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花
李新花,1965年出生,山东省曹县人,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巨野大姚班”剧社掌门人刘桂松先生得意弟子。国家一级戏剧演员。现为山东省山东梆子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山东梆子专业委员会理事,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及豫剧团副团长。
李新花 | |
---|---|
出生 |
1965年 山东省曹县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卫星导航定位专家 |
知名于 | 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巨野大姚班”剧社掌门人刘桂松先生得意弟子 |
知名作品 |
、《三上轿》 《泪洒相思地》 《抬花轿》 《桃花扇》 《洛阳桥》 《秦雪梅》 |
目录
简介
1978年开始从艺,师承王东红,工豫剧闺门旦、花旦、青衣、老旦。历任曹县豫剧团、济宁市豫剧团演员。2001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国家一级演员。山东省青联委员,山东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济宁市市中区人大代表。
李新花1978年首次公演豫剧《打渔杀家》之后,在豫剧《抬花轿》中饰周凤莲、《秦雪梅》中饰秦雪梅、《西厢记》中饰红娘、《洛阳桥》中饰叶含嫣、《三上轿》中饰崔金定、《蝴蝶杯》中饰胡凤莲、《泪洒相思地》中饰王莲娟、《风雨行宫》中饰金桂、《花枪缘》中饰姜桂芝、《粉黛冤家》中饰上官婉儿、《红颜泪》中饰田秀等;
录制有电视戏曲艺术片《抬花轿》、《粉黛冤家》、《风雨行宫》等。
从艺经历
自幼学艺,主工闺门旦、花旦兼演青衣。
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及豫剧团领衔主演,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第二十届“梅花奖”获得者。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戏剧表演艺术大奖。
于1983年由曹禺先生发起举办,旨在表彰戏剧舞台上的优秀演员,树立勤学苦练、锐意创新、勇于攀登艺术高峰的楷模,促进表演艺术水平不断的提高,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梅花奖”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
梅花奖的评选条件极其严格。涉面广规格高,重艺更重人。对参评者的审查,以表演艺术成就为主,同时重视思想作风,提倡德艺双馨。且须有该年度在首都舞台公演的剧目。
1996年9月,获“天幕杯”中青年戏曲大赛一等奖;
在“山东省地方戏曲邀请赛”中获表演一等奖;
1997年10月省文化厅、省电视台主办的“首届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赛”中,参演剧目《抬花轿》获银奖;
11月参加中央电视台录制的三集电视戏曲片《风雨行宫》(饰演皇后)。中央电视台1、3、4套对此剧多次播放。
1998年排演的大型新编历史剧《孔尚任》中饰演顾雪儿,获“第六届山东文化艺术节”表演一等奖。该剧当年获省精品工程奖。
2001年,应邀参加菏泽国际牡丹节,获特等奖。她所主演的众多剧目在中央、山东、河南、安徽电视台、电台播放,全国、省多家新闻媒体给予专题报道,有多集专辑、唱片出版发行。[1]
艺术人生
穷乡僻壤小花茁长
1965年春天,李新花在曹县楼庄乡孙湾村出生了——这是人生不可抗拒的“天意”——是缘于这块戏剧文化庶地对一个未来梅花奖得主的冥冥召唤呢?还是缘于一个艺术生命对这块戏剧沃土的急急寻找?
父亲年逾不惑,自是活得明白。纵是千金,足让他喜不自胜。在春天,再没有花儿更喜人的了。就叫她新花吧,愿这个崭新而美丽的生命,有一个更新更美的明天。
物质的匮乏并非真正的不幸,真正的不幸是爱的缺失。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花又是幸运的,因为她自幼便生活在爱里。家人抱着她走亲访友,背着她下地干活,就是推碾拉磨,也舍不得扔在一边,而是把她揽在怀里,放在磨棍上一圈又一圈地跟着转悠。如果说泪水与哭泣是由痛苦制造,那么欢笑与歌声则是由幸福酿成。这个时候,“戏迷”父亲一边推磨一边高兴地哼起“两夹弦”,而尽享着亲情幸福的新花则会跟着唱,在窄窄的磨房里,这样的歌声与欢笑,常常会与“嗡嗡”的磨声相伴始终。
两夹弦也是一个地方剧种,曹县的北邻定陶县就有一个这样的剧团,曾受到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接见。父亲自小就喜爱两夹弦,而爷爷则很早就会拉弦子。家里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父亲唱着的时候,爷爷就跟着拉起来了,或者是爷爷拉着的时候,父亲就跟着唱起来了。而这时,哑哑学语的新花也从“观众席”蹒跚地走向前台,跟着唱起来。这虽是农家庭院里的自娱自乐,但在幼小的新花眼里,却无异于辉煌的“艺术盛典”。
小新花的老师不仅有父亲和祖父,还有家中墙上挂着的那个有线广播。只要里边唱戏,她的魂儿便被勾走了,不吃不睡,如同着魔,不到唱完,决不离开。更让人惊异的是,一旦听完,她竟大差不离地学会了。她成了村里的小小“名角儿”,左邻右舍、大人小孩,有时起哄让她来上一段,而小新花竟也毫无惧色,就地一站开口即唱,街头巷尾、庭舍场院,成为她最初的舞台。
李新花9岁那年,代表学校去县城会演,一曲《红灯记》唱段,唱亮了所有观众的双眼。一个初次进城的农家女娃,“震”住了见多识广的评委。县剧团的老师识才若渴,当时就动员她留下学戏,未料这位小“李奶奶”竟以想家为由摇头谢绝了。后来,带队的老师和李新花开玩笑:“新花学戏怕想家,剧团想要也没法”。
李新花13岁,机会再临。1978年县戏校招生,她在老师父母的支持下,欣然赴考,终如愿以偿。一试即中,举家欢喜。只是家境贫寒,衣物难备,东凑西借,才勉强成行。报到那天,父亲借来一辆自行车,由邻家大哥送往县城。
李新花进入戏校,心无旁顾一意求学,拼命地汲取艺术的营养。她美丽聪慧,悟性甚佳,静观细察之间,一些唱腔便心领神会了;勤奋好学,意志极强,晨练晚习之中,一些动作便运用自如了;加上老师水平较高,不少已是唱响鲁西南乃至全省的“名角”,她很快便脱颖而出,一串折子戏的主要角色便非她莫属,在一些传统名剧中扛鼎主角,她也由此确立了主工闺门旦、花旦兼青衣、老旦的艺术行当。
代表剧目
视频
山东梆子《樊梨花征西选段》李新花,感人肺腑
参考文献
- ↑ ‘艺术赏析’梆声豫韵耀齐鲁,纳兰慧羽的博客,引用日期,2019-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