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杜牧詩歌的豪放清新和婉約細膩(郭進拴)

杜牧詩歌的豪放清新和婉約細膩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杜牧詩歌的豪放清新和婉約細膩》中國當代作家郭進拴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杜牧詩歌的豪放清新和婉約細膩

杜牧(803-852)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以豪放清新、婉約細膩的詩風而聞名於世。他的詩歌充滿着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性的深刻思考,被譽為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一位卓越詩人。

杜牧的創作特點是:

1、杜牧的詩歌風格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豪邁,一種是香艷。前者杜牧在描繪的時候往往較為傷感,有時是弔古,有時是感懷,表達的思想感情立意奇特。後者多用清新的筆調記錄下不同的景物,詩的基調也以讚美為主。

2、杜牧平生憂國憂民,又有滿腔的抱負,再加上他為人細膩情感豐富,也就成就了杜牧的詩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風華流美之致,這在晚唐時期都是無人能及的,甚至在整個唐代都找不出第二位。

3、杜牧能在日常景觀中發現獨特的美,而且能找到和眼前基調最切合的意境,並通過畫面的描述和情思的寄託,賦予詩歌生的靈性,對自然的歌頌也是杜牧自身抱負抒發的體現,詩中往往也蘊含着杜牧在晚唐真實的感受

4、在詩歌的表達上,杜牧多用率真直賦寓理於事,也正因為如此,杜牧的詩又有豪爽俊朗的風格,他的詩歌形象鮮明,極具感染力,這與他擅長用比喻、寄情於景、以景表情活用對比等手法有密切的聯繫

5、杜牧的古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把敘事、議論、抒情三者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一派風格通過散文的形式夾雜着議論,杜牧的詩成為後人學習的目標。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成就,詩、賦、古文都身趁名家。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杜牧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杜牧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

杜牧的絕句畫面優美,語言清麗,情韻綿長,風調悠揚,在藝術上別具一格,一直為後人所推崇,杜牧的七言絕句,題材多種多樣,寫景抒懷,宮怨邊詞,詠史狀物,無所不有。其中以詠史絕句寫得最有特色,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說:「杜紫微天才橫逸,有太白之風,而時出入於夢得。七言絕句一體, 殆尤專長。」

劉克莊云:「牧於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矯時弊。」(《後村詩話》)楊慎也說:「(杜牧)詩豪而艷、宕而麗,於律詩中特寓拗峭,以矯時弊。」(《升庵詩話》)所謂「拗峭」,意指杜牧的"律以雄姿英發為最主要的特徵,在律體中又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現出一種勁直峻峭、氣力健舉的氣勢,從而更增強了雄渾豪宕的意境。

杜牧的文和賦

杜牧賦的代表作為《阿房宮賦》,《阿房宮賦》運用了想象、比喻以及誇張等寫作手法 ,增強語言表達的效果。阿房宮還未建成,就毀滅於戰火之中,其建築的規模、形制、建築風格是怎麼樣的,早已無人知曉。而杜牧卻展開想象的翅膀,在《阿房宮賦》中藝術地再現了阿房宮。

《阿房宮賦》增強文章的氣勢,運用描寫、鋪排與議論相結合,且對比鮮明。描寫和議論時,都以秦為主線,同進兼議六國。從寫作角度分析,秦作為描寫與議論的主線,而六國為副線;從思想角度來說,以六國舊事則作為秦的前車之鑑,一步一步地展示寫作意圖。 《阿房宮賦》駢散結合,全文錯落有致。《阿房宮賦》發揮了駢文的某些長處,如運用鋪排、對偶、押韻等手法,使文章氣勢如虹、朗朗上口,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關於杜牧詩的藝術風格,劉熙載有一個總的概括:「杜樊川詩雄姿英發。」(《藝概·詩概》)劉氏所謂的「雄姿英發」,是與李商隱詩「深情綿邈」的風格相比較而言的,意思是說,杜牧的詩在內容上多表現詩人救國救民的豪情壯志,在藝術形式上注重雄俊之氣的宏放暢達與情感的宣洩激越,有一股豪邁俊爽之氣。杜牧出生在一個文化世家,自幼喜歡文學,曾擔任過官職。然而,由於某些原因,他辭去了官職,隱居在山水之間,專心寫作。在這個時期,他創作了大量優美的詩歌作品,如《赤壁吟》、《泊船瓜洲》等,成為唐代文學界的重要人物之一。杜牧的詩歌風格俊爽清麗,獨樹一幟,「在唐賢中另是一種筆意」,他的七絕詩尤為後人所稱道。楊慎論唐人絕句時說:「擅場則王江寧,驂乘則李彰明,偏美則劉中山,遺響則杜樊川。」這種評論是比較公允的。杜牧七絕詩好在哪裡,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以「遠韻遠神」概括,未免籠統。杜牧七絕的藝術性,值得進一步探討。

