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
中文學名: 棗 | 目: 鼠李目 | ||
拉丁學名: Ziziphus jujuba Mill. | 科: 鼠李科 | ||
別 稱: 棗子、大棗、刺棗、貫棗 | 族: 棗族 | ||
界: 植物界 | 屬: 棗屬 | ||
門: 被子植物門 | 種: 棗 |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命名者及年代: Mill.,1768 | ||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 分布區域: 原產中國,亞洲、歐洲和美洲常有栽培。 |
棗(學名:Ziziphus jujuba Mill.),別稱棗子,大棗、刺棗,貫棗。鼠李科棗屬植物,落葉小喬木,稀灌木,高達10餘米,樹皮褐色或灰褐色,葉柄長1-6毫米,或在長枝上的可達1厘米,無毛或有疏微毛,托葉刺纖細,後期常脫落。花黃綠色,兩性,無毛,具短總花梗,單生或密集成腋生聚傘花序。核果矩圓形或是長卵圓形,長2-3.5厘米,直徑1.5-2厘米,成熟後由紅色變紅紫色,中果皮肉質、厚、味甜。種子扁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8毫米。 棗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P,除供鮮食外,常可以製成蜜棗、紅棗、熏棗、黑棗、酒棗、牙棗等蜜餞和果脯,還可以作棗泥、棗面、棗酒、棗醋等,為食品工業原料。
目錄
形態特徵
落葉小喬木,稀灌木,高達10餘米;樹皮褐色或灰褐色;有長枝,短枝和無芽小枝(即新枝)比長枝光滑,紫紅色或灰褐色,呈之字形曲折,具2個托葉刺,長刺可達3厘米,粗直,短刺下彎,長4-6毫米;短枝短粗,矩狀,自老枝發出;當年生小枝綠色,下垂,單生或2-7個簇生於短枝上。
葉紙質,卵形,卵狀橢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3-7厘米,寬1.5-4厘米,頂端鈍或圓形,稀銳尖,具小尖頭,基部稍不對稱,近圓形,邊緣具圓齒狀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無毛或僅沿脈多少被疏微毛,基生三出脈;葉柄長1-6毫米,或在長枝上的可達1厘米,無毛或有疏微毛;托葉刺纖細,後期常脫落。
花黃綠色,兩性,5基數,無毛,具短總花梗,單生或2-8個密集成腋生聚傘花序;花梗長2-3毫米;萼片卵狀三角形;花瓣倒卵圓形,基部有爪,與雄蕊等長;花盤厚,肉質,圓形,5裂;子房下部藏於花盤內,與花盤合生,2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2半裂。
核果矩圓形或長卵圓形,長2-3.5厘米,直徑1.5-2厘米,成熟時紅色,後變紅紫色,中果皮肉質,厚,味甜,核頂端銳尖,基部銳尖或鈍,2室,具1或2種子,果梗長2-5毫米;種子扁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8毫米。 花期5-7月,果期8-9月。[1]
地理分布
產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甘肅、新疆、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生長於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區、丘陵或平原。廣為栽培。本種原產我國,現在亞洲、歐洲和美洲常有栽培。
生長環境
棗生長於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區、丘陵或平原,屬於喜溫果樹,產區年均溫15℃左右,芽萌動期溫度需要在13-15℃,抽枝展葉期溫度在17℃,開花坐果期溫度在22-25℃,果實成熟期溫度要在18-22℃。棗樹耐旱、耐澇性較強,但開花期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否則不利授粉坐果。另外,棗喜光性強,對光反應較敏感,對土壤適應性強,耐貧瘠、耐鹽鹼。但怕風,所以在建園過程中應注意避開風口處。
品種介紹
棗屬植物約有40多種,多分布於亞熱帶及熱帶。我國有十餘種,其中主要的栽培種有3種。 ①普通棗。原產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適應性及抗逆性強。為落葉喬木,我國栽培的棗均屬此種。本種有3個變種:一是無刺棗;二是葫蘆棗;三是龍鬚棗。
②酸棗。在我國北方分布較多,華中及華東地區也有分布,為灌木或喬木。
③毛葉棗。又叫滇刺棗、南棗。分布在台灣、雲南、海南等地,為落葉小喬木。
普通棗的主要優良品種
1、伏脆蜜。果實中大,較整齊;果形短圓柱形;平均單果重16.2g,最大果重27g。果皮鮮紅色,果面光滑潔淨,極美觀。果肉酥脆無渣,汁液豐富,脆熟期鮮果含糖量30{bf},可食率96.5{bf},品質極上。果實8月中旬脆熟,一般在8月上中旬即可采鮮上市。適應性強,較耐旱;果實生長期很少落果。
2、冬棗。又名霑化冬棗、魯北冬棗。果實中大,近圓形;平均單果重14g,最大果重23.2g,大小較整齊;果皮薄而脆,赭紅色,果肉脆嫩汁多,極甜,略具酸味和草辛味,無渣,鮮食含糖量40{bf},可食率96.9{bf},品質極上。果實9月下旬進入白熟期,10月中旬完全成熟,採收期長。適應性較強,在粘土、沙土及輕鹽鹼地上均能較好地生長結果。定植後3年結果,產量中等。
3、長紅棗。又名躺棗,是分布於山東省棗莊市的農家傳統主栽品種,是鮮食制干兼用型品種。果實中大,長圓柱形。平均單果重16.7g,最大果重31.7g,大小較整齊,果皮薄,赭紅色,果肉肥厚,汁液含量少,鮮棗含糖量為36{bf},可食率94.2{bf},品質上等。果實8月底進入白熟期,9月上中旬完熟,採收期較集中。制干率47{bf},干棗含糖量為79{bf}。抗逆性強,耐旱,耐瘠薄,平原山區均可栽培,托刺長,葉片窄長,花量中等,坐果穩定,早果性和豐產性均好。嫁接苗定植當年即可結果。
