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朱惠方

来自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网 的图片

朱惠方(1902-1978),木材学家、林业教育家[1],在木材学的研究中,密切联系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国情和森林资源结构的变化,及时提出新的科研任务。他在木材材性与工业利用的结合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是中国木材科学的开创者之一。他在林业教育工作中,一贯倡导"教做合一",培养了几代林业与木材工业的科技人才。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木材学家、林业教育家

出生日期----1902年12月18日

出生地点----江苏省丹阳县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奥地利维也纳垦殖大学

逝世日期----1978年9月17日

人物经历

生平

朱惠方,曾名会芳,字艺园。1902年12月18日生于江苏省丹阳县一个破产的小商家庭。13岁考人淮阴农校,并补习物理化学、日语等课。1919年,年仅17岁的朱惠方到上海准备东渡日本求学,因当时留日费用较高,原筹措之经费不足,根据上海教育会的建议,进入同济大学德文预习班准备去德国学习。1922年考入明兴大学(今慕尼黑大学)后转普鲁士林学院,1925年毕业后到奥地利维也纳垦殖大学研究院攻读森林利用学,掌握了林业及林产利用的广博知识,为他毕生从事林业和木材利用的教育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1927年夏,朱惠方从奥地利回国后先在浙江大学劳农学院任教,1929年到北平大学农学院任教授,1930年到金陵大学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金大内迁重庆,任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至1943年。在这期间,除教育、科研之外,他还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对中国林业的振兴与林产品的开发利用提出不少建议。完成了《中国中部木材之强度试验》、《中国木材之硬度研究》等论文;曾二次率调查队深入川西和西康地区,调查森林资源,并提出了森林经营管理和木业开发的规划。1943年被任命为中央林业实验所副所长。1945年被派往长春,组建长春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兼院长。1948年应台湾省农林厅邀请,与梁希同行,赴台考察林业。当时台湾大学正在筹组森林系,朱惠方应邀就任该校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翌年7月1日又创建了台湾大学实验林管理处。在此期间加入台湾林学会,当选为理事。1954年夏,以交换教授身份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林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同时考察美国的林产利用和木材加工工业。1956年,朱惠方积极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在政府有关部门协助下,几经周折,终于回到祖国大陆,在林业科学研究所任材性室主任、副所长等职。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并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简历

1902年12月18日 生于江苏省丹阳县。

1919年 江苏省淮阴农校毕业。

1919-1922年 上海同济大学德文预习班。

1922-1925年 在德国明兴大学(今慕尼黑大学)后转普鲁士林学院学习。

1925-1927年 在奥地利维也纳垦殖大学研究院进修。

1927-1929年 任浙江大学劳农学院副教授。

1929-1930年 任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

1930-1943年 任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兼系主任。

1943-1945年 任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专门委员,副所长。

1945-1948年 任长春大学农学院院长。

1948-1954年 任台湾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森林系主任。

1954-1956年 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林学院交换教授。

1957-1978年 任中国林科院森工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2]

1978年9月17日 病逝于北京[3]

研究方向

林业和木材利用。

主要贡献

研究木材资源

朱惠方深感林产品的合理开发利用,乃攸关国计民生之大事。早在30年代,他根据世界各国对木材与纸张消耗量的增长情况,预计中国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对木材与纸张的消费也必然会不断上升。但中国人多林少,加之历代当政者对不重视森林保护和合理经营管理,以至林木被滥伐,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到处是濯濯童山,木材进口量也逐年上升。据海关报告,1912年进口木材所耗资金为250余万关两,至1933年已增至1000余万关两。按当时国力无疑是难以承受的。他不断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中国造纸事业与原料木材》、《提倡国产木材的先决问题》、《世界木材的需给状况》等著述中呼吁当局,须作未雨绸缪之计。朱惠方从30年代初起,50年来一直从事木材性质基础理论的研究,为合理利用木材资源,开发造纸原料来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中国木材科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木材物理力学

朱惠方于1934年11月完成了中国中部木材的强度试验。测试的树种达74种之多,其中针叶树材9种,阔叶树材65种。1935年完成了中国木材硬度之试验,共测试的树种达180种,按测得硬度之大小,分成甚软、软、适硬、硬、甚硬5个等级。鉴于铁道轨枕用量甚大,国产材由于性质不明,造材乏术,而不得不大量进口外材。据统计,1935年用于进口轨枕的资金达875万元。朱惠方为选用国产木材制造轨枕,于1937年进行了中外轨枕用材强度比较试验。