杜牧的七絕詩,就其內容可分為詠史和寫景抒情兩大類:

他的詠史詩,善用翻案法,令人耳目為之一新。「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題烏江亭》)見解頗為獨特。杜牧少有大志,注說兵書,嚮往貞觀遺風,此詩便意在表達恢復唐朝國勢的政治抱負。由此可見,他的詠史詩往往具有鮮明的政治針對性。

在杜牧的七絕中,最能代表他的詩歌成就的還是寫景抒情詩。杜牧的七絕寫景,畫意濃厚,形象洋溢着勃勃的生機,明麗的畫面則給人雋秀之感。他的詩有的如姑蘇名園,小巧別致,饒有情趣;有的似太湖奇石,平淡中見雅致,不經意處見匠心。在他的筆下,既有「溶溶漾漾白鷗飛,綠淨春深好染衣」的漢江春色,也有「馬放平沙夜不收」、「塞垣高鳥沒狼煙」的邊塞奇觀,極盡畫工之妙。其實,杜牧本人就是丹青能手。據《畫史》載,宋米芾就曾稱讚杜牧所摹維摩畫像「精彩照人」。詩畫兼工的杜牧,把詩畫二者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形成詩中有畫的獨特神韻。

杜牧在黃州刺史任上寫過一首《齊安郡後池絕句》,便鮮明地體現了杜詩的這一特色。詩云:

菱透浮萍綠錦池,

夏鶯千囀弄薔薇。

盡日無人看微雨,

鴛鴦相對浴紅衣。

全詩設色精絕,濃而不艷,以綠為底色,潑筆塗抹,以鴛鴦之「紅衣」與盈盈綠水相映襯,呈現出清麗和諧的格調。而杜牧又從動態把握意象,使景物生意盎然,栩栩如生,尤其是一個「透」字,一個「弄」字,一個「浴」字,雖只有寥寥數筆,卻境界全出。夏鶯鳴囀,又給畫面增強了音響效果,靜景、動態、聲響通過詩畫與畫的紐帶被和諧地統一在了一起。

詩人具有高超的藝術概括能力,加上他對自然美的敏銳感和細緻的觀察力,稍一涉筆,就描繪出一幅完整生動的畫面,而江南煙雨美景、山明水秀,又為作者提供了廣闊的藝術創作空間,才使他的詩作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

人稱杜牧為「小李杜」,以與李商隱相應,究其風格,亦與遺山又些許相似,一是在色彩的鋪染上,二是在句法的雕琢上。不過杜牧的七絕則更加峻切疏宕,蘊涵着深刻的思考,創造出一種耐人尋味而又明潔暢達的意境。王國維說:「文學之工與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在杜牧的代表作《江南春》、《泊秦淮》中,雖明為寫景,卻以景寄情,抒發興亡之感和世事哀音,真切動人。李遺山也擅長比興寄託之法,然而正如清人劉熙載所言:「杜樊川詩雄姿英發,李樊南詩深情綿邈。」杜牧豪爽,有時逼似李白,即有憂鬱,亦以曠達出之;李商隱則刻意追求深曲之風,含意朦朧,艷麗而略失於晦澀。

杜牧為了在詩中創造這種暢達的意境,往往選取的都是明朗的、給人以快感的景物作為意象,如「青山」、「夏鶯」、「白雲」等,即使是常寫的「雨」景,也不見蕭瑟之意,卻多了些自然清新的趣味。

杜牧素有經邦濟世的抱負,吳武陵稱他「真王佐才也」,他對自己詩的風格也有「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飛谷」的追求。他的詩明快向上,即使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也不例外。如《胡晚題韋家亭子》中,詩人結句振筆直上,描繪了「曲渚飄成綿一張」的景象。《重到襄陽哭亡友韋壽朋》是悼亡之作,眼前是秋風颯颯,而詩人想到的卻是「重到笙歌分散地,隔江吹笛月明中」。

杜牧七絕詩的美,還表現在他那富有「立體感」的語言和擬人、比喻的手法,傳出了自然景物的「神」。清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一切詩文,總須立在紙上,不可字臥紙上,人活則立,人死則臥,用筆亦然。」杜牧的語言,達到了「立」在紙上的功夫。

杜牧在《齊安郡偶題》中作者寫道:

兩竿落日溪橋上,

半縷青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

一時回首背西風。

荷花寫得如此傳神,很得力於「立體」的語言和比擬的手法。「回」、「背」二字一出,便覺荷已然活靈靈「立」在紙上,鍛煉而不失自然之美,又巧妙地將荷背西風與人背世俗粘和得不見針腳,形成圓融一體的境地。