4、泗洪大棗。為江蘇省泗洪縣特產的鮮食及加工兼用型品種。果實大,短圓柱形;單果重40~60g,最大果重83g,整齊度一般;果皮中厚,赭紅色,果肉肥厚,核中等大,汁液含量少,鮮棗含糖量33{bf},可食率92{bf},品質上等。果實9月底完熟,採收期較集中,但早果性較差,栽後3年結果,5年以後方能進入結果盛期。
5、梨棗。又名山西梨棗。原產山西運城地區。為鮮食棗品種。果實大,長圓形,果重25~30g,最大果重50g,果面不很平整,果皮中厚,淡紅色,果肉厚,白色,肉質鬆脆,汁多味甜,鮮棗含糖27.9{bf},可食率97{bf},鮮食品質上等。唯果肉鬆軟,貯運性一般,果實9月下旬成熟。樹體中大,樹姿開張。果實易裂,且易染炭疽病、輪紋病,采前落果亦重,適宜秋雨較少的地區栽培。
6、大雪棗。原產魯南山區,為特晚熟鮮食品種。果實扁圓形,單果重27~42g,最大果重80g;果面平整光滑,赭紅色。果肉肥厚,綠白色,10月中旬成熟,果實較耐貯運,不裂果。樹體較大,樹冠開張,1~2年生二次枝有彎曲下垂現象。新生棗頭結果能力強,前期豐產性好。
7、大白鈴棗。果實大,不很整齊,多數近球形或橢圓形,少數呈饅頭形;平均果重26.8g,最大果重42g;果皮中厚,棕紅色,美觀,果面有不明顯的凹凸起伏。果肉鬆脆,汁液中多,味甜,鮮棗含糖33{bf},可食率96{bf},品質中等。果實9月上旬成熟,不裂果。樹體中大,樹姿開張,發枝力中等。樹高4.5~5m。棗頭紅褐色,針刺不發達,短小或無針刺。豐產穩產。
8、贊皇大棗。果實大而整齊,長圓形或倒卵形,平均單果重17.3g,最大果重29g,果皮深紅色,較厚,韌性好。果肉緻密質細,汁液中等,鮮棗含糖35{bf},可食率96{bf},品質上等。制干率47.8{bf}。果實9月下旬成熟。樹體高大,樹姿開張,樹勢強健。適應性強,耐旱,耐瘠薄,較豐產。
9、金絲新4號。平均果重10g,是金絲小棗品種群中果個最大的。果皮薄,淺棕紅色,果肉細胞緻密,鮮棗含糖45{bf},可食率97.3{bf},品質極上,9月底10月初完熟。樹勢較強,幼樹針刺發達,坐果穩定,高產穩產。
二、棗的其他優良品種
1、臨猗梨棗。果實特大,果實長形圓形。平均單果重30~50克,最大85克。皮薄,肉厚,紅色,肉質脆甜,汁較多。鮮棗可溶性固形長期110天左右,產量高而穩,豐產性能特強,為名貴鮮食品種,品質極上。
2、大白鈴。大白鈴又名「鴨蛋棗」、「饅頭棗」,果實近球形,平均單果重25克,最大可達80克以上。果面有明顯起伏;果皮棕紅色,有洶湧,果肉鬆脆,稍精,汁液中多。味甜,鮮食品質中上。果實生育期90天左右,無裂果現象。為中熟鮮食品種。
3、大雪棗。果實近圓形,外觀似柑桔;色澤紅,有光澤,平均單果重40~50克,最大90克,大小較整齊;果肉白色,肉厚核小甜脆,清香可口,汁中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5{bf},可食率98{bf}宜鮮食,品質上等,為鮮食晚熟優良品種,10月下旬成熟。果實生育期130天左右,在自然條件下,可貯存至元旦。
4、酥棗。分布於河南新鄭、內黃縣、密縣等地。果實廣圓形,果頂圓,梗窪廣。果皮薄,紅褐色。質地細而脆,品質中上,為早熟的鮮食品種。
5、不落酥。分布於山西平遙縣辛村鄉趙家莊村。果實中大,卵圓形,單果平均重16.8克,最大單果重25.5克。果面粗糙、皮薄、品質上等,是優良的鮮食品種。9月中旬成熟。
6、板棗。主產於山西稷山縣。果實小,扁倒卵形,單果平均重9.2克,最大單果重14克。果面光滑,深紅色,質緻密較脆,品質上等。生食制干兼用品質種,制干率64{bf},為山西四大名棗之一。9月下旬成熟。
7、金絲小棗。分布於山東的樂陵縣、慶雲縣、惠民縣,河北滄縣、獻縣,北京的密雲縣等地。果實較小,橢圓形或倒卵形,單果平均重4-6克。果面光亮、鮮紅。肉質緻密細脆,品質極上,為優良的鮮食制干兼用品種。制干率為55{bf}~58{bf}。9月中下旬成熟。
8、駿棗。分布在山西交城縣、清徐縣、文水縣也有少量栽培。果實較大,圓柱形,平均單果重22克,最大單果重28.2克。果面光滑,質較脆,品質上等,為後食制干兼用品種,制干率57.2{bf}。9月中旬成熟。
9、壺瓶棗。分布於山西太谷縣、清徐縣、平遙縣等地。果實大長倒卵形,平均單果重19.5克,最大單果重25克。果面光滑,質地鬆脆,品質上等,為主食制干兼用品種,制干率57.2{bf}。9月中旬成熟。
10、贊皇大棗。分布於河北省贊皇縣一帶。果實中大,長圓形,平均單果重14.3克,最大單果重17克,果面光滑,質緻密酥脆,品質上等,是優良的鮮食制干兼用品種,制干率47{bf}。9月下旬成熟。
11、灰棗。分布於河南新鄭、中牟、尉縣、蘭考縣。果實中大,長圓形,平均單重11.9克,最大果重17克,果實橙紅色。品質上等,是優良的鮮食制干兼用品種,制干率55{bf}~60{bf}。9月中熟。
12、晉棗。又叫吊棗,產於陝西彬縣、長武縣。果實圓柱形或長卵形,平均單果重34克,最大單果重60克。果面光滑濃紅色,味極甜,品質極上。是優良的鮮食制干兼用品種。制干率41.6{bf}。9月下旬成熟。
13、雞心蜜棗。分布於河南新鄭、中牟等地。果實雞心形,平均單果重6.5克,果深紅色,質細,品質上等。為制乾鮮食兼用品種,制干率42{bf}~46.7{bf}。9月中旬成熟。
14、馬牙棗。又叫葫蘆棗、脆棗。主產於北京。果實葫蘆形,平均單果4.4克,紫紅色,質細脆,品質上等,為鮮食的優良品種。9月上旬成熟。
15、蜂蜜罐。產於陝西大荔。果實短橢圓形或短圓柱形。果實中大,平均單果重8.3克,最大果重10.1克,皮薄肉嫩,品質上等,是鮮食早熟的優良品種。9月初成熟。
16、郎家園大棗。主產於北京東郊郎家園一帶。果實長圓形,平均單果重9.5克,最大果重11.5克,果實紅色,肉質細嫩面脆,成熟早,品質極上。是聞名中外的鮮食品種,9月初成熟。
17、大葉無核棗。產於河南內黃,濬縣。果實橢圓形,平均單果重28.0克,最大果重31.3克,果實暗紅色,品質上等,9月上旬成熟,該品種葉大果大,且無核,是鮮食稀有的珍貴品種。
18、圓鈴棗。又叫鈴棗,紫棗。產於山東聊城、德州等地。果實圓形,平均單果重11.1克,最大果重24.8克。果皮厚,果面不平滑,質地緊密。是制乾的優良品種,出干率60{bf}~62{bf}。9月上中旬成熟。
19、無核小棗。又叫空心棗、虛心棗。產於山東樂陵、河北滄州一帶。果實圓柱形,平均單果重5.0克,最大果重10.1克。果皮橙紅色,肉質細膩,核退化成膜質,品質上等,適於加工制干,制干率53.8{bf}。9月上中旬成熟。