实地考察

1938年9-10月间,朱惠方应成都商界人士王剑民等之邀,率考察组深入大渡河上游的汉原、越隽、泸定等县,以大渡河为中心,东起汉原之羊腊山,西迄泸定县之雨洒坪,更及临河南北之山脉,对地势、植物生态与环境、森林之变迁进行考察。根据考察所得资料,拟定了该片林区之经营与开发大纲。所列条款,包括森林之整治与经营、木材之运输方法与工具、森林管理机构、人员编制、投资概算等均极详细。约在1940年春,他们又对西康洪坝森林资源进行了调查,历时一年。此次调查的目的是掌握该地区天然林之分布状态、林木特性、林木的蓄积量与生长量。根据实际调查得出,当地森林以云杉、冷杉为主,是造纸的优良原料。朱惠方建议在安顺场附近各建一所制材厂、胶合板厂和造纸厂,以充分利用当地森林资源。

1948年,朱惠方与梁希在台湾考察后联名发表了《台湾林业视察后之管见》一文。1951年在台湾大学任教期间,又发表了《台湾之森林》和《解决本省轨枕用材问题之刍议》等文章。对台湾之森林资源特点及开发途径论述颇详。

木材解剖性质

木材解剖性质是木材的基本性质,只有充分掌握木材的特性,才能合理利用。朱惠方于19明年完成的研究工作《中国经济木材之识别·针叶树材》,包括7科28属64种,是研究中国重要经济木材的成果,对蓄积多而利用少或蓄积虽少而木材极有价值及少数稀有树种在解剖和分类研究上必须参考者均予记载。为帮助当时国内正在展开的阔叶树材的研究,他制定了《阔叶树材显微识别特征记载方案》(1963),对我国阔叶树材的解剖研究的规范化起到重要作用。

重视造纸及纤维工业原料的开发利用

早在1934年初,朱惠方就撰文论述中国造纸业与原料开发前景,提倡在荒芜山地植树造林,其间伐材可供造纸。1936年又著文探讨竹材造纸问题,认为竹材在中国分布面广,产量高,4-5年生即可使用,是一种优良的造纸原料。文章指出要利用竹材造纸,除应选择适宜的竹种外,还应开展大面积集团造林,以保证原料的持续供应。50年代后期,他继续对木竹材纤维形态及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表了《数种速生树种的木材纤维形态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1962).《国产33种竹材制浆应用上纤维形态结构的研究》(1964)和《马尾松用作粘胶纤维原料的研究》(1964),他对芦竹制粘胶纤维、富强纤维、人造毛的研究,进展也很快,在纺织部门支持下,试制的粘胶纤维已抽丝织布,并已开始在浙江杭州与温州筹建生产车间,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速生树种木材、竹材在人造板、造纸与纤维工业中的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980年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植物纤维化学》就引用了他的一些研究成果。

森林资源的利用

1936-1951年,朱惠方曾发表多篇文章,对林产品的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其中《竹材造纸原料之检讨》(1936)、《木材利用上的防腐问题》(1936),迄今仍有重大参考价值。他在《人造板工业》(1944)一文中指出:人造板工业可利用废材或锯屑,"九以榨糖废物之蔗杆最为经济",将成为中国极有希望的一种工业。虽然人造板工业的产品种类、生产技术水平已有重大发展,但通过发展人造板可以提高木材利用率,弥补木材供应之不足大量农业剩余物可作为人造板的后备资源,尤以甘蔗渣最为经济这些论点,至今仍然适用。可见这些文章不是应时即兴之作,而是经过调查研究或是参考大量的文献综合而提出的远见卓识。

个人思想

重视学会工作

1927年朱惠方就加入了中华农学会,1929年又加入了中华林学会。抗日战争开始后,学会中断活动。1941年,在姚传法(曾任该会理事长)的倡议下,在大后方的林学界人士召开会议,决定恢复中华林学会的活动。朱惠方被选为常务理事、编辑委员会委员、林业施政方案委员会委员、林业政策研究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被选为中华林学会成都分会理事。他常在《中华农学会会报》和《林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重要建议。1949年被选为台湾省林学会理事。1960年被选为中国林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1962年12月,被选为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并于1963年兼任该会森工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3年2月,朱惠方等33位专家、教授,致书全国科协、林业部、国家科委并报聂荣臻、谭震林副总理,就当前林业工作提出7个方面的建议。其中节约使用木材,充分利用森林采伐与木材加工剩余物,大力发展人造板和林产化学工业,由朱惠方等几位专家草拟。在节约使用木材方面提出在伐区生产阶段,须认真贯彻合理采伐、合理利用方针,按照技术规程和伐区工艺设计施工在积极提高人工干燥率逐步扩大干燥能力的同时,应大抓天然干燥和半人工性的天然干燥,对全国各主要木材制品的含水率应规定最低要求,由国家科委公布执行;在狠抓采伐与加工剩余物的充分利用,大力发展人造板和林产化工工业方面,提出首先应抓城市加工企业的废料利用,除发展纤维板外,还应着重研究和生产厚纸板组织人造板的技术攻关小组,培养人造板的专门技术人才,在林学院设置人造板专业。这些建议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教做合一