杜牧七絕中比喻恰到好處者,不乏其例:「一樹梨花落晚風」(《鷺鶿》),把驚飛遠去的鷺鶿喻為風中飄落的梨花,清新明朗;「水紋如燕參差池」(《江上偶見絕句》),以皺綢喻水波,新穎妥帖。劉勰《文心雕龍·比興》中談到比喻時說:「故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杜牧詩之所以比喻自然貼切,就在於他的詩包含深情,感人至深。無論是「蠟燭有心還異別,替人滴淚到天明」,還是「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尤似倚樓人」,都可謂字字凝血。

《陳氏書錄》評曰:「杜紫微才高,俊邁不羈,其詩有氣概,非晚唐人所能及。」正是對杜詩最好的概括。

杜牧的詩歌風格多樣,既有豪放清新的風格,也有婉約細膩的風格。他的詩歌語言簡練、意境優美、情感真摯,表現出了對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思考。例如《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首詩以江南春色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於生活的熱愛和無盡的感慨。杜牧的詩歌內容廣泛,涵蓋了山水、歷史、人情等多個方面。他的山水詩以寫實手法見長,如《泊船瓜洲》:「京口烽煙接東吳,四塞煙波闊復孤。淮南望斷無崖色,南樓聳出含山霧。」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瓜洲夕陽下的美麗景象,並藉此抒發了作者對於鄉愁的思念之情。

杜牧的詩歌除了以豪放清新和婉約細膩為特點之外,還有很多重要的創作意義。例如,他在詩歌中表現了對社會風俗和時事政治的關注,如《赤壁吟》中表達了對於戰爭和政治動盪的反思和詠嘆;他還在詩歌中表現了對於生命和時間的深刻思考,如《登高》中表達了對於人生短暫和生命無常的感悟。晚唐以及後世,對杜牧的人品與詩藝評價頗高。與杜牧同時的著名詩人李商隱曾寫到:「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勛。(《杜司勛》)」李商隱與杜牧堪稱晚唐詩壇上光芒閃爍的雙子星座,時人稱為「小李杜」。可以看出,李商隱將杜牧視為詩壇知己,在詩中極力地表現對杜牧滿心傾倒與相互惋惜的情誼,表達了對杜牧詩的深切理解。清代全祖望《杜牧之論》:「杜牧之才氣,其唐長慶以後第一人耶!讀其詩、古文詞,感時憤世,殆與漢長沙太傅相上下。」杜牧的詩,主要收入《樊川文集》《外集》《別集》中。清代馮集梧作《樊川詩集注》。

杜牧字牧之,唐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西安市)人。京兆杜氏是魏晉以來數百年的高門望族,在唐代尤其煊赫。杜牧是西晉杜預的十六代孫,他與杜甫同是杜預的後裔。杜甫是杜預的兒子杜耽之後,杜牧這一支則出於杜預的少子杜尹。杜預是杜甫的十三世祖,是杜牧的十六世祖。杜尹在西晉時為弘農太守,他的六世孫杜顒,在西魏、北周時作雍州刺史,封安平公。杜顒的六世孫杜希望,唐玄宗時作官到鴻臚卿、恆州刺史、西河郡太守。杜希望有八個兒子,其中第六子杜佑最知名,作官到宰相,就是杜牧的祖父。他有三個兒子:杜師損、杜式方、杜從郁。杜從郁就是杜牧的父親。杜牧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癸未(公元803)。杜牧降生之時,離開安祿山起兵之歲(公元755)已經四十八年了。在這四十八年間,藩鎮跋扈,宦官專權,政治濁亂,農民失業,土地集中,賦斂繁重,民生艱窘,唐朝已由所謂「太平盛世」陷於內憂外患之中。杜牧正是在這樣一個時期降生,而在他降生以後數十年中,這些壞情況依然存在與發展,並且在政治上又出現了新的糾紛,如牛李黨爭。杜牧是一個懷有憂國的熱情而又在政治上有見解抱負的人,這些內憂邊患經常刺激他,使他幼小的心靈萌發了經世的大志,對當時國計民生上許多重要問題提出中肯的意見,同時也培養出文學的胚胎,在他的詩中常有憂時感事的情懷。

