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民族性與藝術性的融合(為生歌唱)

民族性與藝術性的融合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民族性與藝術性的融合》中國當代作家為生歌唱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民族性與藝術性的融合

如果拋去國家榮譽感和民族感情來說,這部由蘇聯作家瓦西里·楊的《蒙古人入侵三部曲——成吉思汗後世子孫》,還算是一部不錯的、很有藝術性的反侵略歷史、人物、傳記小說。

只是,生於1874——1954年的作者,經歷了1900年中國清朝英、法、德、意、俄、奧、美、日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燒殺搶掠的年代,小說成書時間又為1951年敏感時期。這套獲得斯大林文學獎的作品就頗值得人尋味!這是想要告訴人們什麼?——我侵略你有什麼?你也侵略過我啊!是想表達這個意思嗎?但是,按照小說所描述的公元1241年蒙古拔都汗二次西征,事隔850多年後八國聯軍不到蒙古,反到北京來「復仇」,如果拿這個給自己當理由,豈不是天下第一的一大笑談。當然,這只是我讀這本書時,時時出現在腦海里讓人啼笑皆非的念頭。

1951年,正是中蘇交惡的開端。這樣一套由外國人寫的中國歷史,即使是現在,也無法從政治上或從情理上來讀。所以只能從他的藝術性所表現的優秀筆墨,放開民族狹隘性,以一種任何民族都反對侵略的大胸懷來翻閱。才能看到這本書中用詩歌一般的語言,描述的那段波瀾四起的戰爭年代。

蒙古第二次西征的基本脈絡是——【第二次西征(1235-1244)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滅亡西夏前不久死去,後三子窩闊台繼任大汗。窩闊台於1235年派遣其兄朮赤之次子拔都,率五十萬大軍再度西征。西征軍很快就徹底滅亡花剌子模,殺札闌丁。不久又大舉征服俄羅斯,攻陷莫斯科、基輔諸城,並分兵數路向歐洲腹心挺進。1241年,北路蒙軍在波蘭西南部的利格尼茲 (Legnica),大破波蘭與日耳曼的聯軍。拔都親率蒙軍主力由中路進入匈牙利,大獲全勝,其前鋒直趨意大利的威尼斯,全歐震驚,稱為「黃禍」。正當西方各國惶惶不可終日之際,拔都忽接窩闊台駕崩的噩耗,於是急速班師。】——摘抄

本書着重講述的是拔都進攻基輔以及前後的那一段歷史。瓦西里·楊懷着強烈的民族感和憤慨,描寫了本民族正義勇敢、大無畏地反抗蒙古侵略者的行為的同時,也描寫了蒙古侵略者的殘暴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懦弱和鬆散。他在描寫俄羅斯使者加甫里爾·奧列克西奇時,完全是按照完美化的英雄人物所刻畫的。這位俄羅斯使者高傲不畏強權,聰敏機智,於女色前毫不動搖,於金錢處也不貪婪,面對殘暴的拔都汗,侃侃而談,毫無怯懦,機智地從刀斧下救出黎民百姓後安全逃脫。在描寫基輔保衛戰時,重重刻畫了全體戰士民眾浴血奮戰,無人退出的場景。渾身浴血的千人團總基米特羅敗後,面對拔都汗凜然正氣,讓這位侵略者也膽寒心驚。在描寫其它國家時則滿懷鄙夷,他寫有的城堡滿懷誠意地出城投降,卻被劫掠燒殺一空。有的勇敢地選擇反抗,結果蒙古侵略者反被嚇的倉皇而逃,使他們在城牆上哈哈大笑……有的國家面臨戰事,還在驕奢淫逸,毫無戒備。有的國家鬆散不團結,被一戰而潰。因此種種,整個歐洲才承受了蒙古人一直打到多瑙河的恥辱。

瓦西里·楊筆下的拔都汗威嚴睿智、雄才大略,但同時也是一位殘暴多疑,陰狠無情的統帥。從眾多描寫他的段落里,也不難看出作者即愛且恨的情緒。

拋去小說的主體人物,小說里對蒙古將領里的諾垓汗這個人描寫的頗有趣味。這位「色」膽包天的蒙古人,不僅勾搭拔都汗賜予奧列克西奇的女人,還搶走了叔叔的女人,居然還在軍事會議大帳外公開勾引拔都汗的妃子。而這樣的一個人,不僅沒被降罪,反而得到拔都汗重用。在這樣一部書里出現這樣一個個性鮮明卻英勇無比的人物,讓人感到很突兀。而其它幾個人物,像巴格達使者「虔誠者杜達」,阿布德·拉赫曼剛開始的時候還很隆重出場,漸漸便隱沒了。雖有後面幾章介紹,貫穿全篇,但是已經個性全失。還有滿懷愛意奔走基輔的雕刻家瓦吉姆。他作為中篇單獨出場的人物,在基輔保衛戰時即戰死他鄉。感覺上有些倉促。我懷疑,小說是不是被大量刪減過?

其實,不管是否被刪減過。小說的藝術性還是很明顯的。小說詩歌一般的語言和情節,安排的很妥當和吸引人。剛開始幾章,我還以為在讀《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呢。所以,單單從小說的美感來說,這本同時具有普希金的唯美長詩和蒙古長調的淒涼背景下,戰爭和熱血顯得非常清晰和動人。所以說,他的作品構思精巧、描述生動是不為過的。

按照書中說明,感受一下外國眼裡的中國歷史,有些不一致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歷史資料也是可以參考的。所以,我們要有準備、有理性地讀,才能讀出一點俄國文學的藝術性在小說里所起到的作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