泛滥造成河床沉积、漫滩沉积、静水沉积和决口歧流堆积等作用影响,形成6种微型地貌:缓岗、浅平洼地、微斜平地、河滩高地、海滩地、滩涂。
缓岗。海拔6.0~8.4米,面积约10842.94公顷,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5.13%。主要分布在古城镇西南部及大高、黄升、富国、利国等乡镇街道。古城镇西南部和大高镇、黄升镇南部的缓岗地,海拔6.3~8.4米,为区域地面最高地带,系古代黄河、钩盘河、徒骇河泛滥泥沙堆积而成,表层质地多为轻壤和中壤。潜水埋深2~3米,矿化度0.5~50克/升。泊头镇、富国街道、富源街道、利国乡南部缓岗,海拔6.0~6.9米,其形成除古黄河泛滥泥沙堆积作用外,主要是1855年以来黄河于利津县宫家、扈家滩、王庄等处多次决口,大水漫流冲积而成。表层土壤质地多为沙壤和轻壤。潜水埋深1.2~3.6米。
浅平洼地。又称碟状洼地,海拔1.8~3.6米,洼底、洼缘明显,地面高差在0.5~1.5米,表层质地多为重壤,面积约19508.84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9.23%。主要分布在冯家镇、下洼镇、富国街道、滨海镇,下河乡东部和利国乡北部。潜水埋深一般较浅,旱季1.2~2.2米,雨季接近地表或地表积水。
微斜平地。缓岗和浅平洼地的过渡类型,境内分布最广,面积最大,多与浅平洼地呈复区分布,面积约111536.47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52.77%。土壤表层质地以轻壤和中壤居多,亦有沙壤和重壤。地下潜水埋深,水文枯水年份平均1.5~2.5米,丰水年份更浅。
河滩高地。古河道漫滩发育而成,地面高程在5.0~6.9米之间,地下潜水埋深一般在2.5~3.5米之间。表层质地多为沙壤。面积约6340.9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分布在下河乡、利国乡的黄河故道两侧,呈条带状延伸。
海滩地。地面高程1.6~2.2米,此系滨海低平地段,属历年海水高潮淹没区。面积约14795.44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7%。土壤表层质地多为轻壤或中壤。潜水埋深1.1~2.7米。 滩涂。海拔1.6米以下的沿海地带,常被潮水淹没,为海岸线分布区。面积48338.81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2.87%。 [8] 气候 沾化位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气象特征明显,四季差别显著。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90.3小时。年内日照时数,5月份最大,12月份最小。历年年平均日照率为61%,7、8月份明显低,5、10月份明显高。年太阳辐射总量历年平均126.3千卡/平方厘米。年生理辐射量63.2千卡/平方厘米。4-8月份太阳辐射出现高峰,与农作物需光量多的时间相吻合。
年平均气温12℃。月平均气温:1月份最低, 平均气温-4.4℃,最高气温-2.5℃,最低气温-6.9℃;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6.3℃,最高气温28.0℃,最低气温24.6℃;月平均气温最大较差30.7℃。年平均最高气温18.3℃,年平均最低气温6.8℃。境内虽处渤海岸边,但受海洋影响不大,海防和富国年平均气温仅相差0.1℃。
降水主要靠夏季风带来的水气。雨季的起止和冬、夏季风交汇形成的锋面进退一致。降水年际变幅大,集中分布于夏季风强盛的夏季,并且多暴雨。年平均降水量575.5毫米,最大年际差641.4毫米。年内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匀。 一般雨季开始于6月下旬或7月上旬,结束于8月中、下旬,雨期近两个月。历年雨季平均降水量为376.6毫米。
风景名胜
主要旅游景点有下洼生态旅游园、文化古城、徒骇河城市湿地公园、滨化海源盐化有限公司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大高薛家枣香生态园、下河青城省级旅游特色村、黄升孙家冬枣采摘园。 位于渤海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坐落于下洼镇东平村,距沾化城区22公里,占地面积200亩,是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区。境内有冬枣林约8.4万亩,因而又有“万亩林海”之称
下洼生态旅游园内分为三大功能区,分别为:静湖娱乐区、休闲娱乐区和新农村游览区。主要的景点有:百米栈道、曲桥、赏绿亭、醉绿廊、品绿阁、亲水平台等20多处。
沾化文化古城