20、相棗。分布於山西運城北相鎮一帶。果實近圓形,平均單果重19.9克,最大果重25.5克,深紅色,果面光滑,質緻密較脆,品質上等,是優良的制干品種,制干率60{bf},9月下旬成熟。
21、婆棗。又叫阜平大棗,分布河北西部,南部及山東北部等地。果實多長圓形,平均果重11.2克,果皮深紫紅色,質地疏鬆,品質中等,宜制干,制干率53.5{bf},9月下旬成熟。
22、朗棗。分布在山西太谷、祁縣等地。果實圓筒形,平均果重13.5克,最大果重20克,果皮紫紅色,肉質較脆硬,品質中上,適於制干,制干率67{bf},9月下旬成熟。
23、扁核酸。又叫小紋棗,分布河南內黃,河北南部。果實圓筒形,平均單果重9.5克,最大果重13.6克,果紫紅色,肉質脆,品質中上等,宜制干,制干率58.1{bf}。9月底成熟。
24、核桃紋棗。又叫大紋棗,主產於河南北部。果實圓形,平均單果重12.4克,最大果重20.2克。果皮深紅色、質硬、果面皺紋深而密,似核桃,果實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該品種宜制干,制干率40{bf},品質中上。9月中旬成熟。
25、木棗。分布在山西柳林縣、臨縣、離石縣等地。果實柱形,果皮紅色、肉質緊密,品質中等,適於制干,制干率56.9{bf},9月下旬成熟。
26、屯屯棗。產於山西南部,河南靈寶等地,果實短圓形,果面有不明顯的五棱突起。平均單果重17.5克。最大單果重23.9克,深紅色,質密較硬,品質中上,適宜制干,制干率60{bf},9月下旬成熟。
27、大葉無核棗。產於河南內黃、濬縣,散生於農家庭院中。是近幾年發現的名貴稀有品種。 果實近圓形,果大,最大單果重31.3克,平均單果重28.0克,縱徑4.21厘米,橫徑4.12厘米。梗窪深,果頂凹,有一明顯橫溝。果皮淺紅色,果點圓形、小面密集。果肉青白色,汁多質脆,味甜。果核退化成薄膜狀,果心為一個無核的空腔。 4月中旬萌芽,6月初開花,9月上旬果實成熟。該品種外形獨特美觀,品質上等,是優良的鮮食、加工品種,可在城近郊區發展。
三、棗樹的觀賞類品種
1、龍棗:亦稱龍鬚棗,為當地長紅棗的特殊變異。果實扁柱形,果重3~4克,果面不平,成熟時為紅褐色。鮮干品質均較差。果實9月下旬成熟。樹體小,樹姿開張,樹冠自然園頭形,20年生大樹高4米左右,冠徑4~5米。棗頭紫紅色,樹形彎曲不定,有的蜿蜒曲折前伸,有的盤曲成圈生長。猶如群龍飛舞,大雅活潑。生長勢弱。嫁接當年即可結果,產量較低。
2、茶壺棗:果重4~8克,果形奇特,在果實中上部,常長出1~2對短柱狀的肉質突出物,高出果面5~7毫米,厚5毫米左右,形似壺嘴、壺把,因此得名。果面平滑,成熟時紫色,光澤鮮艷。鮮食品質中等,9月中旬成熟。樹體中等,樹姿奇特,外圍枝條披垂。樹冠自然半園形,20年生大樹高5~6米,冠徑6~7米,嫁接苗定植後第二年結果,豐產性好。
3、盤棗:果實石磨狀,在果實中部有一條縊痕橫貫中腰,深寬2~3毫米。果重6~7克,成熟時紫色,有光澤。鮮干品質較差,9月下旬成熟。樹體較高大,樹冠呈自然半圓形,樹勢中等。20年生大樹高6~7米,冠徑6米左右。定植後2~3年結果,產量較低。適應性強,抗寒。
4、柿蒂棗:果實橢圓形,果重11~13克,果肩園,顴片宿存,隨着果實發育增長而逐漸肉質化呈多角狀肉瘤,蓋住果肩和梗窪,直徑約1厘米、厚約0.6厘米,圓形如柿萼,故稱「柿蒂棗」。果面平滑,成熟時深紅色,可鮮食,亦可制干,但品質均中等。9月中旬成熟。樹體中等,樹姿開張,樹冠自然半圓形,發枝力較強。耐旱、耐瘠薄。
5、葫蘆棗:也稱猴頭棗,由長紅棗變異而來。果實為長倒卵形,果重10~15克,從果頂部與胴部連接處開始向下收縮變呈乳頭狀,既似倒掛的葫蘆,又似小猴縮脖而坐,因而得外。果面光滑,果皮褐紅色。鮮干品質中等;9月中旬成熟。樹體較高大,樹冠呈白然園頭形,發枝力中等,20年生大樹高5米左右,冠徑4~5米。嫁接後1~2年開始見果。生長強旺,耐瘠薄、豐產。
6、大柿餅棗:因果實扁園如柿餅狀而得名。果重8~10克,果面不平,褐紅色,無光澤,質地細脆,汁液中多,甜味濃,鮮食品質上等。9月上中旬成熟。樹體較小,乾性強,棗頭多直立生長,樹冠呈自然園頭形。20年生大樹高4~5米,冠徑3~4米。嫁接苗定植後第二年始果。樹勢弱,立地條件要求土壤肥沃。
7、胎里紅:果實長橢圓形,果重18克左右,果面平整光滑。果皮色澤從幼果到成熟變化三次:花後子房成綠色,1~3天漸轉呈深紅色,1個月後,紅色漸退,又漸呈綠色,進入脆熟期,又轉變為粉紅色,成熟時為深紅色。鮮食品質較差,制干品質中等。9月上中旬成熟。樹體較高大,樹姿開張,樹冠園錐形,20年生大樹高6~7米,冠徑5~6米。定植12年開始結果。[2]
繁殖方式
棗樹育苗常用的有分株法、嫁接法和扦插法。多用嫁接法或分株法繁殖。 嫁接時砧木用本砧或酸棗,接穗用1~2a生棗頭上的二次枝。本砧或酸棗種子秋播或沙藏後春播。皮下接法對砧木粗度要求不嚴,接穗容易採集,嫁接成活率高,是棗樹的主要嫁接方法,在砧木離皮期均可進行,以發芽前後至新梢旺長期為最好。較粗的砧木可以用劈接法,嫁接適期掌握在萌芽前15~20d。 分株是利用棗發生的根櫱,根櫱過密時可適當疏除。此外,利用自根棗樹,還可進行根插育苗。近年用生根粉處理1a生嫩枝、硬枝扦插獲得有較高的成活率。
分株未:
是我國棗產區的傳統繁殖方法。主要是利用棗根易形成不定芽且易萌發的特性。通過培育根苗繁殖苗木。此法雖能保持母株的優良性狀。但育苗量有限。培育根櫱苗的方法有3種: 1.是刨樹盤,損傷粗1~2厘米的根,刺激傷口形成不定芽,生長根櫱苗。 2.是在行間開溝,在離樹冠外圍挖深40厘米、寬30厘米左右的溝,切斷2厘米以下的細根,剪平根斷面、鋪填鬆散濕土,促髮根櫱苗。 3.是將田間第1年形成的根櫱苗,夏秋季進行歸圊育苗,起苗時剪除葉片,隨起苗隨栽植,隨澆水,畝栽5000株以上,2年後即可出圊。
嫁接法:
常用的嫁接方法有劈接、切接、皮下接和芽接等。 1.劈接和切接一般在萌芽前15~20天進行。砧木直徑在1。5厘米以上的劈接,較細的爭接。接穗選1~2年生棗頭一次枝,按一般接法進行。 2.皮下接又稱袋接。從樹液開始流動到整個離皮期間均可進行,以發芽前後到7月上旬最好。注意,生長季嫁接,應將剪下的接穗立即剪去脫落性枝和葉片,插在盛有少量清水的桶不保存,接後用塑料條纏縛,套塑料袋保濕更好,但成活後要及時破袋通風。 3.芽接以帶木質芽接為好,在花期可且尚未木質化的發育枝作接穗。此法兼有芽擋和枝接雙重特點。又稱為嫩梢接。適用於實生砧木圊內嫁接育苗。
