榲桲
形態特徵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1],一般為5-8米高;卵形或長橢圓形葉子[1],背面密生白色軟毛,單葉互生,葉長6-11公釐;晚春或初夏開花,花白色或粉紅色[1],有5瓣,直徑約5公釐,花梗和花萼也有毛;果實秋季成熟,梨形或蘋果形,未成熟時青色,有白毛,成熟後金黃色,直徑有7-11厘米,味甘酸。
分佈範圍
原生於中亞和高加索山區;現被引種到世界各地,成為重要的水果品種。中國主要生長在西北各地,以新疆最多,陝西、江西、福建等地也有栽種。榲桲喜光,耐高溫,既不怕乾旱,又不怕潮濕,在含沙粒豐富的肥沃壤土上栽培生長最適宜,可耐鹽鹼土壤,對生存環境適應性強。
歷史由來
用途及營養
榲桲果實可以生食,也可以製作果醬、蜜餞等食品[1],也可以釀酒,含有大量維生素C。供藥用,可以治療腸虛、水瀉、煩熱及散酒氣。
果實芳香,味酸可供生食或煮食。實生苗可作蘋果和梨類砧木。耐修剪、適宜作綠蘺。種子中含粘液和脂肪,利用在紡織生產中可使棉紗增加光澤,與水混合可代替阿拉伯膠糊。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 第5版.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5: 1426. ISBN 7-100-04385-9.
榲(wēn) [榲桲](wēn·po)[名]①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子長圓形,花淡紅色或白色。果實近球形,有香氣,味酸,可以制蜜餞,也可入藥。②這種植物的果實。
- ↑ 聖馬提諾節的限定甜點– VENICEWALK威尼斯.影像.故事,venicewalk,20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