古城镇是千年古镇,是原沾化县城驻地,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唐朝初年,这里已形成村落;公元688年(唐垂拱四年)设置招安镇;1042年(宋庆历二年)升镇为县,沿名招安县;1195年(金明昌六年),更名为沾化县,简称沾城。1957年县城东迁富国,1982年沾城更名为古城。这里曾被称为“济北诗书之薮”,有“父子二鼎甲”、“一科四进士”、明朝忠臣兵部尚书丁汝夔等名人的珍闻轶事。现仍留有老县衙、风水台、文庙等10多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但大多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亟待恢复。同时,还有渤海大鼓、剪纸、鸳鸯嫁老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于民间,亟待传承后世。
民俗风情
服饰
境内居民秉性朴实,崇节俭,“奇装异服”向受抵制。民国以来,男子多穿黑,老头多穿青,老妪喜青和浅蓝,青年妇女穿花。男子夏穿浅色短衫,头戴苇笠,下地劳动,短衫披肩,既遮日又透凉;春秋穿深色短夹衣,头戴帽垫,古朴大方;秋末初冬,多在夹裤外面套穿棉叉裤(两只棉裤腿吊在腰带上),在夹袄外面套穿棉弯褂(无袖领);冬穿纽扣系于右侧的大襟长袍,头戴毡帽(也叫“帽头”)或耳帽子,腰束布袋,劳动时将前襟斜掖腰带间,方便利落,动作自如。未婚女子衣着鲜艳,款式古朴,头梳过腰长辫,戴小型耳坠,不粉不脂,葆农家之秀容。成年妇女盘长发于脑后,西部(黄升以西)束“盘头”,中、东部束“纂”(俗称“疙瘩纠”),中部“纂”短,崐富国以东“纂”长。老年妇女衣着宽松肥大,束宽腿带。女帽有箩圈式、圆盔式。鞋袜多自制,男穿布底圆口和长双脸纳帮鞋,青年妇女喜绣花鞋。
女子自古有缠足之陋习。民国时期提倡放足,并设“查脚员”赴农村检查,违者罚款,但收效甚微。建国后,缠足之恶习彻底根除,长袍很快消失,“帽垫”被“包头”(用毛巾包在头上)取代,“耳帽子”不见,“帽头”只有老年戴用。农业合作化后,女子穿花的大为减少,除李家、冯家一带外,绣花鞋和过腰长辫基本消失。60年代后,青年妇女多留齐耳短发,男子多戴遮沿帽。有些男子留平头,不戴帽。70年代末,“牛仔裤”、“喇叭裤”、“健美裤”、“羽绒服”、“皮卡克”、“毛呢短大衣”等传入境内,青年男女争相购买,追求时尚,青年女子烫发者越来越多,青年男子蓄长发、留青年胡的也不鲜见。
境内多天灾人祸,居民灾难重重,历代不能摆脱,即以求神做为精神寄托。遇有疾病,则到庙上烧香摆供,祈求神灵保佑,并带回香灰以水冲服。病愈者说神灵,病死者认命短。不管有什么灾难,都到庙上讨签问卜,甚至儿媳不生子,也祈求神灵恩赐。有些神婆、巫医,谎称神灵附体,假治病以谋财害人者并不罕见。天旱不雨,求神活动更盛。诸多村庄联合,祈雨许愿。有的联合几十个村庄,聚众数千人,抬神象和扛大旗者在前,其余随后,头戴柳编凉帽,光臂赤足,锣鼓喧天,捧香串村游行。各村老人妇女,备茶备瓜,叩拜迎接。进村后,满街泼水,捧香伴送。如此日复一日,天天游行,直至天下大雨为止。有时祈雨“成功”,深感神恩,日后有的唱大戏,有的修庙,名曰“还愿”。逢大旱之年,祈雨40余天,滴雨不下,则说:“神未在家,本地命该如此”。遇有河水上涨,堤坝有决口之险,即奉供焚香烧纸,拜祈河神保佑。
解放后,拆毁庙宇,拉倒神像,挑河治水,培养医生,求神活动大大减少。但群众对神的信仰犹存。遇疑难即求神者时有出现。70年代始,秘密求神者有增无减,神婆、巫医等尚未绝迹。
历史文化
渔鼓戏
渔鼓戏发源于沾化区胡家营村,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据《沾化县志》、《山东艺术志》、《中国戏曲志·山东卷》载:1723年,胡家营村重修道观时,有道士来此说唱道情,村民学会其腔调,最终上台化妆演出,遂发展成为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渔鼓戏。渔鼓戏以沾化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无棣、阳信、惠民、滨城、博兴等县区,东营市及河北省黄骅市等沿海一带,渔鼓戏也广为流布。
沾化有民谣称渔鼓戏:“扔下牲口撇下筐,庄里传出渔鼓腔。”“不娶老婆不睡觉,就是落不下渔鼓调。”2006年5月,沾化吕剧团改称沾化渔鼓戏剧团,新渔鼓戏《审衙役》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与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并在2006年的第四届中国小戏艺术节上获得7项大奖。 2006年沾化渔鼓戏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6月,沾化渔鼓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东路梆子又名章丘梆子,俗称吼儿,是流行于山东省梆子系统的剧种之一。这一剧种没有详情的文字记载,故说法不一。沾化最早演唱东路梆子是在清末道光年间,冯家镇庄科村邀请了无棣县门家道口村的艺人门保贞等人传艺,从此,东路梆子便落户沾化。沾化解放初期发展到近10个业余戏班,东路梆子在沾化境内以成为立集赶会,逢年闲节,婚姻嫁娶的主要演唱剧种之一。1960年灾荒过后,各村又重新恢复演唱。1966年由于文革期间极左路线的影响,东路梆子传统剧目被迫停演,人们又移植新剧目演唱,说新唱新尚未间断。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东路梆子在党的“百花齐放文艺方针指导下,各村传统戏曲演唱再度渐起高潮,延续至今。