杄插法:
有根插和枝插兩種。枝插生根難,成活充極低,根插成活率較好。據山西太谷農校和湖南林學院試驗,直徑1~3厘米、長10~20厘米的根段,斜插於露天苗畦,頂部覆干5厘米。經常澆水保濕,成苗率高,苗木生長也壯。[3]
栽培技術
定植
棗樹的栽培密度分林糧間作式和早期豐產式兩種。計劃林糧間作的可考慮按株行距2米X5米栽植,畝栽67株。寬行窄株有利於套種農作物。早期豐產式主要目的是抓早期產量,儘早獲益。栽培密度可按株行距(1.5~2.0)米義(3~4)米,畝載83~146,而從實際效果看,株行距2米X4米,畝栽83株居多。
施肥
棗是果實發育期較長的樹種, 從開花到成熟需要源源不斷的養分供應,無論是幼樹還是盛果期大樹都應以施好、施足基肥為基礎。基肥施人時間最好在秋季10月底之前進行,最遲要在12月底之前完成。每畝施肥量不少於5000千克。基肥的種類以士雜肥、既肥、圈肥為主,秸稈漚制的肥料效果也很好。乾旱地區施基肥後最好灌溉-次。 在施好基肥的前提下,2~3年生幼樹-般在6月中旬每株施人0.1~0.2千克尿素即可。盛果期棗樹全年追肥2~3次(不包括根外追肥)。第-次在5月上中旬進行,每株追施尿素0.2~0.3千克;第二次在6月上、中旬,株追磷酸二氨或氮磷鉀複合肥0.2~0.4千克,促進幼果生長發育;第三次追肥在7月底至8月初進行,株追尿素或磷酸二氨0.2~0.4千克。除此之外,從5月中旬起至採收前每15天左右,最好噴一次0. 3%的磷酸二氫鉀液,以促進坐果和果實發育。
修剪
棗樹樹冠擴展速度較慢,幼樹修剪可增加枝量,加快樹冠形成,形成豐產骨架。結果期樹修剪目的在於調節營養分配關係,實現豐產、穩產。 ①樹形選擇:棗樹樹形很多,但就目前的栽培模式看,選用紡錘形樹形較能適應密植需要,有利於實現早期豐產。該樹形有明顯的中心干,主幹高40~50厘米,樹高③米左右,中心幹上錯落着生5~7個主枝,主枝不分層,每隔20~40厘米留一個,呈螺旋狀上升排列,主枝上直接養結果枝組。定植時80厘米定干,2~3年內依次培養5~7個主枝,中心干通過數次短截後達到3米高度時落頭,控制上長。 ②修剪:幼樹修剪量要小,除太陽旺枝條和交叉重疊需去除之外,其餘枝條應儘量保苗。主枝角度不太高的, 可通過撐、拉、墜等措施,開張角度,並在修剪中採用刻芽、重截髮育枝、夏季摘心扭悄等手段增加枝葉量。
提高坐果率
①開甲:棗樹開甲又叫環狀剝皮,目的在於阻止地上部分製造的養分向根部運輸,提高坐果率。開甲時間根據不同品種習性而稍有不同。一般對於落花重、頭蓬花坐果難的品種,開甲的最佳時間在盛花初期,此時開甲可有效促進頭蓬花結果。落果重的品種應在盛花後開甲.開甲的部位可在距地面25厘米處進行,以後逐年開甲高度上移。開甲即環剝的寬度以0.5厘米左右為好。開甲時切口要平滑,以不傷木質部,只剝下韌皮層,留下形成層為度。環剝的傷口必須連接成閉合的環形,否則效果不佳。
②控制樹勢:棗樹幼樹易旺長,尤其是大雪棗、梨棗和冬棗以及台灣青棗等,一般當年栽苗生長量就很大。旺長對整個樹體擴冠成形十分有益,但也同時影響了坐果率,致使幼旺樹在1~2年內產量很低。所以,在生產上要加以控制。對坐果率低的強旺樹,可採取長放和拉枝等措施,對提高坐果率效果較好。其次,還可採取控制肥水以及噴施多效唑等技術措施來提高坐果率。[4]
病蟲害防治
主要病害
l、棗鏽病。該病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也侵害果實。受害葉片背面散生淡綠色小點,後漸變淡灰褐色,最後病斑變黃褐色,產生突起的夏孢子堆。在葉片正面對着夏孢子堆的地方,出現不規則的褐綠色小斑點,逐漸失去光澤變為黃褐色角斑。病菌多在病葉上越冬。6月下旬降雨後,越冬的孢子開始萌芽侵入葉片,7月中旬開始發病,8一9月份病菌不斷進行再侵染,受害嚴重葉片開始大量落葉。多雨、高濕是棗鏽病發生流行的主要條件。
防治措施:⑴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使樹體生長健壯,提高樹體抗病カ。⑵在冬季休眠期,通過合理整形修剪,使園內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徹底掃除病落葉,集中燒掉,減少越冬病菌。⑶噴藥防治:6月下旬,病菌開始侵入前,噴藥保護,每隔l5一2O天噴l次,連噴3一5次。常用藥劑有5O%多菌靈8OO一lOOO倍、2OO倍倍量式波爾多液、5O%退菌特6OO倍液、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lOOO一l5OO倍液等交替使用,效果較好。
2、棗炭疽病。該病主要危害棗果,也能危害葉片。果實受害,最初出現褐色水漬狀小斑點,擴大後,成近圓形的凹陷病斑,病斑擴大密生灰色至黑色的小粒點,引起落果,病果味苦不堪食用,葉片受害會變黃脫落。多雨時會加重發病。
防治措施:⑴加強肥水管理,改良土壤,做到旱能澆,澇能排,增施有機肥,促進樹體健壯生長,提高樹體抗病能カ。⑵清潔果園:落葉後將園內所有的落葉及落果集中燒掉或深埋。⑶藥劑防治:棗樹萌芽前,噴l次波美5度石硫合劑。6月上、中旬噴布l次2OO倍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7月中、下旬和8月上旬各噴l次殺菌劑,常用藥劑有65%代森鋅5OO倍液,5O%多菌靈8OO一lOOO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OO倍液,2OO倍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等。
3、棗瘋病。該病主要為害棗樹和野生酸棗樹,是棗樹的毀滅性病害。棗樹染病後,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表現不正常的生育狀態。地上部分表現在花變葉,芽不正常發育和生長所引起的枝葉叢生,以及嫩葉黃化、捲曲呈匙狀等。地下部分則主要表現在根櫱叢生。幼樹發病l一2次就會枯死,大樹染病,3一6年逐漸乾枯死亡。棗樹瘋病通過嫁接傳染或田間葉蟬類害蟲刺吸傳播。
