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江蘇省政協伴隨着人民政協的發展,江蘇省政協組織從成立到發展,歷經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簡稱南京市協商委員會)、蘇南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簡稱蘇南區協商委員會)、蘇北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簡稱蘇北區協商委員會),江蘇省協商委員會,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的江蘇省政協,新歷史時期江蘇省政協,新時代江蘇省政協等歷史發展階段。其中,江蘇省協商委員會是政協江蘇省委員會的前身,是由新中國成立初期南京市、蘇南區、蘇北區協商委員會合併成立的。

目錄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江蘇地區的協商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江蘇地區劃為三個行政區,即南京市、蘇南行政區、蘇北行政區。由於用普選方法產生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尚不具備,南京市、蘇南區、蘇北區根據具有臨時憲法[1]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中央人民政府發布的《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先後召開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行各地區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協商委員會,作為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休會期間的常設機關,同時也作為政治協商機關,開展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工作。

南京市第一屆協商委員會於1949年12月由南京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二次會議選舉成立,第二屆協商委員會於1950年10月由南京市第二屆人民代表會議第一次會議選舉成立,粟裕、柯慶施分別當選為第一、二屆協商委員會主席。

蘇南區第一屆協商委員會於1950年9月由蘇南區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二次會議選舉成立,第二屆協商委員會於1951年12月由蘇南區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次會議選舉成立,陳丕顯當選為第一、二屆協商委員會主席

蘇北區協商委員會於1950年10月由蘇北區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次會議選舉成立,肖望東當選為主席

至1953年1月恢復江蘇省建制時,南京市協商委員會、蘇南區協商委員會各經兩屆,蘇北區協商委員會僅一屆。

二、江蘇建省後的江蘇省協商委員會

1953年1月1日,南京市、蘇南區和蘇北區合併,恢復江蘇省建制,成立江蘇省人民政府。南京市由華東軍政委員會直轄市改為江蘇省省轄市,蘇南和蘇北兩個行政區撤銷。為了適應工作需要,1953年1月5日,南京市、蘇南區和蘇北區協商委員會舉行聯席會議,一致通過在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前,三個地區的協商委員會合併成立江蘇省協商委員會,行使江蘇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的職權;並同意以原三個地區協商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及原在徐州市的山東省協商委員會委員1人組成江蘇省協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南京市協商委員會仍履行該市協商委員會職能)。柯慶施被推選為省協商委員會主席。

三、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的江蘇省政協

1955年4月21日,在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後,政協江蘇省第一屆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宣告政協江蘇省委員會正式成立。省一屆政協由24個界別組成,委員207名,1959年12月29日,政協江蘇省第二屆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省二屆政協由25個界別組成,委員人數430名。1964年9月27日,政協江蘇省第三屆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省三屆政協由25個界別組成,委員人數426名。江渭清當選為省一、二、三屆政協主席。

「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省政協組織活動被迫陷於停頓,政協組織發展也陷於停滯。1955年至「文革」前,全省建立的市級政協組織6個,即南京市政協、無錫市政協、徐州市政協、南通市政協、蘇州市政協、常州市政協。建立的縣(市、區)級政協組織有61個,因1958年常熟市併入常熟縣,松江縣、嘉定縣、南匯縣、川沙縣、奉賢縣、青浦縣、崇明縣劃歸上海市,至1978年實際縣(市、區)政協組織數為54個,分別是:泰州市、常熟市、崑山縣、吳江縣、太倉縣、吳縣、江陰縣、無錫縣、宜興縣、武進縣、溧陽縣、鎮江市、丹陽縣、南通縣、海門縣、啟東縣、如東縣、如皋縣、海安縣、揚州市、寶應縣、高郵縣、江都縣、睢寧縣、邳縣、清江市、淮安縣、東台縣、射陽縣、鹽城縣、阜寧縣、濱海縣、新海連市、泰興縣、興化縣、泰縣、靖江縣、宿遷縣、建湖縣、大豐縣、銅山縣、江寧縣、沙洲縣、豐縣,沭陽縣、六合縣、儀征縣,南京市鼓樓區、玄武區、白下區、下關區、建鄴區、秦淮區政協。

