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江心坡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江心坡

所屬地區: 雲南

地理位置: 雲南高黎貢山

邊界線: 1941年線

長: 300公里

主權: 緬甸

江心坡,地處於中國雲南高黎貢山之西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之間地帶,面積約為27000平方公里,長約三百公里,闊約一百五十公里。

江心坡地區具體指緬甸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北起西藏最南的察隅縣,西含土壤肥沃,礦產天然資源豐富的葡萄縣(Putao)盆地,南到克欽邦野人山和雲南邊界尖高山以北。江心坡原分三部,北高南低,上部名江頭地,又叫卡枯戛,中部名中石旦,又叫格昂卡,下部名下石旦,又叫盧南卡。上部寒冷,而中、下部炎熱。炎熱地區傳染病易茲生,因而疾病較多。江心坡面積約為27000平方公里。不過網上流傳的7萬平方公里說,其實是指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緬北地區,為麥克馬洪線東段即所謂的中緬未定界北段。現在多屬緬甸克欽邦。而所謂"江心坡問題",其實就是中緬未定界北段的問題,確切的說,主要是北段邊界是如何勘定的。

1960年根據周恩來和吳努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邊界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放棄了對江心坡的領土主張,從緬甸收回被英國1913年侵占的片馬、古浪、崗房。1941年6月18日中英兩國政府換文的規定屬於緬甸的班洪、班老部落轄區劃歸中國,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

目錄

中緬劃界

緬甸同中國的雲南省接壤,蜿蜒曲折的邊界線呈南北走向,有二千七百多公里長。新中國成立時,中緬邊界的大部分已經劃定,但有三段還存在沒有解決的問題。其中江心坡地區為北段未定界。

這段邊界過去始終沒有劃定。清朝時,有一些地方兩國都沒有管,由克欽族為主的部落在這裡散居着。英國在這個地區曾不斷製造糾紛,藉機擴大它的殖民領域。最嚴重的是,1911年初英國武裝侵占片馬。這個事件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義憤,抗議運動風起雲湧。在中國人民的強大壓力下,英國政府不得不在1911年四月十日照會中國政府,正式承認片馬、崗房、古浪三處各寨屬於中國。但是,事實上,英國仍一直侵占着這個地區。緬甸獨立後,繼承了英國的統治。

一九五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和二十七日,周恩來兩次會見吳拉茂,向他提出這個方案。周恩來首先指出:"應該按照吳努的建議,成立關於邊界問題的聯合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應該談判解決南北兩段邊界問題,這樣才是公道,否則就不能尋找到解決的辦法。"關於具體方案,他提出:"在南段,即使我們承認一九四一年線是有困難的,但是,我們還是願意考慮把中國軍隊撤離一九四一年線以西的地區。我們同時要求在北段,緬甸軍隊也從片馬、崗房、古浪這三個同樣由英國文件承認是中國的地方撤走。我們還要求緬甸軍隊撤出今年在北段所占領的五個地方。雙方軍隊撤走後,我們應該保證,另一方的軍隊不進入撤出的地區,這樣就可以把雙方隔離開來,由聯合邊界委員會尋求-個對邊界問題的恰當解決。"周恩來還強調:"北段的問題不是一個歷史問題,而同南段一樣,都是法律問題和實際問題。"

從一九五六年十月二十五日至十一月四日,周恩來同吳努進行了四次會談。在第一天的會談中,周恩來根據新中國的和平睦鄰政策,以及對邊界問題調查研究的結果,向吳努提出一攬子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的三點原則性建議:其中,關於北段未定界周恩來建議:"自尖高山以北邊界沒有劃定,我們願意看到緬甸政府定出時限,把緬軍從片馬、崗房、古浪三地撤出,中國軍隊保證不進入這一地區,以待劃定界限。"

在二十六日的會談中,周恩來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意見。對北段的劃界,周恩來認為應該有一個大致的方向,按照傳統習慣線劃界,就是在尖高山以北、恩梅開江以東。他說:"中緬北段邊界可以劃到接上'麥克馬洪線'的一點為止,但是這是我們之間的一個默契","將來劃界時,把英國早在一九一一年承認是中國領土的片馬等三地劃入中國。這一點現在我們也不宣布,便於緬甸做工作"。

為了說服吳努,二十七日,周恩來又在西花廳家中單獨會見他,談話氣氛十分融洽。吳努認為;"整個說來,中國政府的建議是公平的。"這使周恩來很高興。他對吳努說:"我們不僅以這樣的原則來對待中緬邊界問題,而且也用同樣的原則來對待我們同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蘇聯蒙古朝鮮、越南的邊界問題。"