防治措施:⑴剷除病株和帶病的根櫱,以防傳染。⑵選用無病的接穗,嫁接繁育苗木。⑶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加強栽培管理,促進樹體健壯生長。⑷防治傳病媒介害蟲,噴布2O%殺蟲菊酯3OOO倍液或lO%吡蟲啉3OOO倍液。
主要蟲害
l、桃小食心蟲。在我國北方地區每年發生l一2代,以老齡幼蟲在土壤中作冬繭越冬,翌年5月中旬開始出土,6月上中旬連續出土,6月中下旬為出土盛期,7月份成蟲羽化產卵,7月中旬幼蟲開始孵化蛀果,幼蟲在果實內生活25天左右,脫果結繭化蛹,繼續發生笫2代,7月中旬以後蛀果的幼蟲,脫果後則多數入土結繭越冬,只發生l代。
防治措施:⑴樹盤培土或覆膜,在幼蟲出土前,在樹幹四周l米範圍內培土並壓緊,阻止幼蟲出土。覆膜前,用5%辛硫磷顆粒劑撒施於地下,然後淺鋤。⑵適期用藥。當卵果率達l一2%時,開始噴藥防治。連續噴2一3次,每l5天噴-次,常用藥劑有2O%殺滅菊酯2OOO一3OOO倍液,3O%桃小靈乳油l5OO倍液,噴藥時要仔細周到。
2、棗尺蠖。幼蟲為害棗的嫩芽,葉片及花蕾,每年發生l代,以蛹在樹冠周圍lO一l5公分深的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羽化為成蟲,交尾後產卵,雌成蟲無翅,須爬到樹幹上產卵,經過25天左右的卵期,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幼蟲孵化上樹危害,幼蟲l一3齡食量小,主要食害嫩葉,4一5齡幼蟲食量大增,常將葉片吃光,幼蟲經過5齡發育後,於5月下旬至6月中旬,開始入土化蛹越夏並越冬。
防治措施:⑴在冬季結合深耕土壤,揀除並殺死越冬蟲蛹。⑵3月上旬在樹幹基部距地面2O一25公分處綁紮lO公分左右寬的薄膜阻止雌成蟲上樹產卵,每天早晨、晚上在樹下人エ捕殺成蟲,或在樹幹周圍噴布菊酯類農藥,殺死孵化的小幼蟲。⑶樹上噴藥防治,如果樹下未防治徹底,仍有上樹危害的,可以噴布藥劑,用25%滅幼脲2OOO倍液防治。
3、棗粘蟲。ㄡ名包葉蟲,以幼蟲為害葉片、花、果實,並將棗樹小枝吐絲粘在-起將葉片捲成餃子狀在其中危害,或由果柄蛀入果內蛀食果肉,造成被害果早落。該蟲l年發生3代,以蛹在老翹皮下和縫隙中作繭越冬,翌年3月下旬開始羽化,4月上中旬為羽化盛期,羽化後2一4天交配,交配後l一2天產卵,卵期lO一l5天,笫l代幼蟲發生盛期在5月上旬,笫2代幼蟲發生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笫3代在8月上中旬。
防治措施:⑴在9月上旬開始在樹幹上綁草把,誘集幼蟲在其上化蛹越冬,到冬季收集草把,燒掉或深埋。⑵在冬季刮除老翹皮,以減少越冬蟲源。⑶噴藥防治,狠抓笫l代幼蟲防治,在幼蟲發生期及時噴藥防治,用9O%敵百蟲lOOO倍液、2O%殺滅菊酯3OOO倍液交替使用,效果較好。[5]
主要價值
營養
紅棗含有蛋白質、脂肪、18種氨基酸(其中有8種是人體不能自動合成的在),6種有機酸,36種微量元素及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P,其中蛋白質含量比梨高出11倍,維生素C和維生素P含量最高,有維生素王之美稱。大棗中所含糖類主要是葡萄糖,亦含果糖、蔗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組成的低聚糖、阿拉伯聚糖及半乳醛聚糖等.另外,還發現大棗中存在一種酸性多糖,命名為大棗果膠(Zizyphus-pectin)A。此外還含有纖維素、胡蘿蔔素、核黃素、樹脂、黏液質、香豆素類衍生物、兒茶酚(Catechol)、鞣質(Tannin)、揮髮油等。民間有「天天吃紅棗,一生不顯老」之說。大棗最突出的特點是維生素含量高。在國外的一項臨床研究顯示:連續吃大棗的病人,健康恢複比單純吃維生素藥劑快3倍以上。因此,大棗有「天然維生素丸」的美譽。 可以製成蜜棗、紅棗、熏棗、黑棗、酒棗及牙棗等蜜餞和果脯,還可以作棗泥、棗面、棗酒、棗醋等,為食品工業原料。
藥用
棗味甘、性平,入脾、胃經。有補中益氣、補益脾胃,滋養陰血,養心安神,緩和藥性的功效。用於治療脾氣虛所致的食少、泄瀉,陰血虛所致的婦女髒躁證,病後體虛的人食用大棗也有良好的滋補作用。棗甘溫益氣,質潤養血,味甘又能緩和藥性,用於氣血虧虛及緩解藥物的毒烈之性。「一日食三棗,百歲不顯老。」紅棗不但是美味果品,還是滋補良藥,有強筋壯骨、補血行氣、滋頤潤顏之功效。
大棗為木本多年生植物,是中藥重要用藥,有「無棗不成藥之說」,其味甘無毒,主心邪氣,安中養脾,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絡,補少氣,主攻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可和百藥,久食輕身延年。棗具有防止動脈硬化,利於血管通暢,降低血壓,滋肝清熱、健腦安神、強身壯體,補血美容,扶正抗癌等多種功效。對肝病,血液類疾病,腎虛有顯著療效,對近百中疾病有預防的效果。 ①提高人體免疫力,保護肝臟,抑制癌細胞。 ②減少結石的形成。 ③防治骨質疏鬆,預防貧血。 ④對病後體虛的人有良好的滋補作用。 ⑤防治高血壓。 ⑥抗過敏。 ⑦寧心安神、益智健腦。
禁忌:
①有宿疾者應慎食。
②脾胃虛寒者不宜多吃。
③牙病患者不宜過多食用。
④便秘患者應慎食。
棗木的質地非常的堅硬並且很密實,棗木的紋理細膩,有光澤,並且不容易遭受蟲蛀,屬於非常好的木材。可供雕刻,制車、造船、作樂器。[6]
植物文化
棗作為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北方果品,在中國歷史的演進過程中,逐漸被人們賦予豐富多樣的文化內涵。文獻記載表明,早期婚儀中有新婦以棗、栗拜見舅姑的習俗,暗含男女有別,婦女的行為應受到嚴格的限制,要隨時以棗、栗所暗示的「早起戰慄」觀念來「自正」、約束自己。這一習俗在漢以後仍然被流傳下來,但逐漸失掉了原意而被賦予了「祝多男」之意,暗喻早生貴子、多生貴子。除此之外,道教的仙人傳說又賦予棗靈質仙氣的含義,極富思索和睿智之深意。
