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篤會
本篤會(拉丁語:Ordo Sancti Benedicti)又譯為本尼狄克派,亦被稱為「黑修士」(得名於修會僧袍的顏色),是天主教的一個隱修會,是由意大利人聖本篤於529年在意大利中部卡西諾山所創,遵循中世紀初流行於意大利和高盧的隱修活動。其規章成為西歐和北歐隱修的主要規章。本篤會隱修院的象徵是十字架及耕地的犁。 另外,在不同地方的舊天主教會、聖公會及路德會均有本篤會。
天主教和東正教所認可的聖人是不同的。認可不同聖人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東西教會大分裂[1],或與地方因素有關。在教父時期,有些人在某地區被奉為聖人,故只有該地區的敬奉(敬禮)。一般來說,只有《聖經》提及的人物(如耶穌的門徒[2]和極少數知名人物)才會受到普世基督徒的敬奉。
目錄
會規
聖本篤所訂的會規共七十三章。非常生活化,照顧到祈禱、求知、勞動各方面,並提倡適度的靈修。會規規定會士不可婚娶,不可有私財,一切服從長上,稱此為「發三願」。 本篤會會士每日必須按時進經堂誦經,詠唱「大日課」,餘暇時從事各種勞動。會規要求祈禱不忘工作,視遊手好閒為罪惡。後來該會規成為天主教修會制度的範本。本篤會傳統重視教會音樂,今法國、比利時和意大利等國的本篤會修院仍保持這一傳統。
本篤會規是要建立一種生活方式,就是藉着基督、在基督內、靠着聖神回歸到上帝面前。這樣規律的生活結構是為了要隨時隨地意識到天主的臨在。而在團體生活中,每個人都必須要有內在的改變,才能持守對基督的誓約。並借着對地方和人的恆常關係,來達成這個永久的盟約。
歷史
本篤會於9世紀漸漸興起。9世紀後,許多修院會規鬆弛。
10世紀時,法國克呂尼隱修院首先發起改革運動,稱「重修本篤會」。11世紀初在法國第戎附近的熙篤曠野又有熙篤會產生,在法國查爾特勒山聖勃路諾創辦有加多森會。15世紀-16世紀時,因會士到殖民地傳教,該會的隱修性質逐漸消失。
本篤會產生過24位教宗,4600位主教和五千多位聖人。
本篤會在中國
視頻
本篤會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話說世界系列:東西方教會大分裂 天主教?東正教?,搜狐,2020-06-10
- ↑ 耶穌的十二個門徒都叫什麼名字,搜狐,201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