杜牧出身名門,少年得志,人生色彩紛呈,一生未出現大的跌宕起伏。杜牧出生那年,祖父杜佑入朝拜相(歷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十歲時,祖父杜佑去世,不久,父親杜從郁病死,家道開始中落,曾有過一段清貧的生活,故杜牧自稱「某幼孤貧」。中了進士進入仕途後,是漫長的十年幕僚生涯(洪州、宣州、揚州,回京擔任監察御史一年,再赴宣州)。回京四年:遷官左補闕、史館修撰(從七品上,相當清要的官職),後任比部員外郎。然後是「三守僻左,七換星霜」。受宰相李德裕排擠,先後外放三個窮僻小州:湖北黃州(1.3萬戶)、安徽池州(1.7萬戶)和浙江睦州(9千戶),做了七年的州刺史。直至李德裕被貶逐,他才有出頭的機會,於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回朝任吏部司勛員外郎(從六品上)、史館修撰。大中四年(850)夏天請求出守湖州,秋天獲准成行。大中五年秋末冬初返回長安,就考功郎中(從五品上,屬吏部尚書,掌內外文武官吏的考課)、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新職,兼知制誥者,多是工於文章的人。第二年遷官中書舍人(正五品上,屬中書省,是相當重要的官職)。大中六年(852),50歲的杜牧終於中書舍人任上。杜牧一生的仕途生涯應算善始善終。

一個人的生命情態與其家世及周邊人物息息相關。人生有幸有不幸,得意與失意之間,對士人來說皆憂喜所系。杜牧的世族家庭、家風傳承、骨肉情誼和一生中的交往,造就了他風流倜儻的性格,並由此形成豪邁奇崛的詩風。這正是杜牧在詩壇獨步千古的原因。「事必直書、辭無華飾」。大中四年夏天,杜牧遷官吏部員外郎。唐朝士大夫做官重內輕外,願作京官而不願作外官。杜牧卻在大中三年請求外放為杭州刺史未果後,連上三啟,再次請求外放為湖州刺史。第一啟首先表明,自己不是急於進趨之徒,然後敘述他的弟弟杜顗(yǐ)聰明俊傑,非尋常人,不幸失明廢棄,窮居海上,只有一兄,仰以為命,復不得一郡以供其衣食與醫藥,是很可同情的。第二啟談到自己早衰多病,今年48歲,已經耳聾齒落,不敢以壽考自期,願未死前早得一郡,能求異人術士為杜顗治病。第三啟寫他的病弟孀妹寓居揚州,生活困窘,必須自己以官俸接濟,聽說湖州刺史出缺,所以敢啟請外放。杜牧身居吏部要職,卻以一般人看來難以啟齒的家事親情為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請求外放,彰顯了杜牧晚年不戀京畿(jī)樞要但求安逸舒適的率真和果敢。

「邀侶以官解,泛然成獨游」。好日子總是稍縱即逝。大中五年秋,杜牧內升為考功郎中、知制誥,距大中四年秋初任湖州正好一年。大中五年秋末冬初時就新職,第二年遷官中書舍人。重新回到長安:權力的中心,杜牧沒有一絲一毫的喜悅,明明是升官赴京,而他卻說是「流落西歸」:

鏡中髮絲悲來慣,

衣上塵痕拂漸難。

惆悵江湖釣竿手,

卻遮西日向長安。

——《途中一絕》

夾岸垂楊三百里,

只應圖畫最相宜。

自嫌流落西歸疾,

不見東風二月時。

——《隋堤柳》

大中六年元旦,杜牧上朝歸來吟詩一首:

星河猶在整朝衣,

遠望天門再拜歸。

笑向春風初五十,

敢言知命且知非。

——《歲日朝回口號》

「孤墳一尺土,誰可為培栽」。大中六年冬天,杜牧得病,相當沉重,自認為陽壽將盡,作《自撰墓志銘》,敘述平生經歷。那年的冬末,杜牧病逝於故鄉長安安仁里官邸,享年50歲,晚唐最耀眼的一顆詩星隕落了。

①唐代以科舉取士,科目繁多,進士科尤其為當時人所重視。進士每年考一次,應考者有時多至千人或八九百人,只錄取二三十人,最多四十多人。取中進士者非常榮耀,仕宦的前途希望很大,謂之「白衣公卿」。

②唐代考進士照例在正月,二月放榜,所以說「放榜未花開」。「春色」與「入關」,都是雙關之詞。唐人詩往往謂過關試為春色,如韓儀有一位朋友過關試,韓儀送他一首詩,有「今日便稱前進士,好留春色與明年」之句。總之,杜牧是中國唐代文學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詩歌以豪放清新、婉約細膩為特點,內容廣泛,涵蓋了山水、歷史、人情等多個方面。他的作品在語言和意境方面都極富特色,既表現出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展示了對於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杜牧的詩歌在歷史演變中經過千錘百鍊,既保留了唐代文學的特色,又具備了現代文學的時代內涵。他的作品成為了中國文化遺產和人類精神財富。我們應該更加珍惜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讓它們得到更廣泛的傳承和發揚光大。[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