據考古發掘,棗在中華大地上的歷史,可溯源至7000~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栽培歷史至少也有3000年了。早期的栽培地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游的陝西、山西一帶,漸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區。漢代以後,棗的栽培地區逐漸擴大。到近代,除上述地區外,東北三省、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內蒙古]等省區,也都有出產。但無論從文獻記載看,還是從現代報道來看,棗都是我國北方居民的重要果品之一。
一、婦人之贄與早起戰慄
文獻中關於棗的記載頗為豐富,大多收集在歷代輯錄出版的類書之中,如唐代徐堅輯《初學記》、宋代吳淑撰《事類賦注》、明代蔣廷錫等編纂的「四庫全書·博物匯編·草木典」、明代陳耀文撰《天中記》(「四庫類書叢刊」)、清代張英等纂修的《淵鑒類函·果部》等。這些記載,大體說來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棗的生物品性和食用功能,另一類是棗的人文品性和象徵意涵。
在諸多的記載里,徐堅《初學記》所輯早出,材料不如後來輯錄者和增補者輯錄得那樣繁多,但對漢唐以前棗的記述,不僅羅列清楚,而且顯示了漢唐之前有關棗的種種人文觀念。如:
《爾雅》曰:棗,壺棗,遵羊棗,洗大棗,蹶泄苦棗,皙無實棗,還味稔棗。棗李曰寔之。《周官》曰:饋食之籩其實棗。《毛詩》曰:八月剝棗。《禮記》曰:婦人之贄①,椇榛脯棗栗。又曰:棗曰新之,栗曰撰之,桃曰膽之,揸梨曰鑽之。食棗桃李,不致於核。[1]463
從徐堅的記述來看,《爾雅》和《毛詩》對棗的記述,可算是最早的了。如果就古籍中追述古事而言,後出的《鄒子》里說:「燧人氏夏取棗杏之火。」對照裴李崗文化出土的棗碳化石遺存,也可聊備一格,後人想象先民鑽木取火所以用棗木和杏木,大概是因為黃河流域生長的棗樹和杏樹,木質堅硬的關係,但畢竟還是缺乏考古學直接證據的支持。
周代賦予棗的文化意涵,以《禮記·曲禮》所記「婦人之摯,椇、榛、脯、修、棗、栗」為代表。《曲禮》注:「婦人無外事,見以羞物也。」何注《公羊傳》:「禮,婦人見舅姑,以棗、栗為摯;見女姑,以腶、修為摯。」《正義》解釋說:「婦人唯初嫁用摯以見舅姑。椇,即今之白石李也,形如珊瑚,味甜美。脯,搏肉無骨而曝之。修,取肉鍛治而加薑桂,干之如脯。所以用此六物者:椇,訓法也;榛,訓至也;脯,始也;修,治也;棗,早也;栗,肅也。後夫人以下,皆為棗、栗為摯,取其早起戰慄,自正也。」[2]75~76男人饋贈所用之贄,與女人不同。《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御孫曰:『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贄,不過榛、栗、棗、修,以告虔也。』」《國語·魯語上》也有大體相同的敘述。
周代婚禮分正婚禮和婚後禮兩個階段、兩種儀式。在正婚禮之後,新婦拜見舅姑,行婚後禮,贈送棗栗等為禮物。據鄧子琴先生《中國禮俗綱要》記載,在中國古代,正婚禮之後,尚有極重要的婚後禮必須要進行,其意即新婦還有其他家屬關係,應予見面,以「正名定分」。而諸多家屬中,最重要者便是舅姑。拜見舅姑之禮如下:
一,婦見舅姑翌日婦見舅姑[所以須翌日方見者,以有夫婦關係,而後有舅姑與新婦關係,此舉實深有旨。惟宋儒已多不了解此意,觀朱子之評聞公伊川,可以知之],夙興,婦沐浴、笄、綃衣、以俟見。質明,贊見婦於舅姑。席於阼。舅即席。席於房外,南面,姑即席。婦執笄,棗栗[笄竹器而衣者,棗栗象徵嚴敬之意義],自門入,升自西階、進拜、奠於席。[奠之者,舅尊,不敢授也,]舅坐撫之、興、答拜。婦還又拜。降階、受笲、腶修[腶修象徵振作之意義]、升、進北面、拜、奠於席、姑坐舉以興、拜、授人。於是贊醴婦,儀式始畢。古代摯簡而意重,且又專注,不若後代之泛也。
二,婦饋舅姑……
三,舅姑饗婦……
四,舅饗送者……
五,姑饗送者……
「昏(婚)後禮」之重要,目的在達到重責婦順,即順於舅姑、和於室人、當於夫君。《禮記·昏儀》對這一目的說得十分清楚完整: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父親醮子而命之迎,男先於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婿執雁入,揖讓升堂,再拜奠雁,蓋親受之於父母也。降出,御婦車,而婿授綏,御輪三周,先俟於門外。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敬慎重正,而後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夙興,婦沐浴以俟見。質明,贊見婦於舅姑,婦執笲,棗栗段修以見。贊醴婦,婦祭脯醢,祭醴,成婦禮也。舅姑入室,婦以特豚饋,明婦順也。厥明,舅姑共饗婦以一獻之禮,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階,婦降自阼階,以著代也。成婦禮,明婦順,又申之以著代,所以重責婦順焉也。婦順者,順於舅姑,和於室人,而後當於夫,以成絲麻布帛之事,以審守委積蓋藏。是故婦順備而後內和理,內和理而後家可長久也。故聖王重立。
在古代,民俗成為禮制的一部分者,以婚禮中的民俗為最明顯,如男女和合飲食,融入禮中,即成同牢合卺。新婦以棗、栗等為贄拜見舅姑習俗的背後,又暗含着或遮蔽着對婦女社會地位的限定和束縛:男女有別,婦女的行為受到嚴格的限制,要隨時以棗、栗所暗示的「早起戰慄」觀念來「自正」自己、約束自己。
周代形成的這種婚禮之制,到兩晉發生了劇烈的變革。「六禮」被省並和簡化了,形成了新的「三日婦拜時婦」的新俗。「三日婦」即舉行婚禮同居三日後,夫婦關係便告成立。於是回娘家居住,即現在西南地區有些少數民族的不落夫家之俗。「拜時婦」即舉行過婚禮後回娘家居住的女子,於新歲或吉日,以紗蒙面,至男家去拜見舅姑。此後,男家可隨時接回同居。女子拜見舅姑--即謀求得到男家及其家族成員的承認,以達到在男方家庭中明確其「重責婦順」的契機,已不再是正婚禮後三日舉行的「婚後禮」中完成。到唐末五代亂世,婚禮之變革更為劇烈。
