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朝鮮族鶴舞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朝鮮族鶴舞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國家級

遺產類型;傳統舞蹈

遺產編號;Ⅲ-58

申報地區;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朝鮮族鶴舞,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1]

鶴舞是發源於朝鮮半島的一種舞蹈,傳入中國已有百年。它最早是大型宮廷歌舞五方處容舞中的一種穿插表演形式。李氏王朝時期,鶴舞在表演上出現了新的變化,兩隻鶴圍繞兩朵蓮花翩翩起舞,形成獨立的「鶴立蓮花台舞」。傳入中國後,經民間藝人重新加工整理,演出形式更為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在延邊地區各縣市得到普及。鶴舞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西南部的安圖縣流傳十分廣泛。

2008年6月7日,朝鮮族鶴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58。

目錄

歷史淵源

鶴舞最早只是大型宮廷歌舞「五方處容舞」中的一種穿插表演形式。到了李氏王朝時期,鶴舞在表演上有了新的變化:兩隻鶴圍繞兩朵蓮花進行舞蹈,成為獨立的《鶴立蓮花台舞》。

在南朝劉宋時代(公元420—479年)百濟伎樂即已傳入中原,經隋朝至唐朝,才列入太常樂部,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新羅遣使獻女樂二人。朝鮮舞基本上以仙鶴式的步履和楊柳式的舞姿風格為特徵,即所謂柳手鶴步,這種舞蹈的民族特色,早在唐代即已基本形成。唐代詩人李白曾這樣描述高句麗舞蹈:金花折風帽,白舄小遲回。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

鶴舞傳入中國已有百年的歷史,經民間藝人的重新加工和整理,使其更為完善,並得以在民間流傳,解放初期在延邊地區各縣市普及,在安圖縣普及最為廣泛。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鶴舞主要通過模擬鶴的悠閒動作,搭頸啄魚擺臂等動作,描繪出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心態,形象地表現了朝鮮族人民崇敬仙鶴的精神信仰和對善與美的強烈追求。它是朝鮮族民間舞中唯一的鳥類假面舞,其動律和動作以模擬鶴的形態,特徵為明顯標誌、樸素柔和舒展,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表演形式。  

服裝特徵

舞鶴者身穿彩色上衣、長褲腰扎彩帶腳穿用樺木摳成的船形木鞋在較低的前腳掌與腳跟處各鑲一塊長7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的木塊。服裝穿好後再穿鶴具。童男童女的服飾是朝鮮族傳統的兒童服飾,即袖子上鑲嵌着彩虹紋的男女傳統服飾男童帶朝鮮族傳統帽子,女童系紅頭繩,腳穿白布鞋。

音樂特點

鶴舞以長鼓圓鼓洞簫笛子為伴奏樂器沒有固定的伴奏音樂,一般是按古格里長短節奏起舞,如穿插在農樂舞當中就隨着農樂舞音樂起舞。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鶴舞起源歷史悠久,朝鮮族獨有的一種舞蹈表演形式。它具有民族特色和藝術研究的價值,對於研究朝鮮族舞蹈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民族舞蹈形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傳承人物

金再善,1890年3月27日出生於朝鮮江原道金化郡的一個小山村,是中國第一位跳鶴舞的民間藝人。從小,金再善就跟着藝人出身的父親學藝。1914年 ,饑寒交迫的金再善一家渡過了圖們江,背井離鄉來到了中國吉林省安圖縣萬寶鄉。酷愛舞蹈的金再善雖然當時的生活處於極度貧困之中但在勞動之餘,他每天晚上都召集村裡的青年男女學習舞蹈通過它來消除疲勞傾訴離鄉背井之心酸。在1953年的公社喜筵大會上金再善為了把鶴舞搬上舞台把家裡唯一的一條被子拆開製作了鶴具。1959年的全州民間藝人喜筵大會中他還得到了延邊自治州州長朱德海同志的接見並得到了充分肯定。  

傳承狀況

朝鮮族鶴舞受現代文化的衝擊,傳統文化很難發展,專業表演機遇越來越少,發展舉步維艱。有表演才能並掌握鶴舞藝術的人才老化,骨幹力量流失嚴重,老、中、青、少年人才斷檔,青黃不接,致使鶴舞面臨瀕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安圖縣文化館(安圖縣文化中心)獲得「朝鮮族鶴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89年,延邊全州文藝匯演中,安圖縣代表隊的鶴舞奪得頭籌。

重要展演

2019年6月24日,國家藝術基金舞台藝術創作資助項目《長白山阿里郎》巡演走進通化市,《長白山阿里郎》是中國第一部匯集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民族歌舞劇,根據長白山下美麗的愛情神話傳說《仙女與樵夫》改編而成,共分為《天池奇緣》《天地情深》《風雲突變》《精誠感天》《普天同慶》五個部分,歌舞劇巧妙地融合了「朝鮮族鶴舞」「朝鮮族頂水舞」「朝鮮族長第一部匯集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民族歌舞劇,根據長白山下美麗的愛情神話傳說《鼓舞」「朝鮮族假面舞」「朝鮮族傳統婚禮」等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19年9月6日至9月7日,由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委、安圖縣人民政府主辦,以「長白明珠聖潔安圖」為主題的建縣110周年慶典暨中國安圖第二屆長白山礦泉水文化旅遊節上朝鮮族鶴舞參加了展演。

參考資料