四、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江蘇省政協

粉碎「四人幫」後的1977年12月24日,,政協江蘇省第四屆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標誌着因「文革」而陷於停滯的江蘇省政協正式恢復工作。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2]上來的戰略決策,人民政協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1979年7月,政協江蘇省第四屆委員會舉行第二次會議,團結、動員全省各界人士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為加速江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而奮鬥,由此揭開了江蘇省政協發展的新的歷史篇章。

新的歷史時期,江蘇省政協歷經四屆至十屆。惠浴宇、包厚昌等先後當選四屆政協主席,錢鍾韓先後當選五屆、六屆政協主席,孫頷先後當選六屆、七屆政協主席,曹克明當選八屆政協主席,許仲林當選九屆政協主席,張連珍當選十屆政協主席。委員界別由四屆時的25個發展到30個,專門委員會由四屆時的3個發展到十屆時的10個,委員隊伍也進一步擴大。省政協積極協助黨和政府撥亂反正、清除「左」的錯誤思想、落實統一戰線政策、調整統一戰線內部關係,積極推進江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做好促進祖國統一工作,發展對外友好關係,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3年,全省行政區划進行了調整,實行市管縣的管理體制,市級政協又增加了5個,他們是:鎮江市政協、鹽城市政協、淮陰市政協、揚州市政協、連雲港市政協。1996年,全省行政區劃調整,新建地級市泰州市宿遷市,同年建立泰州市政協、宿遷市政協,使全省市級政協組織達到13個。

這一時期,縣(市、區)政協組織得到全面發展,至20世紀末縣(市、區)政協組織達到108個,其中新建政協組織的縣(市、區)有:句容縣、高淳縣、溧水縣、金壇縣、丹徒縣、邗江縣、新沂縣、沛縣、漣水縣、盱眙縣、淮陰縣、洪澤縣、響水縣、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泗陽縣、泗洪縣、揚中縣、灌南縣、金湖縣、江浦縣、鹽城市城區、南通市城區,徐州市雲龍區、鼓樓區,南京市浦口區、大廠區、棲霞區、雨花台區,蘇州市滄浪區、金閶區、平江區,無錫市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郊區,鎮江市京口區,南通市郊區,揚州市廣陵區,徐州市賈汪區,淮陰市清河區、清浦區,連雲港市海州區、新浦區、雲台區、連雲區,常州市郊區、戚墅堰區、天寧區、鐘樓區,蘇州市郊區,揚州市郊區,徐州市郊區,無錫市馬山區,鎮江市潤州區,徐州市礦區,宿遷市宿城區,泰州市高港區政協。全省所有縣(市、區)均建立了政協組織。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由於行政區劃的調整,南京市江浦縣與浦口區合併為浦口區、六合縣與大廠區合併為六合區,徐州市銅山縣與九里區合併為銅山區,揚州市維揚區併入邗江區,蘇州市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合併為姑蘇區,至2010年,全省縣(市、區)政協組織數由108個減少到102個。

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江蘇省政協

以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召開為標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江蘇省政協歷經十一屆、十二屆,張連珍、蔣定之先後當選省十一屆政協主席,黃莉新當選省十二屆政協主席。2022年1月22日,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選舉張義珍同志為省十二屆政協主席。

近幾年來,省政協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統攬一切工作的總綱,在中共江蘇省委堅強領導下,圍繞「學習新思想、創新添活力、履職高質量、樹立新形象」主題,堅持以加強黨建為引領、以提質增效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隊伍建設為抓手,在把握新時代新使命中主動擔當作為,在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中服務中心大局,在加強思想政治引領中廣泛凝聚共識,開創了新時代政協工作新局面。

