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葉的功效與作用
枇杷葉的功效與作用枇杷葉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葉子,又名巴葉、蘆桔葉,具有清肺止咳,和胃利尿,止渴的功效,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分布於中南及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全年均可採收,曬乾,刷去毛,切絲生用或蜜炙用。[1]
目錄
枇杷葉的性味歸經
【性味】苦,微寒。
①《別錄》:味苦,平,無毒。
②《藥性論》:味甘。
③《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歸經】肺,胃經。
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本草經疏》:"入手太陰、足陽明經。"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降逆止嘔。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吐,噦逆。可治療口乾消渴,肺風面瘡,粉刺。
①《別錄》:"主卒啘不止,下氣。"
②《食療本草》:"煮汁飲,主渴疾,治肺氣熱嗽及肺風瘡,胸、面上瘡。"
③《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斷痰絲,化頑痰,散吼喘,止氣促。"
④《綱目》:"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療腳氣。"
⑤《本草再新》:"清肺氣,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嗆血,治癰痿熱毒。"
⑥《安徽藥材》:"煎汁洗膿瘡、潰瘍、痔瘡。"
【用法用量】煎服,5~10克;止咳宜炙用,止嘔宜生用。
【用藥禁忌】《本草經疏》:胃寒嘔吐及肺感風寒咳嗽者,法並忌之。
功效作用
1、 鎮咳、祛痰、平喘作用
枇杷葉所含苦杏仁甙在體內水解產生的氫氰酸有止咳作用.水煎劑或乙酸乙酯提取物有祛痰和平喘作用.其葉所含之揮髮油有輕度祛痰作用.亦有報告指出,枇杷葉止咳作用強, 祛痰作用較差.
2、抗菌作用
枇杷葉水煎劑或乙酸乙酯提取物對白色或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均有抗菌作用.但有人認為,枇杷葉無抗菌作用, 並能刺激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
4、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枇杷葉3兩、茄梗5兩,加水3000毫升煎成2000毫升,再加單糖漿240毫升。日服3次,每次10毫升,20天為一療程。治療167例,結果控制42例(25%),顯效60例(36%),好轉35例(20%),無效30例(18%)。據觀察,止咳作用強,祛痰作用差;對單純型氣管炎較好,對哮喘則無效。治程中無毒性反應。
另有用野批杷葉製成注射劑,每毫升含生藥2克。每次用0.5毫升,在二側定喘穴注射,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治療59例,顯效14例,好轉35例,無效10例。對喘息型患者有較好療效。
3、 其他作用
有報告指出,枇杷葉乙醇冷浸提取物對大鼠角叉菜膠所致足腫脹局部用藥有抗炎作用, 溫浸提取物局部用藥或灌胃給藥、冷浸提取物灌胃給藥均無抗炎作用。
枇杷葉的炮製方法
1、枇杷葉
《肘後方》:「拭去毛。」
《本事方》:「溫水浸,刷去毛。」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洗,刷去毛淨。」
《衛生寶鑑》:「去毛尖。」
《活幼心書》:「淨刷去葉後毛,銼碎。」
《瑞竹堂方》:「去毛陰乾。」
《溫熱經緯》:「去毛筋。」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絨毛,用水噴潤,切絲,乾燥。生品常用於肺熱咳嗽。
2、蜜枇杷葉
《聖濟總錄》:「拭去毛,蜜塗,炙。」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洗,刷去毛盡,塗蜜,炙焦黃色。」
《滇南本草》:「凡用刮去背上細毛,淨盡,著蜜抹勻,火烘。」現行,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枇杷葉絲中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放涼。每枇杷葉100kg,加煉蜜20kg。蜜枇杷葉多用於肺燥咳嗽。
3、枇杷葉
取淨枇杷葉,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焦,有香氣,取出放涼。炒枇杷葉常用於和胃止嘔。貯乾燥容器內,蜜枇杷葉、炒枇杷葉密閉,置通風乾燥處。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