杨家古窑址
杨家古窑址位于沾化区富国街道东杨村西北方向约2.5千米处,徒骇河与太平河交汇处以南约500米。太平河由遗址东部穿过,徒骇河切穿遗址西部边缘,遗址在两河之间的台地上。该遗址1950年徒骇河加宽清淤时被发现,之后经过多次较大规模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勘探。2011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杨家古窑址进行了详细的考古勘探,共发现各类遗迹22处,其中古烧窑12处,炉灶2处,坑池5处,遗址3处。1977年12月,山东省公布“杨家古窑址”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杨家盐业遗址群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
西堼遗址
西堼遗址位于沾化区冯家镇西堼村西北500米处,秦口河和迷河沟分别穿过遗址东侧和西侧,遗址地势为一高于四周耕地约1.5米的漫坡状台形地,因河流冲刷,文化层直接暴露,深度达2.5米,河边堆积大量陶器残片,其中包括夹蚌红陶罐、灰陶罐、多式陶豆、筒瓦片等,并出土有铜戈、同钱币等文物。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西堼遗址”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优特产
沾化冬枣
沾化冬枣是果中珍品,因成熟期晚(10月中旬)而得名。个体大,单果重平均14.7克。果皮赭红光亮,皮薄肉脆,细嫩多汁,甘甜清香,可食率达93.81%。富含人体所需的19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含有钾、钠、铁、铜等多种微量素。1995年获首届环渤海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 。沾化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沾化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把冬枣树定为县树、每年10月8日为冬枣节
文蛤俗称花蛤
,为半咸水贝类。喜栖于近河口浅海细沙表层,常随潮流涨落作短距离移动。蛤肉洁白鲜嫩,清香爽口,素有“天下第一鲜”之称。氽、烩、蒸、炝或作馅均宜。文蛤又是名贵保健材,具有 调阴阳、益气血、补精髓、抗衰老之功效。
俗称螃蟹
,因其体呈梭形,背有三个隆起而得名。沾化沿海是其主产地。每年4-5月间,雌蟹游入近海产卵。蟹肉细嫩,洁白鲜美。未产卵之雌蟹,蟹黄盈满甲壳,色艳味香。自古骚人墨客咏蟹诗文颇多,吃法也甚讲究,如“芙蓉菊花蟹”、“雪丽大蟹”、“七星蟹黄”等。 [2]
渤海毛虾
渤海毛虾(虾皮),是一种生长迅速、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强、世代更新快的小型虾类,在生态习性上属于浮游动物类群。毛虾喜栖息于近岸泥沙底质浅海区,食物链短,生长成熟快,一年能繁殖二代,年产量在4万吨左右,沾化出产的毛虾品质最好,营养价值高,成为沾化渔民海水捕捞的主要对象。毛虾体小壳薄肉嫩,适于加工成虾皮或虾酱,是虾皮、虾酱的主要加工原料。
海蛰
海蜇又名水母,为海生腔肠动物,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黄色,伞下方口腕处有许多棒状和丝状触须,上有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触及小动物时,可释放毒液麻痹,以做食饵。
梭鱼
体纺锤形,细长,头短而宽,有大鳞,为近海鱼类。喜栖息于江河口和海湾内。性活泼,善跳跃,在逆流中常成群溯游,吃水底泥土中的有机物,为渤海湾沾化海域常见的经济食用鱼类。沾化海域梭鱼年产量达1.5万余吨。捕捞梭鱼的最佳时期在春季,此时被捕捞到的开凌梭鱼鲜美,食之即不用刮鳞也不必剖肚,只须清水文火慢慢炖煮,其汤汁乳白、肉质鲜嫩、味美诱人、营养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