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1戰鬥機
殲-11戰鬥機(北約代號:側衛-L)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產的一種重型戰鬥機,為第四代戰機。殲-11A是獲得俄羅斯蘇霍伊航空集團授權生產的Su-27SK[1],由瀋陽飛機公司建立生產線,俄羅斯供應零件與系統後建立生產與組裝能力。之後,沈飛在保留Su-27包括氣動外形等特性的情況下加上了中國國產的航電、雷達、武器系統等和渦扇-10發動機開發了衍生機型殲-11B、殲-11BS,雖然氣動外形仍然沒有變化,但在性能上有所改良,並優化內部結構提高了機體壽命。在殲-20戰鬥機形成足夠規模之前,殲-11仍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鬥中執行遠程空優作戰並奪取制空權的主要力量之一。
目錄
歷史
1989年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決定改善中蘇關係訪問北京。莫斯科迫切希望改善與北京的關係,戈爾巴喬夫為此送出了一份厚禮重啟中蘇軍事合作。1989年9月蘇聯《紅星報》發表了對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大將的專訪,他表示如果中國希望獲得米格-29之類的高性能飛機,「蘇聯政府認為不存在政治障礙」。外界把他的話看作是中蘇全面和解的發軔。
蘇-27因其性能先進,當時只裝備蘇聯國土防空軍,即便在蘇聯國內也沒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正因如此蘇聯在最初的談判中,不願出售蘇-27。1990年5月31日由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率領的高級別代表團訪問了莫斯科。這次訪問中雙方簽署了《會議紀要》,中國購買蘇聯武器的工作進入程序化談判階段。正是在那次會談中,中國軍人了解到除了米格-29戰鬥機之外,蘇聯還有更先進的蘇-27。蘇聯空軍在機密的庫賓卡基地向客人們現場展示了蘇-27戰機。蘇-27的優越性能讓中方大為讚賞,堅定了中方引進蘇-27的決心。據米高揚設計局總設計師別里雅柯夫回憶,蘇聯真正希望推銷的是米格-29,因為該機航程短,屬於戰術飛機。但在會談中途休息和進餐的過程中,那些曾在蘇聯留學的中方領導人與蘇方領導人共同回憶起兩國並肩前進的歲月。而身為中俄混血兒的林虎將軍也追憶起在朝鮮戰爭時期與蘇聯飛行員共同作戰的故事,蘇聯官員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所感染。在中方代表團即將離開之際,蘇方代表突然向中方轉達說:蘇聯政府原則上批准出售蘇-27給中國。
1992年6月27日首批共12架蘇-27戰鬥機,其中包括8架蘇-27SK單座型和4架蘇-27UBK雙座教練型,由俄羅斯後貝加爾軍區吉達機場起飛,經蒙古於當日上午10時15分安全飛抵中國空軍蕪湖基地。蘇-27正式加入了解放軍空軍裝備序列。1992年11月8日,所有訂購的戰鬥機全部交付,因負責生產蘇-27UBK的伊爾庫茨克飛機製造廠當時已停產,解放軍訂單不足以重啟生產線,首批引進的蘇-27UBK中有蘇-27UB摻雜其中,經中方交涉,額外得到了兩架供研究測試使用。對於俄羅斯來說,似乎更願意向中國銷售的是產品而不是技術。但在中國方面強烈要求技術轉移,否則該機的採購量將不超過48架的壓力下雙方於1993年8月展開談判。在經過3年的拉鋸之後,1996年12月6日,俄中簽訂了轉讓蘇-27生產許可證的協定[2],整個合同總額估計為25億美元。
根據合同,中國在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屬下的瀋陽飛機製造公司(112廠)在15年時間內製造200架蘇-27(年產約14架),其中第一批蘇-27的機體全部由KnAAPO提供,以後批次的機體逐步過渡到由中國航空工業根據俄羅斯轉讓的全套工藝文件自行製造,但俄羅斯仍然提供全部200架飛機所需的發動機、雷達及電子設備、機載武器。中國瀋陽生產的蘇-27不允許出口給第三國。如果生產數量達不到要求可以要求俄羅斯生產。
視頻
殲-11戰鬥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蘇-27戰鬥機(su-27 Flanker),中國網
- ↑ 中國進入三代機國家的行列, 是得益於這個國家幫助,搜狐,2017-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