這種婚儀中男女有別,新婦以棗栗拜見舅姑的習俗,何時發生了變化,沒有找到直接記載或證據。但明代永樂年間成書的「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的編者在引述了《左傳》的上述記載後寫道:「今男女同贄是無別也。男女之別,國之大節也,而由夫人亂之,無乃不可乎。」②那就是說,禮俗中規定的婦人拜見舅姑以棗、栗為贈物,以「明婦順」,確立新婦在男方家庭中的地位和責任,且以棗、栗暗喻婦女以「起早戰慄」約束自己行為的觀念,到明代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同時,棗、栗在饋贈禮俗中所具有的此等象徵含義--起早戰慄,從此也就多少被淡化甚至被遺忘了。
二、祝生男
新婦饋贈舅姑棗栗的習俗,在漢以後仍然被流傳下來,但逐漸失掉了原意而被賦予了新義,興起於漢代的「撒帳」習俗中,棗、栗被賦予了與饋贈舅姑不同的喜物象徵的意義,即「祝多男」,暗喻早生貴子、多生貴子。
「撒帳」習俗起於何時何因,向有兩說:一說以宋人高承撰《事物紀原》和明代王三聘撰《古今事物考》為代表,主張始於漢之翼奉;一說以《戊辰雜鈔》和清代趙翼撰《陔余叢考》為代表,主張始於漢武帝。而《戊辰雜鈔》被學界認定是「撒帳」第一次見諸載籍③。
高承《事物紀原·吉凶典制部·撒谷豆》載:「漢世京房之女適翼奉之子。奉擇日迎之,房以其日不吉,以三煞在門故也。三煞者,謂青羊、烏雞、青牛之神也。凡是三者在門,新人不得入,犯之損尊長及無子。奉以謂不然,婦將至門,但以谷豆與草禳之,則三煞自避,新人可入也。自是以來,凡嫁娶者,皆置草於門閫內,下車則撒谷豆,既至,蹙草於側而入,今以為故事也。」[4]473而《戊辰雜鈔》也有類似的記載:「撒帳,始於漢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帳中共坐,飲合卺酒,預戒宮人遙撒五色同心花果。帝與夫人以衣裾盛之。雲得果多,得子多也。」[5]47
對於這兩則古代婚禮儀式的記述,論者袁洪銘指出,撒帳和撒谷豆是兩回事,所喻之意也不能相提並論:「綜觀上列兩則,可見高(指高承)、王(指王三聘,此處不引--引者)二人所說者完全是民間現行婚嫁禮俗中撒谷豆的變相,較之撒帳為視多男的意義,截然不同……撒帳與撒谷豆顯然是兩種形相,而撒谷豆則為壓禳法術之說,於此實有根據也,然而高、王諸人所說撒谷豆的情節,不但作者不贊同它是撒帳的起源,即趙翼的《陔余叢考》對於清人王棠(指所傳《知新錄》--引者)所演繹高承、王三聘之說,亦力辟其非。」④
袁論所說甚是。撒谷豆與撒帳都是古代(現在也還不同程度的殘留着)婚禮中的儀式關節,但兩者目的不同,手段也不同。前者是一種以壓煞和禳解為目的的巫術,後者應是一種以祈願為指歸的象徵。撒谷豆藉助的是谷豆和草(宋以後,增加了銅錢等物件),撒帳所拋撒的五色同心花果,即現代所說的「五子」:(1)紅棗(俗稱「早子」,取早生兒子之意);(2)落花生(俗稱「生子」,取生男之意);(3)榛子(俗稱「增子」,取增加兒子之意);(4)瓜子(俗稱「多子」,取多子之意);(5)桂圓(俗稱「龍子」,取生子富貴之意)⑤。
撒谷豆,一般於新婦下轎後進入男家之際,在大門口進行,以壓煞可能危害人丁安全、家庭幸福的三煞(青羊、烏雞、青牛之神)。如若溯源到古代社會,這種儀式與跨馬鞍和跨火堆,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過渡儀式,即從母氏家族即異家族,進入父氏家族,從而取得男方家族成員資格的象徵儀式。所謂壓煞,習慣上是指青羊、烏雞和青牛之煞,深層看來,也許還帶有由內婚制轉變為外婚制的更為遙遠的意識的遺韻,即排拒他家族的「集體無意識」,而一旦經過撒谷豆、跨馬鞍、跨火堆等過渡儀式,新婦便成為男方家族的成員,從此,她要拋棄母家的信仰而以男家信仰為信仰,尤其是祖先信仰,以綿延男方的世系和維護男方家族的利益而效力終生。
撒帳,則是在已經被認可為男方家庭成員的新婦和新郎進入新房後的一種儀式,其主旨在於祈望早生貴子、多生貴子。在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裡,所謂早生貴子和多生貴子,當然不是指早生和多生女孩子,而是指早生和多生男孩子,男子是家族綿延的根本,故而是一種「祝生男」的祝願象徵。撒帳,主要是由男方家庭指定人在進入新房和新人上床或入帳時拋撒包括棗栗子在內的「五子」,但也有將「五子」藏匿在炕席下面和炕頭角落裡,女家也把「五子」和對女兒進行性教育的骨板畫等一同藏匿在陪嫁箱底,因為生子同樣也是娘家對自家女兒的期盼。
三、靈質仙氣
西漢是一個讖緯興盛、仙道泛濫的時代,棗這一區區嘉果之物,也被賦予了靈質仙氣,董仲舒在這一點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在《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中說:「握棗與錯金,以示嬰兒,嬰兒必取棗而不取金也……故物之於人,小者易知也,其大者難見也。」他是在談論利與義的權衡時,舉出這個類似後世嬰兒「抓周」的例子,但無意中透露了一點當時關於棗的身份與價值的信息。
宋吳淑在《事類賦注·棗》中把古人涉棗的神秘思想、神話傳說、典故集中起來,並予排比、分類和闡發。他說:
棗實嘉果,民之所資。或美樲酸之實,或稱還味之滋。或食仁而祛邪,或茹葉而充飢。仲思紫實,周文弱枝。晏子始稱於秦繆,少君亦遇於安期。七日聞之於仙傳,八月載之於《毛詩》。觀其纂纂離離,新之疌之,三星繁茂,五苑紛披……伐東家而去婦,握錯金而示兒,數十年仙童之顧,三千歲神女之期。若夫曾皙嗜之而靡忘,孟節含之而不食……《戴禮》稱婦人之贄。《周官》設饋籩之實。或生於石虎園中,或植於景陽山側。羊角、崎廉,細腰、櫅白。或蔭鄭街,或饒冀州。名擅雞心,用比狐裘。夏令鑽之而取火,春祀笮之而用油……或啖馬而為脯,或斫樹而同盟。[6]522
在古文獻中,棗之所涉,極為廣泛,從種植、食用、藥用、信仰到象徵,而道教的仙人傳說所賦予棗的含義,又極富思索和睿智之深意。下面略舉幾例:
(一)仙人安期生食棗的傳說
