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野菊(菊科、菊屬植物))

野菊花
圖片來自 360百科

目錄

開花的種類——野菊(菊科、菊屬植物)

是菊科、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1米,有地下長或短匍匐莖。莖分枝或僅在莖頂有傘房狀花序分枝。莖枝被稀疏的毛,基生葉和下部葉花期脫落。中部莖葉卵形、長卵形或橢圓狀卵形,羽狀半裂、淺裂或分裂不明顯而邊緣有淺鋸齒。葉柄基無耳或有分裂的葉耳。兩面同色或幾同色,淡綠色,或干後兩面成橄欖色,有稀疏的短柔毛,或下面的毛稍多。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鬆的傘房圓錐花序或少數在莖頂排成傘房花序。總苞片卵形或卵狀三角形,全部苞片邊緣白色或褐色寬膜質,頂端鈍或圓。舌狀花黃色,6-11月開花。

野菊的葉、花及全草入藥。味苦、辛、涼,清熱解毒,疏風散熱,散瘀,明目,降血壓。防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預防流行性感冒、感冒,治療高血壓、肝炎、痢疾、癰癤療瘡都有明顯效果。野菊花的浸液對殺滅孑孓及蠅蛆也非常有效。

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及西南各地。印度、日本、朝鮮、俄羅斯也有分布。生于山坡草地、灌叢、河邊水濕地、濱海鹽漬地、田邊及路旁。

葉、花全草入藥
 
圖片來自 360百科

野菊花(學名:Chrysanthemum indicum L.)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野菊
  • 拉丁學名:Chrysanthemum indicum L.
  • 別 名:油菊、瘧疾草、苦薏、路邊黃、山菊花、野黃菊、九月菊、菊花腦
  • 界:植物界
  • 總 門:被子植物門
  • 門:雙子葉植物綱
  • 綱:合瓣花亞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亞 科:管狀花亞科
  • 族:春黃菊族
  • 亞 族:菊亞族
  • 屬:菊屬
  • 組:菊組
  • 種:野菊
  •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0.25-1米,有地下長或短匍匐莖。莖直立或鋪散,分枝或僅在莖頂有傘房狀花序分枝。莖枝被稀疏的毛,上部及花序枝上的毛稍多或較多。基生葉和下部葉花期脫落。中部莖葉卵形、長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3-7(10)厘米,寬2-4(7)厘米,羽狀半裂、淺裂或分裂不明顯而邊緣有淺鋸齒。基部截形或稍心形或寬楔形,葉柄長1-2厘米,柄基無耳或有分裂的葉耳。兩面同色或幾同色,淡綠色,或干後兩面成橄欖色,有稀疏的短柔毛,或下面的毛稍多。

頭狀花序直徑1.5-2.5厘米,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鬆的傘房圓錐花序或少數在莖頂排成傘房花序。總苞片約5層,外層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2.5-3毫米,中層卵形,內層長橢圓形,長11毫米。全部苞片邊緣白色或褐色寬膜質,頂端鈍或圓。舌狀花黃色,舌片長10-13毫米,頂端全緣或2-3齒。瘦果長1.5-1.8毫米。花期6-11月。

種內變異

野菊是一個多型性的種,有許多生態的、地理的或生態地理的居群,表現出體態、葉形、葉序、傘房花序式樣以及莖葉毛被性等諸特徵上的極大的多樣性。山東、河北濱海鹽漬土上的野菊,全形矮小,侏儒狀,葉肥厚,註定是一種濱海生態型;江西廬山地區的野菊,顯示出葉下面有較多的毛被物;江蘇南京地區及浙江的野菊中,有一類葉在干後成橄欖色的。 野菊與甘菊(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Fisch. ex Trautv.) Ling et Shih)接近;因此,還應該說,在這兩個種的共同分布區內,有雜交現象的發生。