在友好的氣氛中,周恩來進一步表達了他的願望:把"與緬甸的邊界問題解決好,作為典範。"這是周恩來醞釀已久的想法。他準備以解決中緬邊界問題作為開端,創造經驗,提供範例,再爭取逐步同其他鄰國一一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為什麼選擇解決中緬邊界問題作為處理這個問題的範例呢?周恩來曾經對姚仲明說:"邊界問題是帝國主義侵入東方後遺留下來的,很複雜,無論是勘界、豎樁,還是繪製地圖,我們都沒有好經驗,需要認真研究一下,選擇一個對象來試之。緬甸與我們關係好,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議者,這是我們相互之間可以談問題的政治基礎。緬甸代表了一些小國的想法,如果我們同緬甸的邊界問題解決得好,對於消除緬甸對我們的恐懼心理、安定其他周邊國家都會產生很好的影響。更深一層的意義是,還可以推動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邊界問題解決得好。"

經過這次北京會談,雙方雖然沒有形成正式協議,但是,兩國領導入對如何解決邊界問題在原則上達成了一致意見。周恩來和吳努在聯合發表的新聞公報中宣布:"從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底到一九五六年年底,中國軍隊撤出一九四一年線以西地區,緬甸軍隊撤出片馬、崗房、古浪。"按照這個約定,中緬兩國在一九五六年底以前分別完成撤軍工作,這就在邊境上先造成一種良好的和緩氣氛,有利於雙方冷靜地研究和解決其他比較複雜的問題。

一九五六年底,周恩來訪問緬甸期間,同吳巴瑞和吳努就未定界問題進一步說明了各自的觀點。除此之外,雙方還談到已定界問題。吳巴瑞說;"已定界的一部分是以瑞麗江為界,而瑞麗江時常改道,使一些原來在緬甸的村莊到了中國那邊,又有一些原來在中國的村莊到了緬甸這邊。當緬甸村到了中國那邊時,緬甸政府的行政統治並不延伸過去,而當中國村莊到了緬甸這邊時,中國的行政統治就延伸過來",希望明確這個問題。周恩來很重視這個情況,建議可以確定一個原則:"凡進入對方國境的村莊就算作對方的領土。但如果村民不願加入該國國籍,也可允許他們回來,但這樣他們就得拋棄原來在該村的財產。"吳巴瑞同意以這個建議作為基礎來解決已定界方面存在的問題。這次訪緬期間緬甸人民和緬甸政府所表現出的真摯友情,更加增強了周恩來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的決心和信心。

為什麼周恩來首先要從地圖的變化講起?因為近六十多年來,國內和國外出版的地圖中,先後出現了對中緬未定界的很多很不相同的畫法,這種情況不能不在廣大範圍內引起混亂的看法。會議召開的前一天,王季范見到周恩來時說的第一句話是:"根據地圖,我感覺極大的不安。"周恩來後來說:我-下就聽懂了,"王季范先生就是讀圖有感的人"。所以,周恩來在報告中說:"我今天從他那裡學來,頭一個也講地圖。"因為是尚未劃定的邊界,在地圖上是用虛線表示的,位置也沒有固定下來。在收集到的幾張歷史地圖中,最早的一張是清朝道光二十九年由清政府出版的《皇朝一統輿地圖表》。在這張圖上,中緬邊界北段未定界標在中國怒江(進入緬甸後稱為薩爾溫江)以西的高黎貢山脈處。第二張圖是清朝光緒二十九年,經京師大學堂審定出版的《中外輿地全圖》。在這張圖上,北部未定界也標在高黎貢山脈處。第三張圖是民國六年出版的《中國新輿圖》。當時,由於受到片馬事件的刺激,這張圖將未定界所標位置西移,把高黎貢山脈以西的江心坡標在中國一邊。第四張圖是民國二十二年丁文江、翁文灝等為紀念申報館成立六十周年,採用近代製圖方法繪製的。這次出版的行政總圖和雲南省分省地圖有出入。總圖中,北段未定界是以尖高山為起點,沿怒江和恩梅開江(位於高黎貢山以西)之間一直向北。雲南分省圖中,是以尖高山偏西北一點,把江心坡劃成兩塊。第五張圖是一九四二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對上圖作了修改後的地圖。這張圖在南段承認一九四一年線,而在北段的未定界處卻把劃在中國一邊的面積大大擴大了,實際上是想把地圖上的未定界儘量往西劃,來掩飾他們在一九四一年條約中所造成的損失。這張圖在人們頭腦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並不能作為要求劃界的根據。周恩來說,這五張圖的變化"說明我們(的)地圖是一件事,實際的情況是一件事,交涉又是一件事。這三件事並不吻合。當然實際跟交涉可能不吻合,因為交涉還沒有達到。製圖時要把實際和交涉之間有-個交代,可是我們過去的地圖一百年來從剛才說的,一八四九至一九四八年沒有交代的。所以愛國人士看到這樣的地圖當然很高興"。

