溈江白毛尖
溈江白毛尖 |
中文名稱: 溈江白毛尖 別名: "都勻細毛尖"、"白毛尖" 產地: 湖南省寧鄉縣西部的大溈山 茶葉類別: 黃茶 |
溈江白毛尖又名「都勻細毛尖」、「白毛尖」、「魚鈎茶」、「雀舌茶」。其茶牙尖細如條,色澤綠中帶黃,白毫特多,茶水甘爽、清香。含多酚類化合物高於一般茶葉百分之十左右,氨基酸含量也較高。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賽會上獲得優勝獎。1983年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溈江白毛尖歷史悠久,傳說,遠在唐朝就已稱著。清同治年間《寧鄉縣誌》說:「溈江六度奄,羅仙峰等處皆產茶,唯溈江稱為上品。」又1941年《縣誌》載:「溈江茶雨採制,香嫩清醇,不讓武夷、龍井。商品銷甘肅、新疆等省,久獲厚利,密印圭院內數株味尤佳。」傳說,原密印寺院內有一個老禪師,善作茶,並能識溈江地土、山向,何處產茶最佳。
溈江白毛尖產於湖南省寧鄉縣西部的大溈山,衡山、安化兩縣的崑崙大山脈蜿蜒從西部的桂岩山插入縣境,大溈山系桂岩山北支,最高海拔千餘公尺,山上有一天然盆地,地勢高峻,群峰環抱,縱橫達10餘公里,盛產茶葉。溈山主峰毗盧峰直插雲霄,峰上有六大勝景,峰下有唐朝興建的密印寺。林木繁茂,鬱鬱蔥蔥,峰奇山峻,風光秀麗。尤其令人讚嘆不絕的要算盧花泉瀑布,一瀉千丈,恰似銀河落九天,加之境內溪河密布,常年雲煙飄渺,罕見天日。故有「千山萬山朝溈山,人到溈山不見山」之說。屬黃茶。
溈江茶之歷史可追溯至唐代,民國時期仍有記載曰溈山茶之香嫩清純不讓龍井、武夷。以密印寺院內所出為最佳。又有傳說,院內一老禪師,善作茶,又能識溈山地土和山向,何處產茶為佳。文革時期曾發現寺內大佛像體內存茶30餘斤,有人稱此為「茶禪一味」之見證云云。甘肅、新疆等地喜飲此茶。
溈江白毛尖於清明後7-8天開採,芽葉標準為一芽一、二葉初展。當天採摘當天制,以保持芽葉的新鮮度。製作工藝中,熏煙為溈山白毛尖獨特之處,乃關鍵工序。發煙燃料為新鮮芳香之楓果球和黃藤,暗火慢焙以提高煙氣濃度,以便茶葉充分吸附煙氣中的芳香物質。悅鼻的煙香為溈江白毛尖的特點。成茶外形葉緣微捲成塊狀,色澤黃亮油潤,白毫顯露,湯色橙黃明亮,松煙香芬芳濃厚。[1]
目錄
生長環境
溈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雲霧鐐繞,土壤肥沃,是茶樹生長的好地方。尤其是主產溈江毛尖茶的寧鄉縣西部的大溈山鄉,這裡山谷起伏,海拔千米,峽谷溪間,林木蒼鬱,雲霧籠罩,氣候溫和,平均氣溫15.5℃,年有效積溫4915℃,冬天不嚴寒,夏季無酷暑,年降水量1404毫米,尤其是春夏之交,細雨濛濛,極利茶芽萌發。茶樹多生於峽谷溪澗兩旁,有蒼翠欲滴的常綠針葉與闊葉喬木為其天然屏障,為創造都勻毛尖奠定基礎。毛尖茶選用當地的苔良種,具有發芽早、芽葉肥壯、茸毛多、持嫩性強的特性,內含成份豐富。優良的芽梢,為形成毛尖茶的品質提供了物質基礎。
特點
溈江白毛尖的品質特點是,外形葉緣微捲成塊狀,色澤黃亮油潤,白毫顯露,湯色橙黃明亮,松煙香芬芳濃厚,滋味醇甜爽口,葉底黃亮嫩勻。
白毛尖又名「都勻細毛尖」、「白毛尖」、「魚鈎茶」、「雀舌茶」。其茶牙尖細如條,色澤綠中帶黃,白毫特多,茶水甘爽、清香。
功效
史書記載:溈江白毛尖早在明代,溈江產出「魚鈎茶」、「雀舌茶」已列為「貢品」進獻朝廷。它以優美的外形,獨特的風格列為中國名茶珍品之一。
溈江白毛是漚茶,在漚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消化酶,對脾胃最有好處,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懶動肥胖、都可飲而化之。而溈江白毛茶能更好發揮黃茶原茶的功能,納米黃茶更能穿入脂肪細胞,使脂肪細胞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恢復代謝功能,將脂肪化除。
納溈江白毛茶茶根的利用是用來按摩二扇門(無名指本節處)能使微量元素透入穴位,增強穴位磁場產生調節作用,增加脂肪代謝。
溈江白毛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維生素等豐富營養物質,對防治食道癌有明顯功效。此外,溈江白毛茶鮮葉中天然物質保留有85%以上,而這些物質對防癌、抗癌、殺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葉所不及。
黃茶,名之由來:人們從炒青綠茶中發現,由於殺青、揉捻後乾燥不足或不及時,葉色即變黃,於是產生了新的品類--黃茶。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這種黃色是制茶過程中進行悶堆渥黃的結果。
參考來源
- ↑ 溈江白毛尖是什麼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紫一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