在中國台灣有1種,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有長硬毛。莖葉全形倒卵形,羽狀半裂或淺裂或撕裂。裂片線形或三角形,急尖,上面近無毛,下面被壓扁的絨毛,基部楔形,葉柄長5毫米或幾無柄。頭狀花序單生莖頂,半球狀鐘形,徑3厘米。總苞片3-4層,外層線形,長6毫米,頂端鈍,外面被稠密絨毛,內面無毛,內層質地薄,透明,長1厘米,寬2毫米,頂端鈍,外面沿中脈有絨毛,內面無毛。邊緣雌花1層,舌狀,管部長1毫米,舌片倒披針形,長1.5厘米,寬4毫米,頂端鈍,3齒。兩性花管狀,花冠長3毫米,頂端5裂,裂片三角形。瘦果未熟。上述記載系根據原種記載譯出的。根據原記載和原圖來看,這個種不但接近野菊而且可能是野菊中的另一變異式樣。 [1]

主要價值

野菊的葉、花及全草入藥。味苦、辛、涼,清熱解毒疏風散熱,散瘀,明目,降血壓。防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預防流行性感冒、感冒,治療高血壓、肝炎、痢疾、癰癤療瘡都有明顯效果。野菊花的浸液對殺滅孑孓及蠅蛆也非常有效。黃酮類化合物是野菊花主要活性成分,與野菊花的藥理藥效密切相關,其含量高低也是評價其藥效的主要標誌。野菊花中含有的黃酮類化合物主要有槲皮素木樨草苷木樨草素芹菜素金合歡素-7-O-β-D葡萄糖苷等。

免疫抗炎作用:野菊花的水煎液與五味消毒飲之間的抗炎活性,將野菊花水煎液設置低,中,高三種濃度,共同用於因二甲苯而導致耳廓腫脹小鼠上,發現二者都有消腫能力,水煎液濃度越高抗炎消腫能力越明顯。

肝保護作用:由生藥野菊花中提取得到的野菊花總黃酮(TFC),能對諸多原因引起的肝臟損傷起到很好的修復作用。能明顯降低患有酒精性脂肪性肝大鼠血清中的AST、ALT、TC、TNF-α水平;降低肝臟中的MDA含量,增強SOD活性,並且還能有效改善大鼠因酒精引起的肝細胞脂肪變性,對大鼠酒精性脂肪性肝具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抗菌作用:野菊花總黃酮對葡萄牙假絲酵母金黃色葡萄球菌嗜麥芽寡養單胞菌腐生葡萄球菌腐生亞種都有較強的抑制作用,MIC值分分別是61.6、123.3、246.5、493.0微克/毫升,蒙花苷單體化合物對葡萄牙假絲酵母的抑制作用非常顯著,MIC值僅為18.0微克/毫升。

抗氧化作用:黃酮具有酚羥基結構,黃酮類化合物得酚羥基結構能夠與體內過氧基團結合,生成黃酮自由基,從而終止體內的自由基鏈式反應,能起到一定作用的抗氧化作用。

抗微生物作用:野菊花的揮髮油中含有月桂酸、樟腦、棕櫚酸乙酯、反丁香烯等多種化合物。體外實驗表明,其揮髮油成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大腸桿菌、結核桿菌及白色念球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別是揮髮油的醇稀釋液,對白色念球菌有強大的抑制作用,使這種細菌在體外幾乎不生長。野菊花莖葉揮髮油對油菜菌核病菌、蘋果炭疽病菌、煙草赤星病菌、番茄灰霉病菌、核桃果炭疽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對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強,且抑菌活性呈濃度正相關,揮髮油濃度為500微克/毫升時抑制率高達81.63%。

野菊花是什麼?