朱惠方献身林业工作51年,前30年主要从事林业教育工作,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林业专门人才;后20年主要从事木材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对木材解剖和木竹材纤维形态的研究成就卓著,其中对速生树材改性制造塑合木的研究,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

朱惠方在林业教育工作中,一贯倡导"教做合一"。1940年3月他在改进大学林业教育意见书中指出:"林业学校应负有教做合一的使命"。并列举德国、法国之做法,"每一林校均有一大片森林。大学教授既为授课之教师,又是管理这片森林的技师。所取之教材,多为管理上所得之研究与经验"。他反对林学家徒以空洞的理论自炫,学生亦少实地观察之机会。他提倡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并身体力行,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还重视实验室和实验林的工作,注意实际操作,并不以为自己是教授而不亲自操作。对此,人们至今还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台湾大学创建的实验林管理处,对丰富台湾林业教育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惠方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谈吐典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他性情开朗,平易近人,关心年轻一代的成长,对他们在学习上和工作上遇到的疑难问题,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务使他们理解为止。

主要论著

1 朱惠方.中国中部木材之强度试验.中华农学会报,1934(129,130).

2 朱惠方.中国木材之硬度研究.金陵学报,1935,5(1):1-34.

3 朱惠方.提倡国产木材之先决问题.农林新报,1935(2).

4 朱惠方.木材利用上之防腐问题.农林新报,1936(1).

5 朱惠方.竹材造纸原料之检讨.农林新报,1936(8).

6 朱惠方.松杉轨枕的强度比较试验.金陵学报,1939,9(1-2):63-84.

7 朱惠方.大渡河上游森林概况及其开发之刍议.森林调查丛刊.金陵大学森林系编,1939.

8 朱惠方.西康洪坝之森林.金陵大学森林系蓉字报告,1941(3).

9 朱惠方.木栓.金陵大学林产利用丛书.1941.

10 朱惠方.橡胶述略.金陵大学林产利用丛书.1942.

11 朱惠方.人造板工业.农林推广通讯,1944(6,8).

12 朱惠方.成都市木材燃料之需给.中央林业实验所研究专刊,1944(2).

13 朱惠方,董一忱.东北垦殖史(上卷).长春大学农学院丛书.长春:从文社发行,1947.

14 梁希,朱惠方.台湾林业视察后之管见.台湾林产通讯,1948(2,3).

15 朱惠方.解决本省轨枕用材问题之刍议.台湾农林通讯,1951(2,3).

16 朱惠方.中国木材之需给问题.台湾林业月刊,1952(1,3).

17 朱惠方.针叶树材.中国经济木材之识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研究所研究报告[森工(60)56号],1960.

18 朱惠方,李新时.数种速生树种的木材纤维形态及其化学成份的研究.林业科学,1962(4),255-267.

19 朱惠方.阔叶树材显微识别特征记载方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研究所研究报告[森工(63)1号],1963.

20 朱惠方,腰希申.国产33种竹材制浆应用上纤维形态结构的研究.林业科学,1964(9),312-328.

21 朱惠方编.英汉林业词汇,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奉献终身

朱惠方热爱祖国的林业事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虽身处逆境,仍念念不忘科学研究。1968年下放到广西"五七"干校劳动,不能搞科研,就抽空复习外文。1973年申请自费回京,整理散乱的标本、图片和资料。他治学严谨,事必躬亲,1974年,他在进行杨木的改性研究时,虽已古稀之年,还亲自乘公共汽车去顺义县采试材。他曾感慨地说:"我今年已七十有二,有何他求?但自觉耳不聋、眼不花,应该工作。"聊聊数语,道出了一位正直的老科学家的心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朱惠方与全国千千万万热爱祖国的科技工作者一样,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要把有生之年全部贡献给祖国的林业事业。1977年他主持编写的《英汉林业词汇》第二版出版,新增词汇达8000条。由朱惠方等共同编辑的《英汉林业科技词典》亦于1978年出版。1978年夏秋之交,他冒着南方的酷热天气,风尘仆仆,亲赴浙江、江西、广西三省调查芦竹生长状况,为造纸工业开辟新的原料。他的调查报告,曾在《光明日报》1978年12月5日刊出,1983年又被上海市职工业余中学高中语文课本收录。但就在这次调查回京不久,他突发重病,确诊癌症,于1978年9月17日与世长辞。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