吳淑《棗賦》引「少君亦遇於安期」的傳說,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方士李少君曾語漢武帝曰:「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棗,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於是才有漢武帝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舉。司馬遷《史記·樂毅列傳》說:「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膠西,為曹相國師。」[7]第7冊第2436頁安期生約為戰國末期人。據《神仙傳》載,安期生是齊人,本是個賣藥翁,曾修煉於泰山東南仙人山之仙人堂,後成仙。葛洪說他服金液長生,「非止世間,或延千年而後去爾」⑥。李少君也是齊人,於安期生處得神丹之方。《列仙傳·安期先生》稱,安期生為琅玡阜鄉(今屬山東)人。李少君對漢武帝說,安期生食他提供的棗,且大如瓜者,意謂棗於安之長生不老和成仙不無關係。棗有延年益壽之功效。《神異經》說:「食之可以安體,益氣力。」《本草》說:「凡棗九月采,日干,補中益氣。」「三千歲神女之期」傳說:「《馬明生別傳》曰:明生少逢神女,還岱宗,見安期生曰:『昔與女郎游於安息西海之際,食棗異美,忽已三千年矣。』」這又是一個安期生食棗的神仙傳說。馬明生,臨淄人,崔文子弟子。受煉丹經術,入泰山修煉。另據南宋謝守灝編《混元聖紀》,安期生以道授馬明生,馬明生又傳於陰長生。
(二)西王母為漢武帝設玉門棗
關於周穆王與漢武帝會見西王母的神話傳說,漢以降,異常流行,且有種種說法。現代考古出土的漢墓中的畫像石,有關這類題材的繪畫,也是汗牛充棟。吳淑筆下的「七日聞之於仙傳」傳說乃是其中之一。《漢武內傳》曰:「七月七日西王母當下,為帝設玉門之棗。」「玉門棗」,見於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上林名果異木》:「棗七:弱枝棗、玉門棗、棠棗、青華棗、梬棗、赤心棗、西王母棗(出崑崙山)。」上林苑系漢武帝在秦代舊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供其春秋打獵之用。周圍300里,離宮70所,苑中有珍禽奇獸、名果異木。託名班固而很可能是六朝人所撰之《漢武帝內傳》中,描寫了漢武帝在瑤池與西王母歡會,漢武帝拜請西王母授長生之道及西王母傳道授書(《五嶽真形圖》和《靈光生經》)的神話傳說,並記載了群臣各獻美果,玉門之棗是西王母盛宴武帝的果品之一。各地出土的漢畫像石多有漢武帝與西王母會見的場面,也多經解讀,但唯有玉門棗一項始終未見有人專門研究和提及。
(三)爛柯忘歸傳說
吳淑《棗賦》引「數十年仙童之顧」故事,注說:南宋鄭緝之撰《東陽記》曰:「信安縣有懸室坂。晉時有民王質,伐木至室中,見童子四人,彈瑟而歌,質因留,倚柯聽之。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質含之便不復飢。俄頃,童子令其歸,質承聲而去,斧柯漼然爛盡。既歸,質去家已數十年,親舊零落,無復昔時矣。」
爛柯忘歸的傳說,還見於南朝梁人任昉的《述異記》和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吳淑所以選擇鄭緝之的記述,是為了闡述棗在爛柯忘歸故事中所起的作用。在這則故事裡,童子給王質的這枚棗核,是一個符合道家長生不老理念、具有食之不飢功能的象徵物。道教仙人多食棗,故而長生。《事類賦注》還舉出別的例子。如,「窟室有仙人之餌」,注曰:「《神仙傳》曰:李意其於城角中作一土窟,居其中,冬夏單衣,但飲酒食脯及棗。或百日、二百日不出。」爛柯忘歸成了漢語的成語和典故,而人們在提及和使用這個成語或典故時,卻不再留意棗核對於王質之忘歸所起的延年益壽的作用了。
2011年5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流傳於山西省陵川縣和浙江省衢州市的「爛柯山的傳說」(Ⅰ-108)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這兩個地方提供出來的口頭傳說記錄文本中,棗的身影已經完全消失不見了。至於民間口頭講述中,是否還有棗現身,因缺乏深入的調查和準確的記錄,暫時無法作出定論。
透過各個時期的文獻記載,結合仍然在民間婚禮中流行的用棗習俗,以及民間文學中流傳的與棗有關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棗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的不同文化內涵及其嬗變的大致脈絡。棗文化的內涵演變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文化現象,是中國民眾文化心理的一種反映。
按照歷史的先後,最早時期棗的文化意蘊主要與其發音有關,之後所演變出的不同文化內涵,無論是婚禮中的用棗,還是涉及道家長生不死的信仰,本質上說,它們體現出了中國人基本的生命觀,於生則追求多子多福,於死則希望延年益壽,長生不死。[7]
詩詞
宋朝郭祥正的《詠棗》:「黑腰虛羨爾,紅皺豈為然」;范成大詩「紫爛山梨紅皺棗」;可那是曬過的干棗。也有人把鮮棗比擬作「紅玉」,如王安石《賦棗》詩「風苞墮朱繒,日顆皺紅玉」;黃庭堅詩句「日顆曝干紅玉軟」。
白居易所作《杏園中棗樹》一詩頗有趣,開篇先貶:「人言白果中,唯棗凡且鄙。皮皴似鬼手,夜小如鼠耳。胡為不自知,生花此園裡。豈宜遇攀玩,倖免遭傷毀。二月曲江頭,雜英紅旖旎。棗亦在其間,如嫫對西子。」結語再褒:「君愛繞指柔,從君憐柳杞。君求悅目艷,不敢爭桃李。君若作大車,輪軸材須此。」宋代文人王安石也作《賦棗》詩盛讚:「種桃昔所傳,種棗予所欲。在實為美果,論材又良木。」清代詩人張鏐作《富平棗》詩讚曰:「何須珍異物,愛此一林丹。霧暗青虬隱,秋花亦玉寒。吹豳常應候,則壤不名酸。寄語安期叟,如瓜詎可餐。」山東省發改委副主任王樹理也在 《詠棗詩》中極盡稱頌:「虬龍爪兮鋼鐵干,耐鹼耐貧復耐旱。春獻綠陰秋吐珠,多像魯北莊稼漢。」
清代詩人潘內召還特作《詠棗花》詩盛讚棗花之美:「忽憶故鄉樹,棗花色正新。枝迎饁餉婦,香惹賣漿人。纂纂飛輕雪,離離綴素珍。祗今秋漸好,頻撲任西鄰。」清代慶雲名士張咸五所作《晚行》一詩,描繪得頗有意境:「林棗離離豆綴花,綠槐村外夕陽斜。」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