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梗小檗
毛梗小檗 |
中文學名:毛梗小檗 拉丁學名:Berberis hobsonii Ahrendt.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毛莨目 科:小檗科 屬:小檗屬 |
毛梗小檗(學名:Berberis hobsonii Ahrendt.)是小檗科、小檗屬落葉灌木植物。
高1-2米。枝明顯有槽,被短柔毛,深灰色,刺弱,單生或三分叉,長0.6-1.7厘米。葉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1.5-3.5厘米,寬8-15毫米,葉緣被短柔毛,全緣或偶有1-2刺齒,先端鈍,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脈不顯,背面淡綠色。
產於西藏。生冷杉林、高山櫟林下或灌叢中。海拔3400-4300米。
目錄
形態特徵
毛梗小檗,落葉灌木,高1-2米。枝明顯有槽,被短柔毛,深灰色,刺弱,單生或三分叉,長0.6-1.7厘米。葉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1.5-3.5厘米,寬8-15毫米,葉緣被短柔毛,全緣或偶有1-2刺齒,先端鈍,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脈不顯,背面淡綠色,中脈及側脈明顯隆起,不被白粉;近無柄。花5-10朵簇生或近簇生;花梗密被短柔毛,長1.2厘米;萼片2輪,外輪萼片長3.5毫米,寬2毫米,內輪萼片長5毫米,寬3毫米;花瓣長4.5毫米,寬3毫米,先端全緣,基部具2枚分離腺體;雄蕊長約3毫米,藥隔先端不延伸,平截;胚珠5-6枚。漿果紅色,近球形,長8-9毫米,直徑7-8毫米,無宿存花柱,也不被白粉。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產地生境
產於西藏。生冷杉林、高山櫟林下或灌叢中。海拔3400-4300米。
栽培技術
- 播種時間
北京平原地區在春季土壤解凍後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進行。
- 土壤準備
在播種前深翻土壤30厘米,清除雜草、樹根及其他雜物,然後進行作壟或作床及土壤消毒等工作。
- 作壟作床
小檗可採用高床育苗及寬壟育苗,尤其是在容易引起土壤板結的壤土及粘土上更是如此。在沙壤土上可以採用低床可平床育苗。
先作高床。高床的規格:長×寬×高=(10-15)×(1-1.2)×(0.2-0.25)米,床間距30至40厘米。作床前應劃線,床面平整,邊角分明,大小相等,規格為一致。然後作寬壟,寬壟的規格為長×寬×高=(10-15)×0.4×0.3米,壟間距30厘米,作壟時做到:大小一致,平直,土塊破碎,整齊美觀。然後進行土壤消毒,在播種前的3至5天,選擇晴朗的天氣,用5%的多菌靈噴灑床面或壟面,進行土壤消毒。播種前3天至5天噴灑1:100的氟樂靈,可減少雜草滋生。
種子處理
主要是種子的消毒及催芽工作,兩者可以結合起來同時進行。
方法是:把小檗種子浸泡在5%的多菌靈溶液中24至36小時,然後撈出,與經過消毒過篩的濕河沙按種子與河少的體積比為1:3混合均勻。然後選擇地勢高,背風向陽,地下水位小於1.5米的地方,挖一四壁垂直的催芽坑,坑的大小依種子的數量而定。在催芽坑的最底下添5厘米的河沙,然後放置通氣稈(用4 至6根玉米稈作成),在把種子與河沙的混合物放置其中,上面覆蓋5厘米的河沙,再覆蓋5厘米的黃土即可。隨時檢查種子的發芽情況。一般情況下,北京平原地區3月下旬催芽後,10天至15天種子即可裂口發芽。
播種要點
1、壟播:用播種小鎬在壟的兩側各開出寬深各5厘米的播種溝。開溝時做到深淺一致,大小相等,端直。撒種時要均勻,不漏播,不重播。播種量為每畝15公斤。覆土厚度為3至5厘米較合適。覆土後用鎮壓機鎮或踩實,通過側方灌溉灌一次透水。
2、高閒播種:在做好的高床上,均勻撒種,種子間距1至1.5厘米。覆土厚度2厘米。覆土後噴霧,灌透水。
鬆土除草
播種後如雜草大量滋生,可通過人工或機械方法進行清除雜草,除草時應做到「除小、除早、除了」的原則。鬆土厚度2至3厘米。
施肥灌溉
當苗高3至5厘米時進行土壤,複合肥每畝用量10至15千克即可。依土壤墒情及時灌溉。
苗木防寒
在入冬前的11月中旬灌凍水,然後埋土防寒。
病蟲防治
小檗苗期,要注意苗木立枯病的預防,通過提早播種、高壟育苗、土壤消毒、種子發芽出土時每隔 10天噴灑5%的多菌靈(連續噴灑三次)等措施,可以得到較好的預防。其他病蟲害較少,未見危害發生。
主要價值
小檗的葉色有綠色、紫色、金色、紅色等,根據品種的不同以及陽光照射的強度不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紫葉小檗初春新葉呈鮮紅色,盛夏時變成深紅色,入秋後又變成紫紅色。小檗艷麗的色彩,可形成熱情奔放、喜氣洋洋的氣氛,而且觀色期長,無論是孤植還是群植都有較好的色彩效果。[1]
小檗漿果橢圓形,根據品種不同有鮮紅色和紫黑色,紅色小檗果實不但色彩艷麗,而且冬季落葉後可綴滿枝頭,豐富冬季園林的色彩變化,有突出的美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