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基尼環礁
比基尼環礁(英語:Bikini Atoll,亦作Pikinni Atoll),/ˈbɪkᵻˌniː/或 /bᵻˈkiːni/; 馬紹爾語: 'Pikinni', 是屬於馬紹爾群島國的一個堡礁,由23個小島環繞着一個面積達229.4平方英里(594.1 km2)的潟湖[1]組成。美國從1946年到1958年在馬紹爾群島共進行了20多次原子彈和氫彈的核試爆。2010年7月3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該國第一個世界遺產。
目錄
命名
比基尼環礁的英文名(Bikini)是由德屬新幾內亞時期德國的命名(Bikini)而來的。而德國命名是由當地人對其的稱呼,「Pikinni」所命名的。馬紹爾語中,Pik的意思是陸地,Ni則是椰子,因此其島名在馬紹爾語中的意思是「椰子島」。
比基尼環礁被德國航海家及探險家奧托·馮·科策布發現之時,本來被命名為Eschscholtz環礁,以紀念波羅的海德國裔科學家Johann Friedrich von Eschscholtz。
文化影響
比基尼環礁於2010年8月2日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美國從1946年到1958年在馬紹爾群島共進行了20多次原子彈和氫彈的爆炸[2]。與此同時,時裝界在當時亦同時發明了一種和女用內衣相差無幾的泳衣,因為這種泳衣相當暴露,完全突破當時人們的傳統思想底線,發明者認為其影響力無異於一次核爆,故取名於這次在比基尼環礁的核試,叫作「比基尼泳衣」。
世界遺產
登錄基準
該世界遺產被認為滿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iv)關於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者建築及技術的組合,或者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vi)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該基準應最好與其他基準共同使用)。
視頻
比基尼環礁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我想我是海,什麼是潟湖? ,搜狐,2018-03-12
- ↑ 世界核武試驗超2000次 核爆現場令人望而生畏 ,搜狐,2017-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