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梅镇岳,核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从事核谱和宇宙线研究。在电子能谱学,电子能谱仪和以β谱测定电子中微子的静止质量等方面均有成就。在筹建并主持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筹建高能物理研究所、发展中国核谱研究和培养中国核物理人才方面做出了贡献。

梅镇岳
出生 (1915-09-03)1915年9月3日
职业 科学 核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
知名作品他撰写的核物理著作
为中国核物理学的基础课教材》。

目录

个人简历

  • 1915年9月3日 生于杭州
  • 1939~1945年 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
  • 1948年 赴美国印地安纳大学研究。
  • 1950~1953年 在加拿大国家实验室研究。
  • 1953~1960年 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
  • 1960~1976年 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副系主任。
  • 1976年 退休,并继续培养研究生,从事基本粒子物理研究。

生平

少年

1915年9月3日梅镇岳诞生在杭州一个小店主家中。父亲蒋朝贵因家境贫寒,到杭州一个姓梅的小店铺当学徒,并入赘梅家。梅镇岳有兄弟姐妹4人,父亲早逝,母亲冯氏勉强支撑兄弟姐妹上学。1931年秋,梅镇岳考取著名的杭州高级中学,[1]。1935年清华大学招收10名公费生,梅镇岳被录取,[2]

大学时期

梅镇岳上大学时,正值国难当头,日本侵略军1931年占领我东三省,1935年进而控制华北。12月9日,北平学生要求抗日救国的"一二·九"运动爆发,梅镇岳积极参加,民族存亡的紧迫感激励他努力学习、报效祖国。1937年夏,日本侵略军进占华北,北平沦陷,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又迁至昆明,更名[3]

1939年梅镇岳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即留校任教,一直到1945年。这个时期,是清华大学最为艰难的岁月,但他和清华大学负有盛名的教授们一起,克服了生活上和教学上的重重困难,培养了一批在后来闻名的物理学家。

1945年,梅镇岳考取了中英庚款公费生赴英国留学,进入伯明翰大学。赴英期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他到英国后,英国尚处在战后恢复阶段。他所在的实验室正在重建因战争而停顿了的回旋加速器及探测设备。因此,常需自己动手修理或制作仪器。当时梅镇岳成为实验小组中做G-M计数管的"专家",他善于动手和修理的能力被同事们称为"中国的魔法"(Chinese Magic)。在核物理学家P.B.穆恩(Moon)的指导下,[4]

科学研究

1948年,梅镇岳到美国印地安纳大学随A.C.G.米切尔(Mitchell)小组作实验研究。在那里,有现成的回旋加速器、β谱仪和电动计算器等先进设备。经过2年工作后,他成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员和美国学会会员。1950年他又到加拿大国家实验室研究宇宙线。在这里工作3年,获得了诸多研究成果。然而,他离开祖国已经8年,想念家乡心切。于是,他放弃了加拿大国家实验室的优越条件,[5]

回国后,梅镇岳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1958年后该所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他任代理室主任。在他之前,室主任是中国老一辈物理学家赵忠尧。他的同事中有何泽慧等人。为了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梅镇岳和他的同事们接受了国家培训有关方面科研人才的任务。一批青年学生从别的专业转入原子核学科,在原子能所学习进修。其后,梅镇岳曾在清华大学兼职讲授原子核物理。在此期间,他编写了《原子核物理学》讲义。1960年,梅镇岳调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协助系主任赵忠尧建立了该校近代物理系,任常务副系主任。在这里,他为培养中国物理人才作出了贡献。在1973~1976年间,他先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能物理所、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建立了原子能研究所核谱研究室,制造了多种核谱仪。直到1976年,梅镇岳退休为止,他在该校辛勤工作了16个年头。

退而不休

梅镇岳退而不休。70~80年代之际,他还为科技大学培养研究生;1983~1984年间,任《物理》杂志主编,长期任《原子核物理》编委,以及核物理学会理事等职。1985年以后,曾分别在美国印地安纳大学加速器中心、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加拿大介子实验室短期访问并从事研究。迄今,他仍在家中孜孜不倦地从事基本粒子物理和生物物理等研究工作。

