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縣
永新縣所屬江西省吉安市管轄區域,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始置永新縣。因境內主川禾水又名永新江而得名。面積2195平方千米,總人口45.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1萬人。郵編343400。代碼:360830。轄10個鎮、13個鄉,14個居委會、345個村委會。
目錄
歷史沿革
- 春秋戰國時期,永新地域先後屬吳、越、楚。秦朝,屬九江郡。公元前206年項羽立英布為九江王,永新地屬九江國。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改九江國為淮南國,領豫章等4郡,永新地屬之。其後,增廬陵縣,永新地屬廬陵,隸淮南國像章郡。漢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豫章郡廬陵縣屬吳王國。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豫章等地直屬朝廷。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孫策分揚州像章郡設廬陵郡,並置西昌縣,永新地屬西昌。
- 建安九年(204年),分揚州廬陵郡地置永新縣,縣治在今沙市下排洲與澧田洲頭交界的高洲。吳寶鼎二年(267年),分長沙郡的安成、萍鄉,豫章郡的新喻、宜春,廬陵郡的平都、永新,共6縣置安成郡,隸揚州。晉太康元年(280年),安成郡劃歸荊州,永新縣屬荊州安成郡。元康元年(291年),分揚州和荊州10郡置江州,永新縣屬江州安成郡。
- 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廢安成郡置吉州,永新併入吉州太和(今泰和)縣。大業三年(607年),廢州復郡,永新隸屬廬陵郡太和縣。唐武德五年(622年),分太和縣地置南平州,永新縣屬之。顯慶二年(657年),永新屬江南道吉州,縣治改設禾川鎮。五代十國時,永新縣先屬楊吳,後屬南唐。
- 宋代,吉州永新縣始屬江南路,後屬江南西路。建炎四年(1130年)改屬鄂州路。紹興元年(1131年)屬江南西路吉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永新縣屬江西行中書省(江西行省)吉州路。元貞元年 (1295年),吉州路改稱吉安路,永新升為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永新復為縣,隸江西行省吉安府。洪武九年,永新縣屬江西布政使司吉安府。清朝,永新縣仍屬吉安府。
- 民國二年(1912年),廢府,各縣直屬於省。1914年,永新屬廬陵道。1926年,各縣仍直屬於省。1932年,永新屬第十行政區。1935年,永新屬第三行政區。
-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永新屬蘇區。1928年,永新縣隸屬湘贛邊界特區。1931年,屬湘贛省蘇維埃政府管轄,省會設在永新縣城禾川鎮。
- 解放後,先後屬吉安專區、吉安地區、井岡山地區(1968年)、吉安地區、吉安市(2000年)。
管轄區域
- 1984年,設立澧田鎮,管轄澧田、江南、澧西、九西大隊和澧田街的範圍(贛府廳字[1984]165號)。1985年6月19日,澧田鄉更名為合田鄉(贛府廳字[1985]340號)。1988年12月10日,撤銷合田鄉,其行政區域劃歸澧田鎮管轄(贛民函[1988]138號批覆)。1992年9月3日,撤銷文竹鄉、懷忠鄉,設立文竹鎮、懷忠鎮(贛民字[1992]165號批覆)。
- 1997年11月25日,撤銷埠前鄉、泮中鄉、龍門鄉、高橋樓鄉、東里鄉、沙市鄉,設立埠前鎮、泮中鎮、龍門鎮、高橋樓鎮、東里鎮、沙市鎮(贛民字[1997]231號批覆)。至此,全縣轄10個鎮、19個鄉: 禾川縣、澧田鎮、文竹鎮、懷忠鎮、東里鎮、泮中鎮、沙市鎮、龍門鎮、高橋樓鎮、埠前鎮、白沙塘鄉、曲江鄉、坳南鄉、石橋鄉、日光鄉、龍源口鄉、三灣鄉、煙閣鄉、在中鄉、才豐鄉、高溪鄉、龍田鄉、台嶺鄉、江畔鄉、蘆溪鄉、象形鄉、蓮塘鄉、蓮洲鄉、高市鄉。
- 1998年12月7日,撤銷石橋鄉,設立石橋鎮;龍田鄉政府駐地遷至下蘭家。
- 2000年,全縣轄11個鎮、18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30046人;其中: 禾川鎮 49150 東里鎮 15607 石橋鎮 18908 泮中鎮 12741 澧田鎮 27408 龍門鎮 16995 沙市鎮 17473 文竹鎮 17544 埠前鎮 18902 懷忠鎮 18358 高橋樓鎮 14519 日光鄉 5376 坳南鄉 5834 曲江鄉 5115 白沙塘鄉 3930 才豐鄉 13770 煙閣鄉 13556 龍源口鄉 8721 在中鄉 13463 三灣鄉 4704 江畔鄉 11262 台嶺鄉 8287 龍田鄉 14344 高溪鄉 17440 蓮州鄉 15051 高市鄉 11914 蓮塘鄉 9700 象形鄉 19397 蘆溪鄉 20577(人)。
- 2001年12月3日,撤銷東里鎮,劃歸禾川鎮;撤銷日,光鄉,劃歸石橋鎮;撤銷泮中鎮、龍源口鄉,合併設立龍源口鎮,龍源口鎮政府駐地遷至墩上;撤銷江畔鄉,劃歸澧田鎮;撤銷曲江鄉(除公益、早禾田村委會),劃歸白沙塘鄉,並更名曲白鄉,鄉政府駐白沙塘;曲江鄉的公益、早禾田村委會劃歸坳南鄉;撤銷蓮塘鄉,劃歸象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