既然歷史上的地圖存在這麼多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後又是怎樣對待這個問題的呢?一九五二年中國地圖出版社在申報館出版的地圖的基礎上繪製了一本新圖,送到周恩來處審批。周恩來認為:"這樣一本地圖恐伯不適宜出版",原因是邊界上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如果批准出版這本地圖,我們的四鄰都會為之不安。因此,一九五三年地圖出版社委託私人出版了這本地圖。在這本地圖上,南北兩段邊界都註明了是未定界,並且說明不是政府審定的。周恩來在報告中說:"今天必須跟大家說清楚,這是一種不得已的辦法。"他強調說:"這一個工作,還是需要很認真的,又很慎重的;又要站穩民族立場,又要照顧到友好關係;又要劃得合乎實際,又要能夠不損失我們的主權。這的確是一件艱難的工作。"

中緬邊界的交涉從清朝末年開始,經過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整個交涉過程實際上是中國人同帝國主義侵略者作鬥爭的過程。周恩來在報告中指出:"我們應該把清末時候的情況仔細研究一下,作為根據。這是我們研究邊界最主要的根據,歷史的根據。"他高度讚揚了歷史上"這種愛國主義立場是對的,與帝國主義必須寸土必爭"。同時,他又指出:"現在兩個國家的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所以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從過去由英國占領的緬甸來說,已經取得民族獨立,成為獨立的聯邦共和國。中國也結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成為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兩個國家的制度雖然不同,但彼此之間建立了友好關係。在這個基礎上來解決問題不能相同。"周恩來強調,要解決中緬邊界問題,"必須解決得是公道的、合理的,能夠給人家一個範例,就是中國現在解決邊界問題是合理的,使大家放心,能夠和平共處。這是一個現實的態度,也只有這樣才能實事求是地處理我們國家的邊界問題。方法上只能經過談判,不能採取別的辦法,軍事緊張應該把它消除。"

對北段,中央採取低的方案,只提出歸還片馬、崗房、古浪三個寨子,而不提出過分的要求,許多政協委員想不通。周恩來解釋說:"我們的目的是求和緩,而引起一個很大的緊張,這很不利。"他還說;"這是我在人大常委會報告裡着重談的,得到人大常委會批准的主要根據。因為現在兩國的情況不同了,是友好的國家,所以我們提出的解決北段的要求不能太高。我們的歷史根據和政治理由必須結合起來,取現實的態度來解決。

一九五七年二月四日.周恩來收到吳巴瑞的來信。這封信實際上是緬方對一九五六年十月周恩來向吳努提出的"雙方各有得失的連鎖方案"的理解和回答。由於國內的壓力.吳巴瑞還是希望中國政府能夠接受緬甸獨立時從英國手中繼承下來的邊界狀況.即在南段承認"一九四一年線";在中段把勐卯三角地無條件地由緬甸支配;僅有的修正是,在北段把包括片馬、崗房、古浪在內的五十平方英里土地交還中國。當時.中國國內要求改變英國統治時期邊界狀況的輿論十分強烈,商談具體方案的時機還不成效,因此,周恩來沒有馬上答覆。三月底,周恩來在昆明時,會見了正在那裡訪問的吳努,口頭說明了中國方面的意見。內容是:"在北段,我根據地形和雙方行政管理的方便,並且根據過去英國在致清政府的正式文件中承認中國在小江流域的管轄範圍,要求把歸還中國的片馬、崗房、古浪三地面積劃得比緬方所建議的較大";關於勐卯三角地,。中國不準備收回,但是要求在一九四一年線作調整,即換回該線以西的班洪、班老等地區"。周恩來建議:"將來中緬邊界商妥後,由中緬兩國簽訂新的邊界條約,替代一切舊的邊界條約。"周恩來這樣提出問題主要是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勐卯三角地作為中國的領土理應交還中國,但是這樣做會給緬甸的交通造成困難;另一方面,班洪和班老一直同中國關係密切,兩個部落的頭人都住在中國境內,而緬甸政府過去從來沒有管轄過。此外,班洪和斑老兩部落在一九四一年線以西的地區面積也比勐卯三角地的面積小。這樣做.既貫徹了廢除勐卯三角地"永租"關係的原則,也便於中國政府去說服中國人民接受以"一九四一年線"為基礎來進行談判,使中緬雙方的利益和實際困難都得到適當的照顧。

這次會談後,按照吳努的建議,由周恩來以書面的方式提出雙方的保證;這就是"為了鞏固和進一步發展中緬兩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友好關係,中緬兩國同意在兩國邊界問題得到最後解決的同時,簽訂一個體現友好合作和互不侵犯原則的友好條約,雙方互相保證不參加針對另一方的軍事集團"。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