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国家电影中心

林抟秋(1920年10月6日-1998年4月4日),台湾桃园区人,剧作家电影制片家电影导演。在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曾为日本教师改名“林博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原名,一生跨足戏剧电影、实业界。

林抟秋
导演
罗马拼音 Lin Tuan-Chiu
昵称 阿伯
别名 林博秋、林翼云、林传智
国籍 中华民国
出生 (1920-10-06)1920年10月6日
台湾 新竹州桃园街
逝世 1998年4月4日(1998-04-04)(77岁)
台湾 台北
职业 电影制片家、导演、剧作家
语言 台语
教育程度 日本 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
配偶 邱宝月(1940年-1998年结婚)
儿女 长女
次子:林嘉义
父母 父:林添富
出道地点 日本
出道日期 1942年
出道作品 《奥山社》
相关团体 玉峰影业公司

林抟秋的人生横跨了台湾的日治时代、戒严时代、到当代的台湾,他做过的事情相当展开,堪称50年前的斜杠青年。他是活跃于新剧运动的留日学生、剧作家,战后他是实业家、牧场主人、电影公司老板、也是专拍台语片的电影导演[1]。 林抟秋从影的时间约有10年,现存的导演作品只有3.5部,扣除被电检制度虐到体无完肤的《阿三哥出马》,还有《错恋》(又名《丈夫的秘密》)、《五月十三伤心夜》、《六个嫌疑犯》,全部都独树一格。

目录

“我就不相信台湾人在台湾拍台语片,台语片会兴盛不起来!”

挡不住的霸气外露,这是林抟秋曾在公开场合说过的话。林抟秋,日治时期到战后活跃于新剧运动的留日学生、剧作家,也是战后的实业家。年轻时他是个活力满点的知识青年,透过一出出舞台剧的搬演,再现人情冷暖,揭发社会现实,也实践热血觉青的社会改革理念。但是二二八事件爆发,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台湾社会漫长的噤声时代,他中断了戏剧活动,接掌家业,成为了一位实业家。1956年台语片时代来临,文化人们又看到了当年的未竟之业,出资拱林抟秋自己出来做片厂。林抟秋曾经待过日本东宝,是那个年代在台湾极少数真正有过片厂实务经验的人。

自己的电影自己拍,林抟秋当仁不让,他卷起袖子亲自下海创办了“玉峰影业”及“湖山片厂”,矢言要做好的台语片,要做产业的领头羊。他的公司免费招收学员,不跟学员签约,摆明了是帮整个台湾培养影业人才。后来,虽然天不从人愿,玉峰从落成到落幕只有短短的8年,但是他不仅真的带出一批电影生力军,也著实拍出了今天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放了60年依旧温润的几部沧海遗珠。

其中国家电影中心典藏了1960年的《丈夫的秘密》(原作名《错恋》,《丈夫的秘密》是删剪版)、1965年的《五月十三伤心夜》及《六个嫌疑犯》,并且都已经数位修复完成,可以看到这些经典作品最原汁原味的面貌[2]

生平

林抟秋之父林添富经营谦记商行(大豹炭矿事务所),负责台北地区8个矿场的运输行销事务,家境富裕。林抟秋1938年从新竹中学肄业后赴日升学,1942年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就学期间便热衷观赏戏剧,私下也尝试剧本创作。毕业后随即加入东京地区以领导“新喜剧运动”闻名的新宿红磨坊剧团,成为在东京第一位台湾出身的专业剧作家[3],在1942年间并且一度在东宝影业支援电影摄制工作,奠定日后的制片事业基础。

1943年初返台后,指导桃园青年团体双叶会公演《阿里山》,随后发表代表剧作《医德》与《高砂馆》,4月间与王井泉张文环等人筹组厚生演剧研究会,继承因中日战争而中断的新剧运动。9月推出《阉鸡》、《高砂馆》、《地热》、《从山上看见的街市灯火》等剧,演出轰动一时。林抟秋一人负责这次公演所有剧目之编剧、导演工作;同时由于编、导技术成熟,当时剧评喻为“台湾新剧运动的黎明”,是台湾现代戏剧史上划时代的演出。

1946年林抟秋成立人剧座,上演《医德》与《》。不久,二二八事件爆发,自此挥别剧坛,返乡务矿。

1957年间台语电影摄制风气初兴,林抟秋于是筹组玉峰影业公司,并于莺歌山区兴建湖山制片厂,拍摄台语电影,不过电影创作却因当时电影检查制度,而有很大的限制。不久,玉峰影业就在台语电影整体的景气下滑以及电视出现,而结束营运。林抟秋的电影代表作品有《阿三哥出马》、《错恋》等。

视频

【台语片60周年】关于台语片30:台湾电影的先行者:林抟秋导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