野菊花屬於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高可以達到一米,分布於中國的東北,華北,華中,華南,以及南方各地印度,日本,朝鮮,俄羅斯也有分布生長于山坡的草地,灌木叢中河邊的水濕地,濱海沿着地田邊及路旁。野菊花歸屬於菊科綠色植物頭狀花序,這類花瓣中的主要成分是野菊花內的內酯黃銅類野菊花,在中醫學上覺得這是中藥材,性味含苦服食後具備抗感染抗病毒以及清熱解毒散寒的實際功效,日常生活中科學研究應用針對人體的健康保健實際效果非常好。

野菊花的主要價值

月季花的菊葉以及全草入藥,野菊花,味苦心涼,清熱解毒,疏風散熱,善於明目降血壓,防治流行性腦髓膜炎,預防流行性感冒,治療高血壓,肝炎,痢疾,金融創接都有明顯的效果,野菊花的液體可以殺滅蒼蠅,蚊子也有非常的好的效果。野菊花的臨床應用比較廣泛,可以治療急性乳腺炎,頭枕濕疹,感冒泌尿系統感染等。 [2]

野菊花的副作用

野菊花是臨床上經常使用的一位中藥,它的主要臨床功效是清熱解毒,臨床上多用於熱瘡瘡,屬於火熱制勝的病症,菊花太過於苦寒,容易損傷患者的脾胃,如果長期的服用野菊花患者可能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佳,腹痛,腹瀉月經過少,月經延後等情況,還有可能會出現畏寒肢冷全身乏力的症狀。

野菊花的食用禁忌

野菊花為菊科植物野菊和岩香菊的花,野菊花的功效是清熱解毒疏風平肝,野菊花的作用是治療疔瘡丹毒,濕疹,風熱感冒等咽喉腫痛也計劃用藥禁忌是脾胃虛寒者,孕婦慎用野菊花。野菊花泡水是能夠清熱去火以及清熱去火的,對人體有很高的保健實際效果也可以用於治療冠心病以及肺炎等症狀,但是最先適用的範圍是較為少,孕婦及小孩也是不可以服用的。

* 日常生活中可以治療冠心病,肺炎,鼻炎支氣管炎,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建議將野菊花泡水服服食人體都可以迅速的儘快恢復,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類藥物的時候也要謹慎要遵循科學研究操作方法。

野菊《*辭典》

出處:《日華子本草》

拼音:Yě Jú

別名

苦薏(陶弘景),野山菊(《植物名實圖考》),路邊菊(《嶺南採藥錄》),黃菊仔(《中國藥植志》),野黃菊(《江蘇植藥志》),鬼仔菊(《廣西中藥志》),山九月菊(《遼寧經濟植物志》)。

來源:為菊科植物野菊、北野菊及岩香菊等的全草及根。夏、秋間採收,曬乾。

原形態

①野菊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亦可達120厘米。頂部的枝通常被白色柔毛,有香氣。葉互生,卵圓形至長圓狀卵形,長4~6厘米,寬1.5~5厘米,有羽狀深裂片,中裂片較大,側裂片2~3對,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尖,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白色短柔毛及腺體,沿脈毛較密;具葉柄。頭狀花序頂生,直徑1.5~2.5厘米,數個排列成傘房花序狀;總苞半球形,外層苞片橢圓形,較內層稍短小,邊緣干膜質,中肋綠色,被綿毛或短柔毛,內層苞片長橢圓形,全部干膜質;外圍為舌狀花,淡黃色,1~2層,舌瓣長11~13毫米,寬2.5~3毫米,無雄蕊;中央為管狀花,深黃色,先端5齒裂,雄蕊5,聚藥,花絲分離,雌蕊1,花柱細長,柱頭2裂。瘦果約長1.5毫米,具5條縱紋,基部窄狹。花期9~10月。

