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梁書·蕭淵藻傳

[vhttp://book.kongfz.com/20840/450130236/ 梁書]

梁書·蕭淵藻傳出自《梁書》,此史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1]

目錄

原文

蕭淵藻,字靖藝,少立名行,志操清潔。齊永元初,釋褐著作佐郎。天監元年,封西昌縣侯,食邑五百戶。出為益州刺史。時天下草創,邊徼未安,州民焦僧護聚眾數萬,據郫、繁作亂。藻年未弱冠,集僚佐議,欲自擊之。或陳不可,藻大怒,斬於階側。乃乘平肩輿,巡行賊壘。賊弓亂射,矢下如雨,從者舉楯御箭,又命除之,由是人心大安。賊乃夜遁,藻命騎追之,斬首數千級,遂平之。進號信威將軍,征為太子中庶子。藻性謙退,不求聞達。善屬文辭,尤好古體,自非公宴,未嘗妄有所為,縱有小文,成輒棄本。六年,為軍師將軍,與西豐侯正德北伐渦陽,輒班師,為有司所奏,免官削爵土。大通元年,遷侍中、中護軍。

時渦陽始降,乃以藻為使持節、北討都督、征北大將軍,鎮於渦陽。高祖每嘆曰:「子弟並如迦葉,吾復何憂。」迦葉,藻小名也。入為安左將軍、尚書左僕射,藻固辭不就,詔不許。藻獨處一室,床有膝痕,宗室衣冠,莫不楷則。常以爵祿太過,每思屏退,門庭閒寂,賓客罕通,太宗尤敬愛之。恆布衣蒲蓆,不食鮮禽,非在公庭,不聽音樂。高祖每以此稱之。侯景亂,藻遣長子或率兵入援。據京口,藻因感氣疾,不自療。或勸奔江北,藻曰吾國之台鉉位任特隆既不能誅剪逆賊正當同死朝廷安能投身異類欲保餘生因不食累日。太清三年,薨,時年六十七。   

譯文

蕭淵藻字靖藝,年少時樹立了好的名聲和形象,志向操守清雅高潔。齊永元初年,他入仕任著作佐郎。天監元年,蕭淵藻被封為西昌縣侯,食邑五百戶。出任益州刺史。當時國家剛剛建立,邊境還不安定,益州人焦僧護聚集了幾萬人,占據郫、繁二縣後叛亂。蕭淵藻此時還不到二十歲,他召集幕僚佐史商議,想要親自出擊焦僧護。有人認為不可以這樣,蕭淵藻大怒,將那個人殺死在台階旁邊。於是蕭淵藻乘坐平肩車,到亂賊占據的營壘外巡視。亂賊弓箭亂射,箭矢如雨般射向蕭淵藻,跟隨的士兵舉起盾牌擋住射來的箭矢,蕭淵藻又命令除去,因此,人心大安。亂賊就在夜裹悄悄溜走了,蕭淵藻命令騎兵追殺亂賊,斬殺了數千人,於是平定了亂軍。蕭淵藻進封號為信威將軍,被召入任太子中庶子。性格謙遜退讓,不求聞達。

他擅長作文賦,尤其喜好古體詩,但除非是在公宴上作詩文,平時不曾妄有所為,即使有了小文章。一旦作成,就扔掉底稿。六年,任軍師將軍,與西豐侯正德一起北伐渦陽,很快就班師回京,被有關官員奏本,免去了他的官職,削減他的爵土。大通元年,遷任侍中、中護軍。當時渦陽剛剛投降,就任命蕭淵藻為使持節、北討都督、征北大將軍,在渦陽鎮守。高祖經常讚嘆說:「子弟們如果都能像迦葉一樣,我還有什麼憂慮呢。」 迦葉是蕭淵藻的小名。蕭淵藻又被召入任安左將軍、尚書左僕射,蕭淵藻堅決辭讓,不肯接受任命,皇帝命令不許他辭讓。蕭淵藻獨自一人住一間屋子,他的坐具上有膝蓋磨出的痕跡,宗室子弟、官紳士大夫,沒有一人不把他當作楷模。他經常認為自己所得到的爵位太高、俸祿太多,就想隱退,因此門內庭中空閒寂寞,與賓客們也很少來往,太宗(蕭綱)因此特別敬重喜愛蕭淵藻。

蕭淵藻常年穿布衣、墊蒲蓆,不吃鮮魚活禽,如果不是在公眾場所,就不聽音樂。高祖常因此而稱讚他。侯景之亂發生後,蕭淵藻派自己的長子蕭彧率領兵士進入京城增援,城門打開後,蕭淵藻被加任散騎常侍、大將軍。占據京口時,蕭淵藻染上流行病,他自己不作治療。有人勸他投奔江北,蕭淵藻說:「我是國家的重臣,地位特別重要,既然不能誅殺剪除逆賊,那麼應當與朝廷同死生,怎麼能賣身投靠異族人,而求保全自己的性命呢。」於是,他好幾天不吃東西。蕭淵藻去世,終年六十七歲。 [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