国外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子核物理成为一门热门学科。梅镇岳所在的美国印地安纳大学当时是一个研究低能核谱即β谱和γ谱的重要中心。其实验室有不少国际知名的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E.科诺平斯基(Konopinski)、米切尔、R.G.威尔金森(Wilkinson)和M.B.辛普 原子核物理评述 孙(Simpson)等人都曾作出过重要的成就。正如原子光谱数据大量的积累是玻尔原子模型和量子力学的奠基石一样,这时期获得的大量低能核谱数据成为日后各种原子核模型的理论数据。梅镇岳在印地安纳大学的3年间,卓有成效地从事低能核谱研究,它成了关于砷(72As)、碘(126I),铟(114 In)、钌(103Ru)、钯(103Pd)的蜕变,以及银(105Ag,106Ag)的γ射线等6篇研究论文。尤其是在以72As的蜕变确定72Ge(锗)的能级的研究中,他以实验证明,0.835MeV的谱线在72As和72Ga(镓)的能谱中都是强度最大的谱线,72Ge的第一激发态在基态之上0.835MeV。在以费米(Fermi)标绘分析β谱中,他的工作表明:72As的β谱所确定的72Ge的能级和从72Ga能谱所确定的符合甚好。实验中还观察到,在23MeV的α粒子轰击Ga之后产生了相应于0.052MeV的γ射线的内转换电子。这些工作至今仍不失其价值。    在加拿大国家实验室期间,梅镇岳利用核乳胶研究了宇宙线。当时英国伊尔福德(Ⅱford)公司已能提供600微米厚的G5核乳胶,它对极小电离的相对论性粒子灵敏。英国布里斯托尔(Brisfol)大学C.F.波威尔(Powell)教授和他所领导的实验组在1947年利用这种乳胶发现了π介子的径迹,从而肯定了日本汤川秀树的介子场理论。简便而灵敏的G5核乳胶应用在宇宙线的探测上对粒子物理的开拓起了先锋作用。梅镇岳在此期间完成了4篇论文。其中有观察到粒子径迹成对或成三聚焦的现象,而且有些径迹可以确定为π介子所留下的。事实上,这些径迹是强子衰变后所产生的粒子留下的。所观察到的粒子是目前命名为K介子和ρ介子等粒子。他还观察到在宇宙线中出现相对论性重粒子及其在乳胶中因碰撞而破裂的现象。这些重粒子的观察和分析对于宇宙线的起源和宇宙论都有重大意义。[6]

回国贡献

回国后,梅镇岳曾较长时间地从事低能核谱和磁谱仪的研究。70年代中期作了有关电子能谱学和电子能谱仪方面的工作。1980 年后,他开始从事中微子静止质量的研究。利用原子能研究所的设备,他和他的合作者设计并制造了无铁双聚焦β谱仪;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和研究生进行了3H的β谱估电子中微子静止质量的工作,发现其值必定小于迄今可能得到的实验误差。同时还提出了为研究β谱源厚度影响的蒙特-卡罗(Monte-Carlo)模拟,并且得到了积极的成果。

梅镇岳的另一项工作是,在60~70年代期间,他撰写了3本有关核物理的著作,为中国大学核物理学的基础课教材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原子核物理学》是在1958年培训人才编写的讲义基础上写成的,初版于1961年,后经几次修订再版,全书15 章57万字。它从实验物理学的观点和要求出发,总结了该学科迄当时为止的几乎全部实验工作和主要理论,成为中国大学中重要物理教材之一。该书不仅是中国核物理学的第一本教科书,而且在国际上,除了E.费米(Fermi)的学生所作的打印笔记是较完美的教科书之外,它也是一本较早和较全面的著作。1964年,梅镇岳又完成了《β和γ放射性》一书,该书是《原子核物理学》的姐妹篇,全书11章47万字,全面地介绍了β和γ放射性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成就。1977年,他的专著《原子核心与化学环境》一书问世。该书描述了原子核心受"化学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某些现象,重点叙述了利用电子能谱方法测定原子内层电子结合能的实验技术。3本巨著共计百余万字,其工作量之大、篇章结构之精细、思路之开阔,令人惊叹![7]

文献来源

  1. 1934年毕业
  2. 进物理系学习。
  3.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4. 梅镇岳获得了理科硕士学位(1947年)和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
  5. 于1953年回国。
  6. 核物理学家----梅镇岳 浙闽梅氏网
  7. 梅镇岳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