生長於路邊、丘陵、荒地及林緣。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②北野菊

多年生草本,高達150厘米。莖直立,粗壯,近叉狀分枝。基生葉有時枯萎。葉互生,卵狀長圓形或闊卵形,長3~7厘米,寬2.5~5厘米,先端尖,基部稍呈心形、截形或近圓形,羽狀或近掌狀5~7深裂,裂片狹卵形或長圓形,有缺刻狀銳牙齒,下面灰白色,密被分叉狀短柔毛及腺體;具葉柄。頭狀花序多數,直徑8~12毫米,生於枝端,密集成聚傘狀,有時近乎傘形;總苞淺杯狀,苞片長卵形,覆瓦狀排列,中肋綠色,革質,邊緣膜質,褐色;舌狀花管狀花均為黃色,管狀花疏生腺點。

生於路旁、山地或丘陵草地。分布東北及河北。

③岩香菊

多年生草本,高達150厘米。莖直立,多叉狀分枝,生有微毛,較北野菊為稀。葉較薄,長卵形,1~2回羽狀深裂或掌狀深裂,裂片長橢圓狀卵形、披針形,有尖鋸齒,下面微具柔毛;假託葉不顯著。頭狀花序多數,直徑8~12毫米,生於枝端,稍下垂,集成近聚傘狀;總苞半球形,苞片3~4列;舌狀花1列。長橢圓形,與中央的管狀花全為黃色。

生於石質山坡、路旁。分布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西南各地。以上植物的花序(野菊花)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化學成分

野菊全草含揮髮油、蒙花甙、木犀草素的甙、矢車菊甙、菊黃質、多糖、香豆精類、野菊花內酯。揮髮油中主要為莰烯、樟腦、葛縷酮等。

性味:苦辛,寒

  • ①陶弘景:"味苦。"
  • ②《嶺南採藥錄》:"苦,寒。"
  • ③《陸川本草》:"甘,寒。"
  • ④《四川中藥志》:"性平,味苦辛,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治癰腫,疔瘡,目赤,瘰癧,天皰瘡,濕疹。

①《本草拾遺》:"破血,婦人腹內宿血食之。又調中止泄。"

②《綱目》:"治癰腫,疔毒,瘰癧,眼息。"

③《綱目拾遺》:"治蛇咬,梅瘡,天皰瘡。"

④《植物名實圖考》:"搗敷瘡毒。"

⑤《分類草藥性》:"根,解煙毒。治頭目眩昏,男子虛淋,女子白帶。"

⑥《陸川本草》:"清熱解毒。治溫熱頭痛,赤眼,痢疾。"

⑦《上海常用中草藥》:"治鼻炎,支氣管炎,咽喉腫痛,濕疹,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錢(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洗;或塞鼻。 [3]

複方

①治疔瘡:野菊花根、菖蒲根、生薑各一兩。水煎,水酒對服。(《醫鈔類編》)

②治癰疽疔腫,一切無名腫毒:㈠野菊花,連莖搗爛,酒煎,熱服取汗,以渣敷之。(《孫天仁集效方》)㈡野菊花莖葉、蒼耳草各一握,共搗,入酒一碗,絞汁服,取汗,以滓敷之。(《衛生易簡方》)

③治瘰癧瘡腫不破者:野菊花根,搗爛煎酒服之,仍將煎過菊花根為末敷貼。(《瑞竹堂經驗方》)

④治天泡濕瘡:野菊花根、棗木。煎湯洗之。(傅滋《醫學集成》)

⑤治婦人乳癰:路邊菊葉加黃糖搗爛,敷患處。(《嶺南草藥志》)

⑥治蜈蚣咬傷:野菊花根,研末或搗爛敷傷口周圍。(《嶺南草藥志》)

⑦治白喉:㈠野菊一兩,和醋糟少許,搗汁,沖開水漱口。㈡野菊葉和醋半匙,將野菊葉搗爛後,加白醋調勻塗在喉頭。(《貴州中醫驗方》)

③預防及治療瘧疾:㈠鮮野菊揉爛。塞鼻。每天塞二小時,兩鼻孔交替進行,連用三天。㈡鮮野菊一兩。水煎服。連服三天。(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植物篇:(野菊(菊科、菊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野菊花有什麼好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