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梁书·到洽传

梁书·到洽传出自《梁书》,此史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1]

目录

原文

到洽,字茂㳂,彭城武原人也。洽少知名,清警有才学士行。谢朓文章盛于一时,见洽深相赏好,日引与谈论。每谓洽曰:“君非直名人,乃亦兼资文武。”朓后为吏部洽去职朓欲荐之洽睹世方乱深相拒绝除晋安王国左常侍不就遂筑室岩阿幽居者积岁。乐安任昉有知人之鉴,与洽兄沼、溉并善。尝访洽于田舍,见之叹曰:“此子日下无双。”遂申拜亲之礼。天监初,沼、溉俱蒙擢用,洽尤见知赏,从弟沆亦相与齐名。高祖问待诏丘迟曰:“到洽何如沆、溉?”迟对曰:“正清过于沆,文章不减溉;加以清言,殆将难及。”即召为太子舍人。御华光殿,诏洽及沆、萧琛、任昉侍宴,赋二十韵诗,以洽辞为工,赐绢二十匹。高祖谓昉曰:“诸到可谓才子。”昉对曰:“臣常窃议,宋得其武,梁得其文。”

二年,迁司徒主簿,直待诏省,敕使抄甲部书。五年,迁尚书殿中郎。洽兄弟群从,递居此职,时人荣之。七年,迁太子中舍人,与庶子陆倕对掌东宫管记。俄为侍读,侍读省仍置学士二人,洽复充其选。九年,迁国子博士,奉敕撰《太学碑》。十二年,出为临川内史,在郡称职。十四年,入为太子家令,迁给事黄门侍郎,兼国子博士。十六年,行太子中庶子。普通元年,以本官领博士。顷之,入为尚书吏部郎,请托一无所行。俄迁员外散骑常侍,复领博士,母忧去职。五年,复为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未拜,仍迁给事黄门侍郎,领尚书左丞。准绳不避贵戚,尚书省贿赂莫敢通。时銮舆欲亲戎,军国容礼,多自洽出。

六年,迁御史中丞,弹纠无所顾望,号为劲直,当时肃清。以公事左降,犹居职。旧制,中丞不得入尚书下舍,洽兄溉为左民尚书,洽引服亲不应有碍,刺省详决。左丞萧子云议许入溉省,亦以其兄弟素笃,不能相别也。七年,出为贞威将军、云麾长史、寻阳太守。大通元年,卒于郡,时年五十一。赠侍中。谥曰理子。昭明太子与晋安王纲令曰:“明北兖、到长史遂相系凋落,伤怛悲惋,不能已已。去岁陆太常殂殁,今兹二贤长谢。到子风神开爽,文义可观,当官莅事,介然无私。此之嗟惜,更复何论。谈对如昨,音言在耳,零落相仍,皆成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

译文

到洽,字茂公,是彭城武原人。到洽年轻时知名,清高机警有才学品行。谢眺的文章在当时很著名, 见到到洽颇为赏识喜爱,每天邀请他_起谈论,经常对到洽说:“你不仅仅是名人,也兼备文武才能。” 谢眺后来担任吏部郎,到洽离职,谢眺想举荐他,到洽看到正值乱世,深加拒绝。(到洽)被授任为晋 安王国左常侍,没有就任。于是在山岩边修建房舍,隐居了几年。乐安人任昉有懂得鉴别他人的能力, 和到洽的哥哥到沼、到溉都关系很好,曾经在田间房舍拜访到洽,见到他后赞叹说:“这人日后天下无 双。”

于是使用拜见朋友父母的礼节。天监初年,到沼、到溉都受到提拔,到洽格外被知遇赏识,堂弟 到沆也与他名声相等。高祖询问待诏丘迟说:“到洽与到沆、到溉相比怎么样?”丘迟回答说:“(到洽) 正直清廉超过到沆,文章不逊色到溉;加上能清谈,二人恐怕难以比得上(到洽)。”当即征召到洽为太子 舍人。高祖到华光殿,诏令到洽和到沆、萧琛、任侍奉饮宴,赋二十韵诗篇,因为到洽的文辞最为工巧, 赏赐绢布二十匹。高祖对任昉说:“到氏兄弟可以称为才子。”任昉回答说:“臣下时常私下议论,宋得 到武将,梁得到文人。”天监二年,调任司徒主簿,在待诏省值勤,诏令派他抄写经部书籍。天监五年, 调任尚书殿中郎。到洽的兄弟亲族,接连担任这个职位,当时的人觉得他们很荣耀。天监七年.调任太 子中舍人,和庶子陆俺分别掌管东宫文书记载。不久担任侍读,侍读省依然设置学士二人,到洽又充任 人选。

九年,调任国子博士,奉命撰写《太学碑》。十二年,外调出任临川内史,在郡中称职。十四年, 入京任太子家令,调任给事黄门侍郎,兼国子博士。十六年,调任太子中庶子。普通元年,以本身官职 兼任博士。不久,进入尚书省担任吏部郎,(当时)请托在他那里全部行不通。不久调任员外散骑常侍, 又兼任博士,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普通五年,又担任太子中庶子,兼任步兵校尉,未就任,随之调任给 事黄门侍郎,兼任尚书左丞,纠举从不避开贵戚,对尚书省实施贿赂也行不通。当时皇帝想要亲自出征, 军队国家的礼仪,多由到洽制定。普通六年,调任御史中丞,弹劾纠察无所顾忌,有强劲正直之称,当 时风气为之整肃。因公事降职,仍然身居职位。

按旧制度,中丞不能进入尚书下舍,到洽的哥哥到溉担 任左民尚书,到洽援引亲属不应有妨碍的条款,送尚书省详细决断。左丞萧子云建议准许进入到溉的官 署,也是因为他们兄弟一向忠厚,不相区别的缘故。普通七年,外出任贞威将军、云麾长史、寻阳太守。 大通元年,在郡中去世,享年五十一岁。追赠侍中。谥号为理子。昭明太子给晋安王萧纲下令说:“明 北、到长史相继逝世,悲伤惋惜,不能平息。去年陆太常亡故,现在二位贤人长辞。到洽风度开放爽朗, 文采章法都可作为榜样,身居职位而处理政事,耿介没有私心。这样的嗟叹惋惜,还有什么可谈论的? 谈论、对话仿佛在昨天,声音还在耳边,相继辞世,都成阴间之人。每当想到这里,何时可以谈论?” [2]

作者简介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学家。约生于梁末陈初,在八十岁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