一是以踐行「兩個維護」為根本,推動黨的領導得到新加強。把做到「兩個維護」作為根本政治原則,做到一切重要工作在黨的領導下展開,一切重要安排經黨委審批後實施,一切重要活動圍繞黨委中心任務進行。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構建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引領學、季度學習座談交流學、政協講壇輔導學、線上線下讀書互動學、專題培訓集中學的學習制度體系。嚴格執行請示報告制度,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謀劃推進重點協商議政活動,聚焦省委交辦的重大議題認真建言資政、廣泛凝聚共識,堅決貫徹落實好省委各項重要部署。二是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政協黨的建設呈現新氣象。抓學習提高政治站位、抓組織強化整體功能、抓創新培育品牌特色、抓作風鍛造過硬隊伍,始終圍繞黨的中心任務抓黨建,圍繞加強思想政治引領促黨建,圍繞增進共識強黨建,不斷提高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三是以助力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光榮使命為主線,推動服務大局邁上新台階。圍繞「爭當表率」的要求,在抓創新、調結構、促改革等方面出謀劃策;圍繞「爭做示範」的要求,在擴內需、穩外需、暢循環等方面獻計獻策;圍繞「走在前列」的要求,在惠民生、優生態、促和諧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為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貢獻了智慧和力量。四是以「四個創新」為突破,推動履職質量實現新躍升。創新協商形式,設立「發展·民生」專題協商座談會、政企協商座談會,更加靈活開展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和提案辦理協商,全年重點協商議政活動比以往翻了一番。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持續打響「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品牌。創新方式方法,按照全流程全方位全媒體全系統要求,省市縣一體化建設一流智慧政協,為履職插上互聯網翅膀。大力開展網絡議政、遠程協商,網絡議政覆蓋全部重點協商議題,遠程協商覆蓋所有設區市,形成會上會下廣納群言、線上線下同步討論的生動局面。創新制度建設,深入開展「制度建設提升年」活動,省十二屆政協已制定出台制度文件100多個。創新聯動機制,加強對市縣政協工作的聯繫指導,做到中央、全國政協和省委部署要求全省政協系統一貫到底,重要學習研討和業務培訓市縣政協負責同志一同參與,重點專題調研和民主監督省市縣三級政協一體推進。舉辦全省政協系統領導幹部培訓班,開展政協工作創新案例評比,配合省委做好對設區市黨委的政協工作考核,指導市縣政協解決「兩個薄弱」問題,在全省政協系統營造齊心協力幹事創業良好氛圍。五是以特色平台載體為依託,推動凝聚共識有了新突破。把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作為履職中心環節,辦好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為主旨的專委會學習座談會、委員學習研討班和委員講堂等,開展寓思想政治引領於團結民主之中的談心談話,在敏感點、風險點關切點上持續強化思想政治引領。組織開展「書香政協·同心築夢」讀書活動,建設實體化政協書房,匯集總書記系列着作等一批最新圖書,成為委員學習交流新園地。在掌上履職APP開設委員讀書群,參加全國政協書院網上讀書活動。開展政協委員走進企業、走進社區、走進鄉村、聯繫群眾「三走進一聯繫」活動,鼓勵支持委員在履職和關鍵時刻亮明身份,推動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工作更加深入有效。在行政村、社區設立委員工作室,依託有條件的委員所在單位(部門)、所在區域和所屬界別創建各具特色的委員工作室,或在網上建立委員工作平台,把委員工作室建設成為聯繫群眾的新載體、凝心聚力的新紐帶。組織黨外知識分子、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開展「感受新成就、助力現代化、永遠跟黨走」主題參觀考察活動,開展「新時代發揮港澳地區省政協委員『雙重積極作用』」專題宣講,更好匯聚共識和力量。六是以「三個更多一些」為導向,推動自身建設樹好新樣子。持之以恆加強自身建設,引導委員和機關幹部更多一些熱情、更多一些創新、更多一些奉獻。開展「委員履職提升年」活動,制定委員履職考核辦法,建立委員履職檔案、常委提交履職報告,安排省政協委員分批次列席常委會會議,讓政協委員「動」起來、政協工作「活」起來。優化專委會委員構成,實現委員「全員入委」,制定修訂專委會工作簡則,打造「一委一品」工作品牌。推進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廉潔型「四型」機關建設,開展全省政協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表彰,以一流標準、一流作風、一流業績樹好新時代人民政協新樣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